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代,人们是没有钱的,人们到市场上去都是以物换物。后来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有了碎银子,铜钱,金币,这些硬币都很重随身携带都很不方便,古人的服装都是长袍大袖,袖子里有袖袋,这样装在里面又安全又不容意掉。后来穷八把小碎硬币做个小布袋挎在腰间,钱多一点就做个大布袋背在肩上很方便,而富人比较讲究炫耀,用羊皮根据个人爱好做各式各样的荷囊,“持囊”“挈囊”“旁囊”五花八门,才有锦囊之称,在口部有一栓系的皮带,以备挂佩挂在腰间装零碎银子。多钱富人都是马驮,或放在车里拉着。
古人用的钱都是沉甸甸的“硬通货”,徒手拿着不方便,自然也需要专门装钱的东西,一开始都是用块碎布包一下,没有钱包,后来慢慢演变成锦囊、荷包等物件。
一. 将布料制成锦囊用来装钱。
古代刀币、铜钱等不易携带,最初人们都是用一块布将钱币包起来,但是用钱的时候需要一层一层掀开,而且钱币容易遗失,于是有人开始用绳子将布块扎起来,到后来就演变成了锦囊。
锦囊应该算是古人最像钱包的装钱物件了,最初的锦囊没有那么花哨,刺绣突然流行起来才添了各种花样,香囊(装花瓣,与香水的功能差不多)、福袋也是由锦囊演变而来的。
“三国”里面的“锦囊妙计”着实让锦囊红了一把,现代通讯那么发达,估计只能用来装点儿硬币、扣子什么的。
二. 用绳子将铜钱串起来或者放到袖子里。
自货币统一以后刀币基本退出舞台,百姓手里的货币多以铜钱为主,铜钱中间有个孔,于是人们用绳子串上直接挂在腰间或者放在衣襟夹缝中,所谓腰缠万贯大概就是由这种放钱的方式而来。
把钱放在腰间挂着显然没有安全感,一不小心就被扯走,于是很多人把钱直接放袖子里,也算是钱包的一种吧。袖子那么大怎么放得稳?当然是有“机关”的,袖子通常是下垂状态,在里面缝一个开口与袖口相反的口袋,放点东西是可以的,但是不可能像电视里一样,动不动拿出几大件来。
三. 将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装入木箱。
分量重的金、银锭子无法串起来也不能放在袖子里,袖子毕竟是布料做的,放些碎银子倒没什么影响,放几个元宝进去可能一挥手袖子就没了,于是有人用木料做成各种型号的箱子,将金、银等贵重物品装起来。
古代官家存放银两也是用专门的木箱装起来,除了上锁还会在上面贴上封条,金、银那么重,木箱的做工及所用的木料也不会很差,一般人很难撬开。
四. 把钱财放进布袋里。
用木箱装钱财比较笨重,大箱子扛不动,小箱子也不方便拿,外出十来天带几个铜板显然是不够的,但是几个大元宝放哪里都不合适,只能放在行李里面。古代是没有行李箱的,人们出远门都是用包袱,就是一块布四个角交叉打成结挎在肩膀上,相当于现代的背包。
包袱结构实在简陋,贵重的东西放进去岂不是很容易散?古人当然知道,于是直接将布缝到一起,做成一个布袋,多是将一块布两头做成袋子,可以直接挂在肩膀或者放到马背上,与现代的帆布包、购物袋还是有区别的。
古人其实还有很多装钱的方法,比如将钱换成首饰、银票等,甚至有人将财物埋在地下,著名的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中的主角就是将银子埋到地下,可见古代是流行这种藏银方式的。
本文由时光印耀【原创】点击关注每天有惊喜哦!
