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967条回答。
所谓讨论历史不能超越时代。
在二战那个时代,ZB26轻机枪还是非常优秀的。
ZB26轻机枪的优秀并不完全是性能的优秀,还在于设计理念的优秀。
相比当年的大部分轻机枪,ZB26机枪做到了几个特点:
第一,可以快速更换枪管。
当年很多列强将轻机枪作为一种自动步枪使用,而不是真正的机枪,所以火力持续性很差。
比如苏联的DP轻机枪,美国的BAR轻机枪,日本的歪把子轻机枪都不可以更换枪管。
以DP轻机枪为例,最多连续射击300发子弹就必须停止射击,冷却枪管。
而在激战中,DP轻机枪实际射速也,可以达到每分钟80到90发/分钟。
也就是说,DP轻机枪全速射击约4分钟,就必须停止射击冷却枪管。
诚然,轻机枪在很多时候不需要重机枪那样持续压制火力,但进行持续压制射击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那么,如果让DP轻机枪同捷克式对射,那么捷克式就可以在持续射击中轻松压倒对方。
这是非常先进的设计理念,后来很多国家也都学习了这个技术。
第二,弹匣供弹。
不要小瞧弹匣供弹,在ZB26时代轻机枪的供弹是五花八门的。
比如DP轻机枪是采用弹盘供弹,歪把子轻机枪采用漏斗式供弹,只有BAR轻机枪也是弹匣供弹。
事实证明,DP轻机枪的弹盘虽然能够容纳47发子弹,装弹量大,但问题很多,比如可靠性很差、导致枪支前重后轻影响射击、战时装填困难等等。
二战以后,苏军就没有采用弹盘这种设计了。
至于日本歪把子的漏斗供弹更是垃圾,故障百出、效率低下、人机功效极差,后来也被淘汰。
其实诸如法式轻机枪还有弹排供弹,也是供弹效率低下、操作繁琐,被淘汰了。
ZB26轻机枪采用弹匣供弹,最大特点就是甚至可以一个人操作。轻机枪手自己携带几个弹匣,就可以独立作战,不需要副手协助。
同时实战效果好,扛着机枪带着弹匣,就可以轻易跟随普通士兵前进或者撤退,可以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持。
而且弹匣操作简单,即便是没有受过轻机枪训练的士兵稍微训练,就可以使用机枪射击。诸如歪把子之流,没有长期训练过的士兵根本就用不了。
最重要的是,弹匣的可靠性非常高,故障率极低。虽然ZB26轻机枪的弹匣装弹只有20发,但由于可以快速换弹匣,所以问题也不大,自然布伦轻机枪就改为了30发。
就弹匣设计来说,ZB26轻机枪是非常先进的,所以布伦轻机枪到今天还装备印度等部分国家军队。
第三,极高的精度。
ZB26轻机枪的精度是很不错的,可以说是精度最高的轻机枪之一。
在各国老兵手中,ZB26轻机枪采用单发或者两三连发射击,可以达到枪响人倒的水平。
在进攻的压制性射击中,ZB26轻机枪可以精确封锁敌人碉堡的枪口。
这种高精度,是同ZB26轻机枪优秀的射击分不开的。
而二战同今天是有区别的,步兵班火力较弱,对于轻机枪是非常依赖的。
ZB26轻机枪在保证火力持续性的基础上,还保证了优秀的射击精度,就足以满足实战的任何需要。
作为一款上世纪20年代设计的轻机枪,当时轻机枪的理念还不成熟,ZB26轻机枪就做到了相当完美。
它唯一的弱点就是结构较为复杂,同时弹匣装弹较少,但复杂的程度有限,加上轻机枪都是有副手协同轻机枪参战,可以迅速帮助换弹匣,所以20发弹匣并不是大问题。
总之,站在二战角度,ZB26轻机枪就是一款极为优秀的轻机枪。
拿ZB26的特点对标一下当时其他轻机枪就知道了
ZB26最优秀的点,快拆枪管
这功能有啥优势不用说了吧,轻机枪的火力持续能力很重要,但枪管很容易打热。而快拆可以让管子热了之后丢一边凉快去,换根管子。
当时一水机枪比如
B.A.R
、DP大盘鸡、歪把子之流都没这功能。还有枪管上的提把让你不用手套就能换管子,不像战后,美国人的M60早期还得带个石棉手套。
虽然说20发的弹匣容量偏少,这虽然是个缺点。但考虑到那会机枪手都有副手,打空弹匣后由副手换弹的速度也不是很慢。小弹匣在某种情况下比大盘鸡和MG的弹鼓、弹箱更有战术灵活性(不过这个其实两者各有优劣,不能算谁好谁坏)
ZB26的导气活塞和枪机上还有相当多的凹槽,这个设计是为了能容纳跑进活塞式和机匣内的杂物污物,以提高可靠性。而且在活塞室的管子上还有小孔,方便活塞运动的时候排出污物。另外他还有快速装填的压弹机,方便将5发的步枪弹夹快速压入。
这种细节上的设计在当时而言非常优秀。
当然,上置弹匣的设计会导致照门和准心偏左,这顿精度不利。枪机偏移式和7.92较高的膛压让他比较容易抽断壳,枪管的散热肋其实没啥大用,反而提升了加工复杂性。
其实我想说,就他能快速换管子这个就能秒掉当时其他一杆的轻机枪了。当然德棍的MG34和42属于那种划时代的,比不了。另外ZB26别看我们也能加工,那是因为铣削件技术含量低,但是效率也低。不像MG42那种冲压件,生产效率高得多,但冲压这种技术我们那会压根没能力去玩。
