举孝廉简介
『孝』取孝敬父母之意,『廉』则指清政廉明,『举孝廉』,即孝子廉官经过政府层层选拔,直接进入**政府为官的制度,是汉朝察举制度下招揽人才的主要方式。
汉武帝为加强君主专职**集权,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
针对以上思想,董仲舒遂向汉武帝推荐举孝廉选拔官员的察举制度。举孝廉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具有代表性的科目,为汉朝选拔了一批名臣武将,影响者大汉政权的发展。
但察举制度发展至汉朝后期,党派垄断地方势力,地方豪门把持举孝廉名额,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
曹魏政权选拔官员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势力逐渐强大,尤其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达到鼎盛,控制着朝政,严重制约了皇权,此时察举制度成为皇权专治最大的绊脚石。
隋唐两朝,为加强君主专制,减弱门阀士族影响,开创科举制度选举人才,宣布着实行了八百年之久的察举制度的衰亡。
孝道的重要性
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度,统治贵族爵位俸禄为家族继承制,官职由父传子,世代相传,高度控制着朝政大权。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位制』,秦法规定,
商鞅瓦解了贵族长期垄断政治的局面,无论贵富贫贱均可通过战功封爵。
古代历朝历代变法,不仅涉及治国方针的调整,更涉及贵族利益的再分配,这是历朝改革受阻的直接原因。
秦帝国统一六国之后,推行『法家』思想,依法治国,企图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结果使秦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秦政权迅速走向灭亡。
汉代统治者总结前朝教训,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开始选择『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其中“以孝治天下”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三纲五常』被纳入封建统治体系,成为封建君主专治的统治思想。
『孝』与『侍君』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统领性的道德意识。
《孝经》作为儒家专述孝道的一部著作,区区两千字,却多次提及『行孝道,便可治天下』理论,可以推论,儒家提倡的孝道思想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论语》中记载,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思想,用以禁锢人们思想,具有封建性质,历代统治者正是通过大力宣扬孝道思想,实现封建统治的稳定。
举孝廉,是两汉专有的推荐制度。
西汉建立,因为旧贵族基本沉落,国家政权急需组成文官体系治理国家。所以最初是官学选才、恩荫、推荐三种办法。
刘邦为了摆脱诸侯王与勋贵阶层,曾经下诏书求贤,要求地方官推荐贤能。此后汉惠帝吕后都曾经发布命令,要求孝弟力田,察举制有了开端。
汉武帝时基本成形,分为:孝廉、秀才、察廉、光禄四行。这四个科目,尤其以孝廉最重,也就是孝子廉吏的意思。
东汉时期改以各郡人口推荐,郡国长官向**政权举荐孝廉,即是察举制度中的举,人口不满十万的郡国三年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每两年举一人,超过20万年举一人,40万年举2人,最高120万年举6人。因此孝廉就是两汉时期出仕的正途。
世家逐步形成,互相交换举荐子弟,察举制度沦落为世家豪强控制政权的法宝,更是多次出现举孝廉,父别居的笑话,因此察举制被曹魏更为九品官人法。
举孝廉,举:表示考试。孝:表示孝敬父母。廉:表示清正廉明。举孝廉起源于汉朝,是汉朝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考察的对象包括德行、才学和能力等方面,孝廉也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古代选官为何注重孝道?
在《孝经》上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而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而去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为什么是相背离的呢?因为一个人不爱父母,他一生有一个重要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就是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没有树立。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方式:这件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这件事由利变成害了,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那他对百姓也会冷漠,没有仁爱之心。
孝的内容很广泛,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很多人说,你们讲孝有什么用啊?有一个领导,他对父母可好了,但是他不照样**受贿、违法乱纪吗?这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要养父母之心,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感到担忧,而且要养父母之志。在《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弗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就是说,每走一步路都不能够、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也不敢忘记父母。如果一个人走一步路都不敢忘父母,一定会走正道而不会走那些邪曲的小路,有舟可以乘就不会去游泳过河。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敢以父母给的身体去行危险的事。如果他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父母,他一定不敢口出恶言。为什么呢?如果你口出恶言骂别人了,别人也会骂你,那也会让别人的愤怒之言返到你自己的身上。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也不使父母蒙羞,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孝”。
“举孝廉”顾名思义就是推举孝顺廉洁的人,这是汉朝十分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之所以重视孝道是因为统治者十分看重孝道,汉文帝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皇帝。据史料记载,汉文帝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这三年中汉文帝对母亲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白天上朝处理政事,晚上则是亲自照顾母亲。就连母亲喝的药也要自己先尝一下,看看这个药苦不苦、烫不烫,作为一个皇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汉文帝如此重视孝道,个人品德高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重孝道也是君王的一种统治手段。为啥孝道也能作为统治工具呢?咱们马上就来说道说道。