都是放在钱叉子里,钱叉子是土名,就是装钱的口袋,又叫褡裢,是过去我国民间长期使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它用家纺的粗布制作而成,一条长布,两头做成口袋状,搭在肩上,一头放在胸前,一头放在背后。
古时候用硬币,用布袋装钱,系在裤子上。若是数量大,几千几万的。装在大布袋,用肩扛,用马驮也。有意思的是小孩子存钱,用一瓦罐,留一小口,平日把零用剩余钱放进去,若以后急需钱用之时,把钱罐打烂取钱也。若带金砖金条,银锭,碎银子可以用布袋来装。多数用箱子抬,用马来驮也
不应该称投资人相当不严谨,而是是出借人,因出借人资金是通过P2P平台信息撮合借给急需用钱的借款人,并按《合同》期限约定获取一定利息的普通民众,司法定性是借贷关系非投资关系。因整个行业劣币驱除良币加之监管缺失,导致最终集体团灭现全部清零,留下7200亿债权至今一直未能如期兑付,数亿出借人血本无归,只有2018年6月爆雷跑路潮以前下车的少数出借人赚到钱,绝大多数出借人因P2P平台爆雷跑路实施**已赔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捂脸][灵光一闪]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P2P危害大骗取大量普通市民进行投资出借,国家监管部门监管缺失。当2018年一家大型贷款中介公司运营的P2P网贷曝雷,国家监管部门才注意到P2P网贷的危害,而此时国家监管部门采取一些措施,紧急出台出台相关文件压制正在运营的P2P网贷,而只有少数的P2P网贷投资人賺钱了,2018年以前投资的P2P网贷普通市民賺钱后就撤了,人家懂得尽好就收,2018年后,一部分普通市民看到情况不对,停止了投资P2P网贷,赶紧把剩余的投资在P2P网贷平台的资金兑付和转让进行了撤退,这样的人群賺到了钱,而大部分普通市民投资P2P网贷赔的血本无归,千家荡产的也很多,因为这样的市民根本就不懂得尽好就收的道理,心里一直还在有贪小便宜的心理?还被蒙在鼓里,只有少数市民擦亮了眼睛赶紧撤退收场了,因为这样大多数普通市民被骗人财两空,就是不懂得尽好就手的道理,才会被骗到这种地步,到如今P2P网贷还有7200亿人民币很多贷款中介公司还没有兑付给普通市民的血汗钱,
应该被国家打击清理了吧,创新脱离金融安全监管了,市场一旦大了安全远比创新重要,在p2p里面有几种人是赚钱的,一个是见好就收的出借人,我就是赚了点小钱就不玩了。另外一种是贷款人,贷了钱不还的也算盈利,随着网贷公司倒闭很可能坏账就不了了之了。最赚钱的莫过于老板和员工了。
这个问题我比较了解,我是2015年开始投P2P的,一直到2020年7月,我全部退出来。期间投了好几个平台,一直都是比较稳当的,本息到时间就回来了。
在2018年左右,部分p2p平台开始暴雷,很多投资人血本无归,国家就开始了加大管理力度,什么备案啦!注册资金增加到5亿啦……,这样导致很多平台就过不了监管这一关,只有自己跑路了。
我投资的其中一个平台在北京,老板姓万,在2019年初吧!他响应国家政策,自己关闭了,把没到期的都提前还给我们了,所有投资人本息都回来了,算是比较良心的好平台。
我投资的最后一个平台,在2020年初都是稳稳的,按时回款,后面因为疫情,出现了逾期的情况,但是我是分散投资,逾期的只是一少部分,这种情况一直到2020年7月,我感觉问题比较严重了,就把没到期的都提前退出了,损失了一部分手续费。但是本金基本都回来了。到2020年9月,平台就停止回款了,相当于暴雷了。所以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吧!这些年,在P2P这块,还是赚了。没损失本金。
原创,[呲牙][呲牙],
2018年8月雷潮开始,一批一批跑路的,倒闭的快速出现,其导火索就是从当年四五月份的小平台资金链断裂引起:沃时代、善林宝、金钱谷、邦邦财、钱宝网、微易贷、旺财猫、雅堂金融、君来投、e速贷、聚胜财富、钱妈妈、银票网、云联惠、抓钱猫,联壁金融纷纷暴雷开始。
连锁反应到六七月份的大平台出事,那些曾在网贷之家网贷天眼有个排名像:银豆网、善林金融、投融家、投之家、永利宝、多融财富、普资金服、华夏万家、多多理财、小马资本、花果金融、人人爱家、牛板金、钱盆网、金桥梁、e周行、即利宝、五星财富等开始出事。