严格的说,捷克式机枪并非单指ZB26机枪,还包括了ZB27、ZB30、ZB30J、ZB33等等。而且在国民政府采购ZB26机枪时,已经不是性能最优秀的机枪,而是捷克已经开发出了ZB30机枪,ZB26机枪正在被淘汰处理,所以价格比较便宜。财力受限的国民政府一眼看中其低廉的价格,因此大量采购。
机枪出现以后,其强大的火力很快吸引了各国军队的眼光,然而马克沁等机枪太重,不适合伴随步兵作战,因此各国也纷纷开发了很多重量较轻、适合冲锋的士兵携带的轻机枪。
一战以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兵工厂也陆续开发了布拉格I式、布拉格II式等轻机枪,并最终演变出了布拉格1-23轻机枪。布拉格兵工厂破产以后,捷克国营兵工厂得到其授权,生产被改名为M24的布拉格1-23轻机枪。1926年M24机枪开始大量生产,并正式被命名为ZB26机枪。
ZB26机枪最大的优点是枪管更换非常方便,这对于枪管很容易发热的轻机枪来说非常重要,毕竟轻机枪不像重机枪那样有巨大的散热系统。而且其性能可靠,重量适中,方便士兵携带,操作简单,所以很快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兴趣,像英国也仿制ZB26机枪生产了布伦机枪,并大量装备了英联邦国家。
捷克后来在ZB26机枪的基础上,又开发了ZB30机枪,主要是改善了ZB26的一些缺陷,改进后的ZB30机枪内部结构有较大变化,和ZB26机枪的零件也不能通用,所以可以算作一种新机枪。
ZB30机枪出现以后,捷克就开始处理原有的ZB26机枪,国民政府因为其价格便宜,大量购买了ZB26机枪,并进行了仿制。在抗战时,因为日军有绝对的火力优势,所以重机枪在日军的炮火下损失较重。而ZB26机枪重量轻,方便转移阵地,所以可以打一会就走,利于保存。
所以在抗战里,ZB26机枪成为中国步兵火力的中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战时期,尽管重机枪是参与国步兵主要的火力支撑,但事实上轻机枪才更受步兵欢迎,并基本上能够配发到每个步兵班,毕竟是5发栓动步枪的黄金时代,班组输出的火力较为稀薄,因此对轻机枪的依赖性非常大。
相对于重机枪而言,轻机枪尽管火力要远逊,但毕竟重量较轻,一般在10公斤左右,身强力壮的机枪手,一个人都能扛起来,行军打仗和转移阵地,有着比重机枪更好的战场灵活性和机动性。
ZB-26轻机枪,让捷克**名声大振,此枪外表最大的特征是其20发弹匣装在枪匣上方,导致其瞄准基线要移向弹匣左侧;此外,能非常快地更换枪管,操控熟练的射手,数秒钟内就能完成,是ZB-26轻机枪另外一大特点。
此枪尽管由于弹匣容量有限,火力持续输出能力较逊,但由于射程远有效射程1000米,且射击精度非常高,因此英国人从捷克布鲁诺兵工厂购买了此枪的生产权,在ZB-26基础上研发了布伦式轻机枪,也是二战时一代名枪,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ZB-26的20发直弹匣,改成了容弹量更高的30发弯弹匣,提高了布伦式轻机枪的火力。
中国从捷克进口了3万余挺ZB-26轻机枪,不包括各地军阀通过非法渠道购买的,加上国内各兵工厂的仿制产品;此外,还有些军阀通过购买零配件,运回国内进行组装等。
ZB-26轻机枪在中国军队中的拥有量不下10万挺,网络上有推文说至少有10万侵华日军成了ZB-26轻机枪的枪下之鬼,可见此枪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综上,属于导气式的捷克B-26轻机枪,采用开膛待击方式,有利于弹膛的冷却,尽管20发容弹量不高,但装弹却非常快捷,动作非常可靠,弹丸杀伤威力大。
在二战中,凭借其出色的性能,ZB-26轻机枪出口到了20余个国家,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被英国、中国等主要二战参与国大量仿制,成了二战时的一挺著名的轻机枪。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战后,从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奥匈帝国的军工生产基地,军工生产能力在当时也不落下风,在独立后得到法国的大量援助,号称世界第七强国。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兵工厂是欧洲第二大兵工厂,仅次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ZB26机枪在拥有雄厚军工生产能力的捷克斯洛伐克加持下,能力自然不俗。
