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以前,在 io.net 于 3 月 1 日开始的第一期积分激励活动中,io.net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Ahmad Shadid 在通稿采访中表示代币预计将于 4 月 28 日上线,即便之后一个月里 io.net 的 GPU 供应数量激增,io.net CMO Garrison 在 4 月初接受采访时仍表示「io.net」仍然按计划进行发布代币,恰逢英伟达的财报发布,会是一个恰当的时机。」
但到了 4 月 25 日,io.net 团队在 telegram 群中宣布,交易平台要求 io.net 代币的 TGE 将推迟至 4 月 28 日之后。如今距离最初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io.net 发币时间仍未确定。但快照之后,社区似乎不再关心 io.net 了。
自开始挖矿激励计划以来,io.net 这三个月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火爆出圈、被看做本轮牛市的明星项目,然后项目数据屡次质疑造假、创始人被扒黑历史,大量用户建立了维权群「声讨 io.net」。尽管代币还未上线,许多用户都认为高收益期望已落空,但「总的来说,io.net 是个好项目」。
毕竟所有人都明白,在 io.net 之外,市场已发生了转向。十天之前,在社区对「高 FDV」项目的不满声中,Binance 宣布修改其上币规则,称将开始支持中小型加密项目,旨在为更多具有良好基本面、有机社区基础、可持续商业模式和行业责任心的中小型项目提供机会,以此推动区块链生态系统的发展。而就在今日,在推迟发币一个月后,io.net 宣布第三期挖矿活动将在 6 月 1 日开启。
回头来看,两个月前 io.net 的爆火是一种必然。自 2 月开始,AI 成了加密社区公认的财富密码。英伟达股票不断创新高、OpenAI 推出革命性新产品、WLD 几天数倍,一众 AI 代币涨幅跑赢了绝大部分赛道代币。
按照以往的故事发展,这一轮里应该能跑出一些 AI 板块的新项目,幸运的早期社区用户将获得百倍受益。秉持「买新不买旧」理念,在一众 AI 项目中,io.net 是那个看起来最「靠谱」的项目。
一般来说,社区普遍将 AI 与 Web3 的结合路径分为算力、算法和数据三个细分方向。两个月前冒出了许多 AI 新项目,其中 GPU 租赁是一众项目里最爱选择的定位。究其原因,在科普层面,大部分散户在 AI 模型、应用与加密技术的结合方面,难以理解类似项目的定位与发展空间。而英伟达的连续上涨则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算力」的必要性,io.net 所选择的方向在用户认知上相比于其他项目有着天然的优势。
本质上当下出现的去中心化算力项目都属于 Depin 范畴,而 Solana 上的 Depin 项目又在去年经历了火出圈的行情,AI、Solana、Depin 这三个概念叠加到一起,让 io.net 成了「天选项目」。除了赛道选的好,io.net 在早期还与 Render Network 有过深度合作,彼时 RNDR 正处在上涨周期中,两个月间从不到 4 美元的位置涨至 13 美元,
在 2、3 月,几乎没有多少 KOL 在社交媒体上宣传 io.net。但自 io.net 在 3 月 1 日开启持续两个月的 Ignitio.netn 积分奖励计划,并直接公布代币上线时间——4 月 28 日后,大量的用户涌入了 io.net。一位早期参与 io.net 的用户向 BlockBeats 讲述他的观察,「discord 社区成员数量在一周时间里增加了十倍」。
3 月 5 日,io.net 宣布在 Hack VC 的领投下完成了 3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领投方还包括 Multicoin Capital、6th Man Ventures、Solana Ventures、OKX Ventures、Aptos Labs、Delphi Digital、The Sandbox 等机构。其中 Multicoin Capital 曾在 Depin 领域曾有过光辉战绩,参与了 Helium Mobile(MOBILE)的早期融资。此外,个人投资者包括 Solana 联创兼 CEO Anatoly Yakovenko、Sandbox 联创兼 COO Sebastien Borget 和 Animoca 联创兼执行主席 Yat Siu 等。
有实力 VC 加持,在 io.net 这个项目上,关于实现去中心化算力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如何克服、能否有合适且足够的需求端为用户和平台付钱,这些事情不在参与者的考虑范围之内,「从用户角度来说,我不怕你落不落地,就看你故事讲得好不好。」
io.net 的技术参与门槛不低,BlockBeats 观察到,活动开启初期,discord 里到处都是 bug 反馈,项目方专门开通了一个频道「support ticket」来接收和处理用户提交的问题。早期参与 io.net 的用户曾向 BlockBeats 表示,「参与门槛高」也是他看好 io.net 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不卷」,能够拿到的筹码会更多一些。但令社区没想到的是,各种各样的 io.net 挖矿教程在之后可以说到了火遍全网的地步。
io.net 用户朱睿(化名)向 BlockBeats 详细叙述了他的经历。在初次尝试时,朱睿发现自己的设备不满足官方网站列出的要求后就放弃了参与。但随后就发现身边挖 io.net 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晒出多台 mac mini,「我有一个朋友…... 有了很多 mac mini…... 不知道有什么用…...」。