投资了以上这些平台的,在出事之前未退出的,找不到赚钱的,很多人本金都全部亏进去,现在平台的app都没有了,一切联系中断,早就销声匿迹。雷潮延续到2020年,很多曾经的一线平台也开始暴雷,团贷网、爱钱进、利民网、玖富、人人贷,点融网、和信贷。
在到后来的凤凰金融、百金贷、花虾金额、小牛在线、银谷在线、理想宝、万盈金融、积木盒子、捞财宝、点牛金融、信和大金融,网利宝、厚本金融、叮咚钱包、钱包金融、包公有财、花生投、金信网、麦子理财等等,大势已去没有人相信P2P了,就没人投,也就无法回款。
少数运气好的,投对了那些没有暴雷而良退的平台,如:宜人贷、陆金所、小赢理财、桔子理财、你我贷、友金服、拍拍贷合众e贷、海融易、翼龙贷、黄河金融、鹏金所等没有遭受损失,适当地赚了一点利息,但也如履薄冰,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哪些平台会暴雷,它是突然的。
只要产品到期未到账,就可能暴雷了;只要app打不开,就可能出事了;只要平台说展期或停业,投资款就基本上很难回了。感谢国家及时清退P2P,2020年末就全部清除了,P2P也就销声匿迹了。
导读:公元1951年曾经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杜先生-杜月笙在香港去世,终年63岁。由于抗战时期就离开了上海,所以侨居香港后收入并不多甚至有传言曾经借钱度日所以临终遗产只有十万美元。而作为第五位太太孟小冬分到了两万美元,此时刚刚四十出头的孟小冬无依无靠那么她是凭借谋生手段来躲过余生的呢?
孟小冬是杜月笙明媒正娶的第五位夫人,也是最后一位夫人。因为此时的杜月笙已经不是那个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时刻了,而仅仅是生活比较拮据躺在香港病床上的普通老人了。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1950年自知来日无多的杜月笙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和孟小冬补了一个正式的婚礼。因此孟小冬成为杜月笙明媒正娶的第五任妻子,所以享有杜月笙遗产的继承权。
杜月笙和孟小冬的缘分
杜月笙迫于生计来到上海市区后,现在水果摊做小伙计。后来为了谋求发展跟了大亨黄金荣。在黄金荣的麾下先后负责赌场生意和其他生意,逐渐发达。在孟小冬14岁登台的时候,杜月笙就跟随老大黄金荣台下听戏。
杜月笙是个戏迷,孟小冬唱功好人又长得漂亮所以他很喜欢孟小冬。在他的劝说下,孟小冬在杜月笙发迹成立三鑫公司的那一年去了北京进修学习。后来杜月笙娶了自己的四夫人京剧演员姚玉兰。姚玉兰和孟小冬也曾经同台演出,也是不错的朋友。抗战胜利后姚玉兰发电报给孟小冬请她来上海,这也成就了杜月笙和孟小冬的姻缘。随后孟小冬随杜月笙一家移居香港。
京剧冬皇-孟小冬
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她的祖父、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小冬耳濡目染的走上了京剧的道路。她九岁开蒙,十四岁就在上海和一些名角童泰演出。其中就有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当时杜月笙还是黄金荣的跟班。
京剧京剧,那是在北京才算地道和正宗。因此孟小冬在1925年离开上海去了京剧圣地北京,经过客观详细的钻研她决定投身余派拜余叔岩为老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都说关门弟子最吃香,所以一个愿意教一个玩命学孟小冬的技艺有了质的飞跃。所以赢得了京剧冬皇的美誉。
孟小冬由于演出上的关系和梅兰芳先生接触比较多。随着彼此的了解二人结为夫妻成为梨园佳话。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双方分手。抗战结束后,应杜月笙四夫人姚玉兰之约返回上海。
孟小冬的独居生涯
在杜月笙去世后,虽然分了一些遗产但是远不足渡过余生。孟小冬没有选择再婚,而是选择用自己所学的京剧来教学。一来收取一些费用;二来是打发漫长的余生。孟小冬自幼学习京剧吃过很多苦,因此她一直认为只有天分加刻苦的学习才能在京剧上有所突破。