1926年捷克斯洛伐克军工部门研发了一款新型轻机枪,因为在1926年成型量产,因此被命名为ZB26。这种机枪由于可靠性和精准度上在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中反响热烈,口碑逐渐在欧洲军队里传开。
1938年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后,ZB26也征服了高要求的德国军队,开始为自己的军队配备大量的ZB26,为了与之前的款式有所区别,将其更换成了与德军枪械一致的口径,改名为MG26/MG30轻机枪。
英国军队也觉得这款机枪不错,在ZB26式轻机枪的基础上,研发了升级版布伦式轻机枪,这种机枪还能看到ZB26的影子,几乎是一个模块印出来的,一直使用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也配备了大量的英式武器,这种机枪一直使用到了1977年。印度军队至今的二线部队还在使用经过ZB26改良版的布伦式轻机枪,印度一些边远山区的中小城市还能看到这种老式机枪。
我国在20年代开始引进ZB26轻机枪,很快成为**军和各路杂牌军的基本标配。由于当时的官兵文化水平不高,喊不出英文标识,所以直接称呼为捷克式轻机枪。中国人山寨的能力一直坚强,早在1927年大沽兵工厂就率先研制出仿制枪,由于各兵工厂没有正版的生产图纸,在各工厂的生产模板不一,导致不同厂生产的捷克式轻机枪的零件不能通用。
直到1934年民国政府决定将捷克式轻机枪作为统一制式机枪,从捷克订购5000挺捷克式轻机枪,并最终得到了一套校枪用的模板。至此,捷克式轻机枪开始大量生产,在抗日战争时期,购买和仿制的数量就超过了10万多挺,当时生产过捷克式轻机枪的修理所,兵工厂前后超过有30所以上。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凭借ZB26的性能,在轻武器方面不至于与日军的差距拉得太大。ZB26在火力压制,杀伤力,稳定性等各方面全面秒杀日军的歪把子。歪把子的枪托是向右弯曲因此得名,其最大的缺点是无法单独由机枪手使用,严重依赖供弹手。而ZB28设计简单,只需一个人就能操作,重量也仅为9.6公斤。
ZB26由枪械师哈力克设计,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可快速更换枪管。中国军队的ZB26轻机枪仅用一个弹匣的子弹就击毙了近十名冲锋的日军,把日军压制得抬不起头。
据许多抗战老兵的回忆录显示,ZB26有百步穿杨的能力,几乎是是指哪打哪,能适应各种战争环境,在恶劣的天气下也能持续保持火力输出,很少出现射击精度下降,卡壳等问题,被日军称为“无故障机枪”。这弥补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缺乏火炮的劣势。
日军在局部战场中缴获了一些ZB26,日本军工部门结合了歪把子机枪和捷克式机枪的优点,在1936年推出了96式机枪。由于日本的钢铁资源有限,战略军需物资都向海军切斜,因此96式机枪只在日本主力精锐部队中配备。
抗战胜利后,ZB26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口径为7.92mm的ZB26经过该制后,使之能使用7.62X39毫米枪弹,与56式冲锋枪弹匣通用。ZB26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继续发光发热,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至于ZB26弹匣朝上造成瞄准上的小瑕疵,在强大的信仰面前也是能克服的。依靠左侧的准星和照门的瞄准线,枪手右手持枪时正好可以良好瞄准。ZB26左侧的“圆轮子”充当表尺调节器,通过表尺可以调节照门的高度,进而调节瞄准线的斜率,满足不同射程的需要。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ZB跑路了为什么网站还在的问题全部解答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请收藏关注本站,这里将更新更多关于ZB跑路了为什么网站还在的内容。
正加财富网内容推荐 | ||
OK交易所下载 | USDT钱包下载 | 比特币平台下载 |
新手交易教程 | 平台提币指南 | 挖矿方法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