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表示,自己并没有“完全不在意比特币(‘really give a shit’)”,这也是他对流行加密货币的最新评论。
在昨日的 Axios 大会上,他发表了有关比特币的讲话。此前他曾抨击比特币是个骗局,但又在对这番言论致歉后,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沉默。
去年 9 月,戴蒙发表了针对比特币的严厉措辞,称之难以善终、有人会因此而损失惨重。不过今年 1 月,戴蒙开始后悔自己早前的评论,并承认“区块链是真正的技术”。
在这之后,戴蒙一直保持沉默。直到 8 月份,他又再次声称‘比特币是一场骗局’。虽说币圈和链圈属于一枚硬币的两面,但戴蒙如此摇摆的态度,着实让外人有些看不透。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 CEO 对比特币持负面看法,但摩根大通仍在相关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比如上周,该公司宣布构建了面向企业、基于以太坊的 Quorum 区块链平台。
加密货币交易商与传统银行、以及摩根大通和沃伦·巴菲特等金融巨头之间的冲突一直在持续。而戴蒙的评论,概述了这种关系如何仍然不稳定。
传统银行业机构往往对加密货币的变化趋势保持警惕。若区块链长成了气候,可能会产生去中心化的金融结构,这显然是它们不愿看到的。
不过从币圈来看,自比特币今年初创下 20000 美元的历史新高以来,后续的走势只能说令人遗憾。
PS:戴蒙的评论,恰好是比特币诞生十周年的纪念日。十年前的这一天,传说中的“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随着概念的走热,比特币越来越受欢迎,并且催生了许多其它加密货币,比如以太坊、莱特币、门罗币等。
从风险规避的角度来看,short和long同时进行,只是为了规避风险,这是风险厌恶投资人或者说风险中性(?)的一种常见的做法。从道德角度讲无可非议。
比如我家开航空公司的,一方面油价涨了我会很生气,因为我的成本升高了,一方面我又不得不去long看涨油价的期权,就是为了油价真的涨了的时候我不至于死的那么难看,一个道理。
不看好归不看好,做生意还是要做多手准备的,何况经营那么大一家银行呢?
与之前出现过的一系列创新突破一样,区块链技术也正在经历节奏惊人的原型设计与采用阶段。目前,全球超大型企业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在着手开展各类实验,虽然规模有大有小,但谁也不敢在这波浪潮当中袖手旁观。事实上,正是区块链技术的吸引力如此强大,针对它的批评之声才会这样刺耳。此前摩根大通公司CEO Jamie Dimon就曾在比特币最热之时对加密货币大泼冷水。然而如今,摩根大通的JPM币即将出炉,也标志着这家银行业巨头正拥抱区块链的变革潜力,并计划与微软建立起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在这波热潮之下,存在着的是一个尚未言明的事实——即虽然市场上还存在不少噪音、靠“世界变了!”吸引眼球的相关新闻稿亦层出不穷,但必须承认区块链技术虽然承诺为一切带来新的实现方式,但其中大部分承诺并未能践行自己的目标。没错,任何一种新兴技术在实验层面都可能存在较高的失败率,但对于区块链而言,失败的来源似乎层次更深——包括技术、组织,或话是更为重要的社会学层面。
与数字化转型时代下其它新兴技术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区块链在早期阶段所表现出的高失败率尚处于合理范围内。这种高失败率(有人估计高达92%)直接说明技术驱动型变革存在着更为广泛的复杂性因素。相较于加密货币ICO时热火朝天的情景,如今投资者们普遍损失数十亿美元,这再次证明市场只能支持真正成熟的技术成果,额外的泡沫最终总会转化为惩罚。而着眼于区块链自身,其中似乎存在一些更为基础的因素,即如何创建一套真正去中心化的民主型经济体系——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区块链目前也正是代表高度集中的传统企业的主要工具之一。如果相关组织与项目负责人能够在设计阶段之初就接受以下重要原则,那么他们原本很可能有机会改善自己的采用效果。