所以呢孟小冬在选择学生上非常苛刻,必须在有天分和能吃苦两个条件上都具备才会像自己的老师余叔岩对自己那样倾其所能把孩子培养出来。虽然她的要求很严格,但是由于她京剧冬皇的名号实在太响亮,所以前来送孩子来学习京剧依然络绎不绝。所以孟小冬的生计根本不是问题。正是由于她认真选择和教授,弟子中除了不少京剧名家。
这种生活持续多年后,孟小冬应邀去了台湾生活。邀请人就是度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到了台湾后衣食无忧的孟小冬正式进入了养老生活,不再教授弟子的孟小冬和其他退休的老人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最终,孟小冬在1977年因病去世,享年71岁。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1949年,杜月笙带着一家人远避香港,孟小冬与他同行,孟小冬一句:“我跟着去,到底是使唤丫头,还算是你的女朋友”的问话点醒了杜月笙,杜月笙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于是决定为孟小冬补办一场婚礼。
于是1950年深秋的一天,香港杜公馆张灯结彩,举行婚宴,杜月笙由人搀扶着下了病榻,做了最后一次新郎官,孟小冬也正式成为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这一年,杜月笙62岁,孟小冬43岁。
作为杜月笙的五太太,孟小冬嫁给杜月笙的时候,杜月笙已经是年逾花甲一病翁,一个卧病在床,一个侍奉汤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是这个时候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最好写照。
因为孟小冬的陪伴,给病入膏肓的杜月笙带来了不可缺少的安慰。然而两人的婚姻持续时间很短,孟小冬嫁给杜月笙一年后,在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终年63岁。
1951年8月7日,杜月笙去世前,请秘书还有其他几位老朋友立遗嘱的时候,他们发现,杜月笙可以支配的现金就只有十万美金,十万美金全部被分给杜家以及和杜家有关联的人。
另外杜月笙临死之前枕头下还有七千美金,杜月笙分给了孟小冬三千美金。在杜月笙死后,孟小冬分到了两万美元的遗产,因此两次加起来也就是两万三千美金。
杜月笙留给孟小冬的遗产确实不多,有资料说:当孟小冬听到只能分到两万美金的时候,她说:“这怎么够……”的确,孟小冬得到的遗产不多,可想而知她的日子肯定会过得大不比从前。
杜月笙一死,杜家人纷纷离去,各奔东西,孟小冬也搬出了坚尼地台18号,迁居使馆大厦,孟小冬没有子女,和其他杜月笙的夫人相比,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杜月笙临死之前告诉孟小冬:“我去世后,你就不要再登台表演”,杜月笙知道孟小冬爱好唱戏,可是又不愿意自己死后孟小冬为了生计抛头露面,所以提出了这个要求,而孟小冬深知杜月笙为了她着想,因此痛快答应。
作为曾经的一代京剧名皇,孟小冬在杜月笙死后,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即便是清唱也不愿意,有时候自己有兴致了,也是关着窗户自己清唱一曲。
庆幸的是孟小冬还拥有一项谋生的本领,那就是收徒弟,在香港的时候,她先后收了钱培荣、赵培鑫等弟子,总算没辜负她的一身绝艺。孟小冬教徒弟很严格,选择弟子并不随意,只选择具备有天赋又意志坚强迷恋艺术的人才有资格做她的学生,在她的调教下,出了好几位京剧名家。
拒绝登台演出,没有固定工作,又没人帮衬,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是有点不容易的,甚至有点艰苦。
好在后来姚玉兰邀请孟小冬去台北,到了台北孟小冬的生活有个很大的好转,日子过得好些,在台北受到姚玉兰母女的照顾和陪伴,聊聊家常,和亲朋好友搓搓麻将,日子过得不错。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享年七十岁,属于她的爱恨情仇至此全部落幕!
