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具有影响学生思考能力、开发学生思维维度、强化学生身心健康水准的作用。伴随高校舞蹈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舞蹈教育在传统舞蹈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多方变革,在促使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多样化创新实践路径,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舞蹈教育能够产生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知更加美好的艺术氛围,从内心深处萌生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以此增加交流机会、缓解紧张压抑的学习氛围[1]。虽然高校舞蹈教育已经在创新实践上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客观上影响高校舞蹈教育质量,因此,高校有必要针对舞蹈教育加大育人力度,在重点提升高校舞蹈教育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出舞蹈教育优势,进一步拓展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空间。鉴于此,文章就高校舞蹈教育创新实践应遵循的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目前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高校舞蹈教育创新实践路径。
一、高校舞蹈教育创新实践应遵循的规律
(一)充分遵循舞蹈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当代审美要求
舞蹈主要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心理变化,抒发情愫,舞蹈教育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创新、提炼和升华的同时,已经发展成为和时代相匹配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充分借助肢体动作和音律节奏,表现出人物特征和情愫情感等重要元素,是舞蹈作品创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所提炼出的思维精华,能够充分体现出舞蹈作品创作者内心丰富的想象过程,因此,舞蹈需要通过特殊的服装、化妆、道具和背景音乐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由此可见,舞蹈自身的发展历经了个性化、时代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获得今天的发展,高校舞蹈教育必须充分遵循舞蹈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契合当代审美要求,帮助学生把握学习要义。
(二)充分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
高校舞蹈教育要充分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将其作为高校教育重要部分,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在高校舞蹈教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设置教学,充分把握舞蹈强身健体的作用,促使教育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学生学习规律,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将因材施教作为发展目标,帮助学生避免经受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影响,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挥出学生的个体特征[2]。
二、当前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教育教学课程开设缺乏完善性
针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政策,高校舞蹈教育因此斩获一定改革成果,但是,高校在舞蹈教育教学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最终获取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在舞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师资力量上存在明显区别。高校舞蹈教育教学往往在课程开设上以传授舞蹈技巧为主,主要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舞蹈技巧,往往不够重视对学生艺术人文水平和文化素养能力的提升,因此,对学生在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和鉴赏水平方面的引导落实相对匮乏,过度关注技能教育环节,并未让学生获得真正艺术认知,提升艺术素养。高校学生往往在这种教学目标的舞蹈教学课程引导下,弱化构建艺术抽象思维的能力,学生艺术素养能力参差不齐,严重制约舞蹈教学课程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
(二)舞蹈教育教学内容“一刀切”情况相对突出
高校在实施舞蹈教育教学的同时,并未针对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舞蹈教育教学计划,在舞蹈教学方式和舞蹈教学内容上缺乏完善性,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实际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舞蹈水准缺乏准确的判断和认知,并未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存在照本宣科实施舞蹈教学方式和舞蹈教学内容的情况,造成一部分学生并未形成完整的鉴赏能力体系,产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所以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每个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开展实际教学,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热情,不断深挖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多维度了解舞蹈,产生情感共鸣。
(三)舞蹈教育教学定位缺乏针对性
在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干扰,大部分高校并未充分意识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并未清晰地认知舞蹈教育的定位,选修课的形式往往造成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激发,另外,再加上大部分舞蹈自身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坚持才能获得理想中的效果,因此,往往在教学效果上收效甚微。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的舞蹈教育教学教材的专业性往往较强,很多理论性内容往往是比较枯燥的讲解,虽然配以图片,但大篇幅的文字介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并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舞蹈基础,对大部分学生来讲,这种专业性过强的教材往往对学习的助益性不高。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需要充分依托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延伸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打开学习视野,培养学习兴趣,以期在不断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舞蹈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不够成熟
舞蹈属于技能型训练学科,教育工作者是引导学生完成全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高效地落实教育改革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大多数高校舞蹈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师资安排上往往出现安排不科学、聘用制度不完善、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不够成熟的情况,教育工作者并不扎实的专业功底,往往产生不够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重视程度不足,难以充分保证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在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完成专业性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往往机械性要求学生完成基础动作要领,并未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造成大部分学生羞于表现自我,在进行动作展示的过程中不够轻松自如。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在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方法手段和体系的创新实践探索,积极改变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鉴赏水平和综合素养,实现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三、高校舞蹈教育创新实践路径
(一)明确高校舞蹈教育目标,科学设计舞蹈教育教学课程
对于高校舞蹈教育来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将舞蹈教育教学的目的寓于高校教育教学目标中,在明确教学目标后,科学设计舞蹈教育教学课程。在借鉴中外舞蹈教育史的同时,可以发现舞蹈教育的目标伴随着审美意义的扩大而逐渐扩容,现代审美的多元化发展促使舞蹈教育的阶级属性不再尖锐,反而对于维系社会稳定性产生特殊作用,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舞蹈基础,侧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为教学方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实现舞蹈功底、基本理论知识、鉴赏能力的拓展,同时关注其舞蹈表现力。
