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保障倍数,一个衡量企业财务健康的重要指标,却常常被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所忽视,它揭示了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是评估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和信用风险的关键指标之一,什么是利息保障倍数?它如何计算?又有什么关键意义呢?
利息保障倍数,也称已获利息倍数或利息偿付倍数,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简单来说,它衡量的是企业每一元的利息费用,可以用多少元的盈利来偿还。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 = 息税前利润 / 利息费用。
息税前利润(EBIT)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
1、分子:利润总额 财务费用(包括利息费用和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
2、分母:利息费用,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利息费用作为财务费用入账,不单独记录,因此外部用户通常无法获得准确的利息费用数据,分析人员通常使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进行计算,但这样会存在误差。
1、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才能保证企业正常偿债。
2、信用风险:利息保障倍数也是评估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利息保障倍数越高,企业的信用风险越小,债权人债权的安全程度越高。
3、经营风险:当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过低,甚至小于1时,意味着企业无法用自己的盈利来偿还债务利息,可能需要借入更多资金来偿还债务,这会使得企业的负债水平不断上升,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加。
利息保障倍数是一个重要的财务指标,它揭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用风险,在进行财务分析和投资决策时,不应忽视这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