首先,人们往往并不清楚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区块链项目的发展愿景与理解方式。与其它技术一样,区块链并非存在于真空当中,而是与组织、社会规范、设计、功能障碍以及目的间保持着紧密的关联。面对组织及市场当中经年累月积压下来的惯性与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新兴技术虽然有能力引起积极的变化,却不一定代表它就会带来积极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建立起明确的组织愿景,并对区块链的合理目标做出深入的技术及战略性理解——相信我,这本身就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更遗憾的是,很多项目领导者自身就不太熟悉区块链,更不用说他们必须与之接触的其它一系列能够实现最大价值与自主性的新兴技术。根据实际经验,众多早期区块链项目的核心失败点,甚至在于普遍缺乏良好的网络清洁习惯。
第二个主要失败点,可能也是最难以克服的问题所在,就是区块链要如何与社会、组织以及市场进行协调。要真正发挥区块链的潜能,我们需要阅读最新及质量最可靠的区块链新闻,思考如何对项目进行精心设计,同时权衡利益相关方的态度、立场与行为。这种社会协调性挑战在诸多方面都天然与人类行为及规范存在冲突。为此,我们应该将区块链项目视为一种增强型技术,只利用它放大或者简化我们已经实现的任务;而非将区块链当成在习惯、行为以及市场活动等层面带来重大变化的颠覆性技术。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私钥正是区块链当中加密资产的真正守护者;然而由于故意、无意或者欺诈性活动造成的私钥丢失已经给加密货币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这本身就很好地证明人们在心态上其实还没有真正做好接纳区块链的准备。简而言之,技术本身必须逐渐退居幕后,而非直接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目前,众多希望改变游戏规则的项目与初创企业都在自己的项目当中大肆鼓吹“如何以及什么”;但要想真正让区块链以及他们总挂在嘴边的其它技术词汇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应该是“为什么”以及实际结果。
当人们不再单纯谈论区块链及其一切特性与好处时,改变世界的旅程才算真正迈出第一步——其中的前提,在于对接下来要阐述的第三个失败点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为了实现区块链部署并在企业环境中实现价值,我们必须将区块链与遗留系统、操作及行为对接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往往会带来巨大的运营与技术障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区块链网络带来的弹性收益有可能因与之匹配的遗留系统存在安全漏洞而被抵消殆尽。此外,区块链会带来极高的计算负担,特别是信任或者真实性验证算法(例如工作证明或权益证明),这也会极大消耗掉区块链实现的效率提升。这种反直觉性问题给我们的传统数字化转型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并让我们意识到新时代下的技术投资回报可能不会再以相对成本为零的产品或服务形式实现。
至于由证明机制所带来的算法或者计算密集型需求,区块链项目还没有拿出理想的解决方案——至少当前的技术世代还没有。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一直在努力提高交易速度,使得后续区块链变体能够真正在处理量与速度上与现有信用卡机制看齐。一旦达到这一标准,我们将能够真正利用大量加密货币作为交易手段。其中利用的正是区块鍕的易审计属性——凭借着丰富的记录累积与时间戳,每一笔小额支付都能够进行回溯。出于这个原因,也有一种新兴思路认为区块链可能更像是一种机器到机器的分类账系统,而非点对点的“无信任”交易引擎。随着联网设备与物联网的兴起,未来与利用率、位置、通道以及消费相关的小额支付可能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正如使用NFC技术实现汽车的自动收费一样,物联网与数字支付之间的联系,也许将由区块链所提到的易审计分类账与结算系统实现。
针对以上围绕数字转型与企业区块链出现的失败点,也许最重要的一句总结,就是区块链本身是一种增强性技术,应该始终以保持简单为第一要务。简单是复杂的天敌,坚守简单将帮助人们从浩如烟海的区块链或者加密货币白皮书当中解放出来。而且幸运的是,区块链技术本身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正在逐步找到理想的平衡点,一个个项目的失败与修正也让整个生态系统走向成熟的快车道。
dimon比特币正加财富网内容推荐 | ||
OK交易所下载 | USDT钱包下载 | 比特币平台下载 |
新手交易教程 | 平台提币指南 | 挖矿方法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