《论语·学而》论道:“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论语的意思大概是说:一个人作为子女时孝敬父母,那么他在外面就不会犯上作乱。它巧妙地向我们揭示了家与国的关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果一个人能够对自己这个小家的双亲尽孝道,那么他也能够对国家这一个大家庭负责任。尽心侍奉双亲是为“孝”,那么对国家的“孝”便是“忠”了。所以中国人有一种“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当“尽孝”与“尽忠”产生冲突的时候便应该以“尽忠”为首要。而在中国古代对国家“尽忠”实际上就是对帝王尽忠,最终的受益人还是古代帝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会极力提倡“孝道”(个别昏君除外),毕竟“孝道”实实在在地巩固了他们的统治。而官员在历朝历代的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只要官员恪守孝道,那么普通百姓定会以他们为榜样,那么整个社会的“孝”氛围将会非常浓厚。所以中国古代选拔官员如此重视孝道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但是如果只是在思想上提倡孝道是很难实现全面覆盖的,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水平有高有低。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需要有规则的约束才能够真正的实行。所以中国古代王朝还是制定了一系列规则来推行“孝道”。其大致如下:
1、任何人服丧期间,不得求官,犯罪必重罚。
当父母去世时,所有人都必须服丧27个月。前25个月为正丧,后两个月为余丧;如果在正丧期间犯罪的话,其受到的处罚会比平常时期重得多,因为正丧期间犯罪被视为对父母极大的不尊重。并且在服丧期间,任何人是不得求官的,曾经有个考生未满服丧期便去参加科举考试,后来被考官查到他的服丧期未满,结果不但被取消考试成绩,还受到了重罚。
2、做官期间若遇到父母去世,应该停职服丧。
上面说了服丧期间不得求官,那么已经做官的人如果在任职期间遭遇父母去世,应当向有关部门报备停职,然后回家服丧,这个制度也称为“丁忧”。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丁忧”制度也是如此。对于一些当朝重臣,皇帝会下旨让他们处于“丁忧”制度之外,这种做法也叫“夺情”;一般圣旨内容大概如下:“你是一个对国家很重要的人,国家不能一天没有你,你应该舍小家为大家。”,这也与咱们上面说的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应当以“忠”为“孝”相吻合。
3、官员若对父母不孝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古代王朝要求官员必须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如果有官员不孝敬父母被相关部门知道了,就很有可能遭到罢官甚至是入狱的处罚。但是古代的“母亲”更加偏向的是“嫡母”,而不是亲生母亲。所以孝道讲究的对象也偏向于“嫡母”多一点。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拔官员重孝道的原因也就明了了。虽然重孝道在封建王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不合理性,但是总的来说我还是非常赞赏这一举措的。这一举措让中国人的亲情观念至今都非常浓厚,我们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视亲情的国家之一了。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这个观念:你养我小,我陪你老。我很庆幸生活在这么一个充满亲情的国度里,它给予我很多的温暖。
“举孝廉”,类似于今日的“五好家庭”的评选。
相传,儒家经典《孝经》是孔子勘定的。也有人说,是依据孔子的原话记录的。总而言之,孝道是儒家推崇的第一善举。大家一定听说过,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吧。
不孝之子,何堪大用?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就是用这个简单易用的标尺,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汉继秦后,百废待兴,朝廷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但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从何而来呢?
到底是武功高强者占优,还是文质彬彬者取胜?是耕田能手容易招聘,还是打铁造犁的需求更加急迫?可见,在战乱凋敝之后,要啥啥都缺。莫衷一是之后,最终,朝廷还是把标准落实到了人品之上,即:举孝廉最为靠谱。
那么,什么叫做举孝廉呢?这个说法其实是二合一,即推举孝顺以及廉洁之人。
咱们先说孝顺。如某君家道清贫,但不改孝敬父母的初心。他家男耕女织,子孝父慈,家中仓里有粮,父母碗里有肉,着实羡煞旁人。这样的人子,就会被乡里上报给官府,待官府考察之后,此人就可能荣任官职啦。
咱们再说说廉洁。如某君兄弟二人,在哥哥的带领之下,通过辛勤耕作,积攒了一笔家财。此时,弟弟有点私心,想分家单过。而哥哥大义在胸,索性将财产全部给予弟弟。待以时日,哥哥好人有好报,又勤劳致富啦。这样的典型事迹,往往也会报上官府的。可想而知,这位哥哥被擢用,肯定也是大概率事件啦。
举孝廉,是中国古代在科举取士之前,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此举,为平民子弟,开辟了一条向上的通道,也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过,凡事都是,有利必有弊。
到了举孝廉制度推行的后期,就有些变味啦。有的人为了拼命攀比孝顺的程度,竟然使出了割自己的肉来敬奉父母的狠招;有的人,为了彰显自己的廉洁,弄虚作假,人前破衣烂衫,人后锦衣玉食。
其实,凡事都不能走极端。科举制度的宿命也是一样,八股文一段又一段,貌似文章漂亮,其实只剩下徒有其表啦。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然值得褒奖。同样,文笔秀丽,也是一名杰出的才子的必备的素养。不过也别忘记老祖宗的另外一句忠告:过犹不及呀。
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在新时代的中国,有什么比举孝廉更加合情合理的方法或者手段呢?我看,还是龚自珍说得好:
我却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以上全部就是关于举孝廉是什么意思的详细介绍,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或希望获取更多举孝廉是什么意思的资讯内容,欢迎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