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内的征信修复,只不过是某些机构或个人在夸张曲解相关政策,吸引眼球准备进行新一轮的收割!上述征信修复来源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23年年初发布的,关于《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事实上,该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中,主要针对信息主体信用状况具有负面影响信息的修复工作,并且仅针对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目前与个人用户无关!
那市面上常见的“征信修复”**方式有哪些?消费者如何来避免上当受骗呢?
一、“征信修复”的三种骗局
1、征信修复洗白**
以“征信修复、洗白”“异议申诉咨询、代理”为名义开办业务或发布广告,有的收取高额费用后失联,有的教唆个人用“非恶意逾期”理由无理申诉,或运用虚假材料等非法手段以图修改不良信息,通常修改失败后不退款或失联。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根据相关法规政策,个人信用报告不良记录不适用于“信用修复”。
2、征信培训考证**
以培养征信修复和信用修复专业人才为口号,谎称教授征信、信用修复技巧或提供征信修复师、征信管理师的培训、考证服务,实则为骗取高额费用或个人信息。
征信修复师、征信管理师证均未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不具备合法性,征信领域也不存在修复这一说法。
3、骗取个人敏感信息
这类骗局在办理“征信修复”过程中,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泄露、买卖个人信息从中渔利,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名网贷,骗取高额贷款利息,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
如果个人信用报告上的记录是真实无误的,任何机构和个人无权擅自删除,以征信修复名义开展的业务,最终目的是您的财富和个人信息,请勿上当受骗!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二、以下三种类型征信可申请修复
1、非恶意欠款造成
除了借款本金以外的费用,如年费、息费、手续费等而导致的逾期。有的甚至注销信用卡的时候才被告知已经在该项费用逾期多次。
首要的任务是全额还清欠款,一定要及时打电话申诉该欠款并非个人恶意欠款,向银行申诉,澄清事实,要求银行消除逾期带来的不良记录。
2、系统延迟或还款失败造成
通过第三方机构还款造成的系统延迟,比如跨行柜台、网银转账还款失败和绑定跨行自动扣款失败、第三方机构转账额度限制导致自动还款失败,造成还款不及时而造成逾期。
及时向银行申诉,澄清事实,要求银行消除逾期带来的不良记录。
因为银行审核不严,被冒名贷款、办理信用卡等原因,导致个人信息被冒用。甚至大病住院无法行动、地震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人身自由受限等特殊情况。
首先在恢复正常后第一时间在向银行说明情况并还清欠款,极力澄清事实,要求银行消除逾期带来的不良记录,该类需要相应的证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