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终止的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当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时,合同就会终止。这意味着债务人已经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和期限完全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债权人也接受了履行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合同的法律效力自然消失。
其次,合同解除也是导致合同终止的一种情况。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期内,由于某种原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协商一致或者依法行使解除权,使合同的效力提前终止。合同解除可以是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也可以是一方依法行使解除权的结果。
第三,债务相互抵销也是合同终止的一种情形。债务相互抵销是指当两个或多个合同中的债务相互冲抵,使得其中一个或多个债务不再存在时,相关合同的效力终止。债务相互抵销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经过当事人的协商或者依法行使抵销权。
第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也可以导致合同终止。提存是指债务人在无法履行债务的情况下,依法将标的物交付给有权机关或者第三方保管,以实现债务履行的行为。当债务人依法提存标的物后,合同的效力即告终止。
第五,债权人免除债务也可以导致合同部分或全部终止。债权人免除债务是指债权人自愿放弃对债务人的部分或全部债权,不再要求债务人履行相应的债务。一旦债权人免除债务,合同的相应部分或全部就失去了法律效力。
第六,当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时,合同也会终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是指债务人和债权人的身份合并为同一人,此时合同的效力自然终止。然而,如果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合同仍然有效。
最后,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其他情形也可能导致合同终止。除了上述列举的情况外,法律还可能规定其他导致合同终止的情形。同时,当事人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些特定情况下合同的终止方式。
总之,合同终止的具体情形包括债务履行、合同解除、债务抵销、提存、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以及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其他情形。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合同的法律效力终止,从而结束合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