舞蹈对高校学生的体力与情感能够产生特殊协调作用,通过具有节律性的训练,能够有效抒发高校学生情感和活力,因此,在进行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课程设计上,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课程难易,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内容,不断通过趣味性、多样性教学手段促使舞蹈内容与热身运动等结合在一起,进而营造出新颖有趣的情景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乐于接受训练,实现教学目标。
(二)增加教育教学实践,促使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理论与创新实践结合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蕴含的文化优势、审美优势不断凸显出来,成为培养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为了实现高校舞蹈教育全面创新,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掌握舞蹈基本技巧,需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基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解析、充分融合美育、德育等多元内容,深化学生对舞蹈教学内容的认知。首先,在综合育人理念引导下,高校舞蹈教育内容要以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空间为目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学习技能和艺术素养的深入交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和认知,重点做好学生学习兴趣和价值认知的开发与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其次,要从个性化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基础和兴趣设计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从多元、多维角度理解舞蹈的艺术审美内涵,产生深度情感共鸣。教育工作者要以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学习视角延伸教育空间,针对性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高校舞蹈教育属于理论学习与实践参与融合的教学活动,为了促使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理论与创新实践科学结合,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增加教育教学实践,以此提升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特长,帮助学生探寻热爱艺术的空间。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发成立舞蹈社团,通过组织和参与舞蹈比赛等活动完善创新实践体系,拓展学生对艺术的追寻路径,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艺术潜能[4]。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校舞蹈教育教学创新实践
利用新媒体与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进行结合,能够充分延伸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空间,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要通过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应用,改善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方式,实施创新实践,促使新媒体与舞蹈教育教学科学融合。在高校舞蹈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育工作者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相对忽视,在创新实践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演示课件、视频,吸引学生进入立体的舞蹈教育教学情境中,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传授基础知识和技巧动作,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设置为微课,便于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练习。
在延伸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空间上,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选择直播软件后开通教学直播账号,向学生演示如何进行腰、背、臀、腿的训练,学生可以在教育工作者直播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移动设备或电脑进行拓展性学习,在进行直播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舞蹈动作进行印象加深和要领掌握,避免问题积压,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接受程度更加容易,增加了高校舞蹈教育实践板块,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5]。
(四)强化专业化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育工作者整体教学水准
为了提升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质量,高校要选派优秀教育工作者参加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在提升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同时,不断拓宽教学思路,整体提升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准和艺术素养,完善知识体系。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校本培训,通过老教育工作者传帮带提升教育创新实践能力。为了提升培训效果,高校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针对培训方案进行相应的培训测试,可以将培训测试结果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其次,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多元合作选派优秀教育工作者到合作单位与业界精英共同探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难题,目的在于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准,达到共赢,合作单位可以为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以此激发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潜力。目前,高校要统筹兼顾师资力量的规划和培训工作,通过积极建立外聘教师信息网络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使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逐渐在年龄结构、教育经历、职称结构和专业性上趋向于合理发展方向,达到优化师资力量的主要目的。
针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诉求,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多的掌握不同类型的舞蹈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的同时,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能力,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学帮助,进而促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成为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高校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建立起科学的激励机制,积极调动教育工作者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能力强和贡献突出的教育工作者予以优厚的工作待遇调整,不断提升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6]。
结束语:
高校学生正处于接受新知识、新文化的重要阶段,从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的角度看,高校舞蹈教育则是这一群体接受新领域、新视野的艺术媒介,因此,对高校舞蹈教育进行创新实践至关重要,高校要充分立足于实际,针对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特征,持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不断强化培养素质类型人才,尤其要增加非舞蹈专业学生学习占比,借此提升高校舞蹈教育教学平台延伸和课程模式对接,将舞蹈教育作为开发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避免教学和实践脱钩。
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优质艺术素养人才为教学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不断强化对学生的舞蹈理论、舞蹈动作、舞蹈艺术素养方面的教学,针对舞蹈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实施创新与实践,为了避免创新实践脱离教学实际,要坚持高校舞蹈教育教学原则,针对舞蹈专业学生进行系统性教学,针对非舞蹈专业学生进行综合性教学,高度关注高校舞蹈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舞蹈教育将会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文精神,促使学科知识与艺术教育进行科学的耦合,促使舞蹈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促成部门,促使学生获得艺术表达能力的提升,成为综合素养较高、人文情怀浓厚的复合类型人才,在进入社会后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朱小媚(1987.12-),女,江西丰城人,本科学历,讲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舞蹈。
正加财富网内容推荐 | ||
OK交易所下载 | USDT钱包下载 | 比特币平台下载 |
新手交易教程 | 平台提币指南 | 挖矿方法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