根据杜月笙的遗嘱,留给五姨太,孟小冬的遗产是2万3千美元。当时孟小冬随杜月笙在香港居住。2万3千美金,在1951年的香港,购买力不容小觑。
按照当时的外汇牌价,2万3千美元约合13万港元。
50年代,普通香港人的工资也不过200港元。孟小冬分到的这些钱,相当于普通人50年的工资。
这笔钱可以买到,当时香港的3套千尺豪宅(100平米的楼房)。对于44岁,后半生喜欢平淡生活的孟小冬来说,并不少。
孟小冬的后半生
杜月笙去世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孟小冬。毕竟两人才结婚1年半。他让儿女们好好照顾孟小冬。
杜月笙的儿女们,怎么会照顾自己母亲的情敌?父亲一死,他们就与五姨太,断了来往。
或许是前半生,厌倦了热闹,奢华的生活,孟小冬在香港的日子,深居简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1956年,孟小冬的旧情人,梅兰芳路过香港时,奉周总理的指示,专门找到了孟小冬。
梅兰芳劝她回大陆,发扬国粹。但是,孟小冬被这个负心汉,伤透了心,断然回绝了。
1967年,拒绝大陆多次邀请的孟小冬,却接受了四姨太,姚玉兰的邀请,移居台北。
在台北,她与闺蜜姚玉兰,平日里打打麻将,喝喝茶,悠闲自在。
时间长了,北京出生,北方长大的孟小冬,在台北水土不服,身体越来越差。为了以防万一,高傲的孟小冬,被迫收徒,积攒医疗费用。
乐极生悲,孤独终老
转眼间,她在台北度过了近10年的时光。1976年12月9日,是孟小冬69岁生日。徒弟、好友们前来祝贺。
孟小冬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登台唱戏,台下欢呼,叫好的场景。她十分激动,经不住友人夸赞,破例清唱了起来。
没唱几句,就剧烈地咳嗽不止。就是这几句唱,用尽了她最后的气力。
半年后,孟小冬去世,终年70岁,一生未育。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爱情
上文说到,孟小冬的“情人”,梅兰芳。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孟小冬与梅兰芳因京剧结缘。她属于那种高傲的冰美人类型。在京剧中,她偏偏又选择了老生,反差极大。
正是这种反差,吸引着台下的观众,也吸引了梅兰芳的目光。此时,19岁,情窦初开的孟小冬,更是迷恋俊俏的花旦,梅兰芳。
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不过,有位孟小冬的粉丝想不开,竟然绑架了梅兰芳。致使两人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关键的是,梅兰芳特别爱惜自己的羽翼。他家里的长辈和老婆福芝芳,始终不肯给孟小冬一个名份,致使孟小冬含恨离开。
梅兰芳对孟小冬只是玩玩而已,也可以说是"耍流氓"。远在上海的杜月笙,却比他强百倍。他对孟小冬是真爱。
杜月笙是怎样得到四姨太的闺蜜,孟小冬的?
杜月笙深受师傅,黄金荣的影响,是个铁杆戏迷。一来二去,就喜欢上了漂亮的京剧名角,孟小冬。
这与当今社会,成功的男人爱找漂亮的一线女明星不同,杜月笙对孟小冬是真爱。
他曾经对人说过:“与前四个姨太太,只是传宗接代,一时之欢。而孟小冬,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爱情。“
为他俩牵线搭桥的不是外人,正是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
1937年7月的上海,闷热难耐。同是京剧老生出身的姚玉兰,是个心机婊,主动邀请孟小冬来上海散心。
她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来,她知道杜月笙情迷孟小冬,不如借着与孟小冬之间的友情,撮合二人,卖杜月笙一个人情。
二来,为了与另外三位姨太太斗争,不如赌一把,与孟小冬联合起来,争取更多的利益。
再看孟小冬这边。与梅兰芳分手之后,一直得到杜月笙的接济和关心,感情上得到了慰藉。
这次受邀来上海,她心里十分清楚,姚玉兰是什么意思。从答应来上海的那一天起,孟小冬就接受了杜月笙。
为了7月的那个深夜,杜月笙等了12年。50岁的上海青帮老大,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滋味。这年,30岁的孟小冬,没有了少女的青春,却多了成熟女人独有的韵味。
随后局势动荡,战乱纷飞。这对鸳鸯,分分合合,爱情缠绵。这一晃,又一个轮回(12年)过去了。
两人在香港稳定之后,孟小冬终于等到了结婚的那一天。1950年1月29日,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杜月笙,为此专门在《戏剧新报》上高调宣布,娶孟小冬为妻。
结尾
孟小冬去世之前,专门找来自己的粉丝张大千,立下遗嘱。她的遗愿是在墓碑上刻上 “杜母孟太夫人之墓”。
以上就是关于银票币钱包的问题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这些银票币钱包的3点内容能够解答你的疑惑。
正加财富网内容推荐 | ||
OK交易所下载 | USDT钱包下载 | 比特币平台下载 |
新手交易教程 | 平台提币指南 | 挖矿方法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