也许是出于对「撸毛工作室」的防备,io.net 没有公布积分细则,只说明积分将与机器在线时长、带宽评分、GPU 性能和设备租用时间等多个因素有关。除了贡献自己的设备,银河任务参与情况、Discord 活跃程度也会带来不等的积分,但更多用户选择自行购买更多设备、全副武装进场。
不想踏空,朱睿开始考虑入场。他详细研究了社区里流传的配置方案,先是考虑直接买 mac mini,「这种策略适用于少量显卡的玩家,因为超过 100 个后配置起来很麻烦,需要专门的人在专门的场地进行维护。就跟矿厂一样,属于重资产。不过也有好处,用完可以二手半价卖出,或者转向挖其他项目。」在研究的时候,他推测也许这个方向已经出现卷的倾向,「早些时候拼多多上买一台 mac mini 的价格是 2100(人民币),两周后已经是 2800 了」。
除了购入 mac mini,还有用户选择租云服务器。「分国内和国外的。国内的一般在一些计算中心,成本便宜,有渠道 3080ti 的单卡大概 150u-200u。」海外的成本要更高一些,「谷歌云的单卡价格约为每月 1400u,需要年租,要求 50 张以上;腾讯云经常断货,没有库存;AWS 的单卡价格在每月 2400u 左右,要求 8 张以上。」
朱睿最后选择了「精品号」路线,他向国外的小型云服务商处搞了 200 多台 T4 单卡,每台月租 400U,此外还配备了 15 台 a100 8 卡,每台月租 1200U。一个月下来,朱睿仅在设备上就需要付出 98,000 美元左右的成本。
除了设备成本,朱睿还在防女巫检测方面做足了准备,他购买了上百个 ip、手动修改了买来的 100 个谷歌邮箱密码,花了一周的时间跑通所有设备。
朱睿是 io.net 用户中规模较大的一类,对于中小散户来说,在搞好设备成功「入场」之后,迎接他们的还有重重考验。
一位 io.net 用户向 BlockBeats 回忆,在经历了复杂的配置流程之后,用户还需要处理一系列问题。挂在 io.net 上的设备经常掉线,而用户端却很难分辨自己的设备是否在线。「有可能你前端显示设备在线,后端实质上掉线了,我们没办法,最后写了一个每天自动重启挂线的脚本来应对这个问题」。
除了花费大量金钱成本,io.net 用户还需要不断检查自己的设备运行情况,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写脚本的用户,只能手动重新配置。在 Youtube 上一条浏览量超过 1 万的配置教程中,空投博主也对这个问题束手无措,「如果做完这些配置后在官方页面上看不到设备运行状态的话,我建议把整个流程再来一遍。」
维护成本高的这一点实际上在 io.net 的设定之中,官方的解释是,不断让用户重复配置是为了筛选掉女巫账号,在活动后期,这个频次已经大大减少。而这在当时也被一些用户解读为利好信号,毕竟「风浪越大鱼越贵」,对于「久经沙场」的 Web3 玩家来说,只要后期的回报足够多,早期再多体力脑力的投入都是值得的。
io.net 的火热程度并没有因为用户对维护成本高的抱怨而减弱,Youtube 博主「Alex 加密日记」在两个月前发表的一条视频标题或许可以作为当时的情况一个最贴切的解释,「【io.net】AI X Crypto 赛道里面最靠谱的是算力和加密结合。两周前我们计划 600 台机器挖 io.net,两周后机房梦碎!但是这毋庸置疑是 Gensyn 发行前最好的同领域项目。」
在视频中,博主 Alex 解释了「机房梦碎」的原因,原本计划能够部署 800 台设备,预估算力可以占到全网 1%-2% 左右,在海外找好了机房,商谈价格期间 io.net 开始爆火,此前联系过的所有海外云服务商都向其求证是否在挖 io.net,原本谈好定价的机房也将报价翻倍。
io.net 出圈,坐地起价的国内外云服务商或许是这波热度里的最大赢家。
目前,没有渠道计算云服务商在这波 io.net 带起来的天降财运中的具体盈利数字,Alex 曾在一条推文中表示,国外龙头云服务商亚马逊云,在提供挖 io.net 的服务上**生了 4000 万美元的收入。尽管评论区对这个数字的质疑声更多,但如果按照当时 io.net 前端显示的几十万台 GPU 数量来算,这个数字也许不算夸张。
不止是海外云服务商受益,BlockBeats 采访的多位用户都表达了同一个认知:「国内所有的云服务厂商都在挖 io.net」。
一位有机房资源、不接待散户的云服务器厂商小菊(化名)向 BlockBeats 透露,「现在回头来看,io.net 租机器是我做过最简单的生意」。当被问到具体出租规模时,小菊表示「只要你有足够的机器资源,一个月租几百万的机器出去很简单,几千万也不难,上亿的机器可以努努力。国内的各种云,海外的云,机器全部卖空,国内所有的机房基本全部租出去了,当时市场所有的机商全部坐地起价,你爱租不租,反正你不租,一会有其他人很快就租了」。
此外,由于 io.net 支持的设备中还包括苹果的 mac mini,「撸空投的把拼多多百亿的 mac mini 都买涨价几百块,闲鱼的 mac mini 也全部涨价了几百块。」
即使到了 4 月,io.net 的第一期激励活动进度已过半,前仆后继的用户仍不断尝试购买更多设备,小菊回忆道「在 4 月之后我就没有租机器了,后面还是很多人找我租,我都回复租一个月不划算,租了也基本要反撸了,别搞了,太卷了。」
按照加密行业过去发生的故事来看,投入 io.net 的用户都算套对了公式。若面临被反撸的风险,难免会有许多情绪。不过对于一个 Web3 项目来说,io.net 项目方本身也没有太多「做恶」,不断完善交互体验、面临争议时都能以较快时间做出回复。但种种问题确实是发生了,这三个月以以来,io.net 常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第一期积分公布后,许多用户因为快照时期机器没有在线获得了很低的积分,社区里开始出现一些指向 io.net 项目方的维权行动。朱睿回忆道,5 月 3 日,推特上有人发起了一场名为「io.net 批斗大会」的 space,在没有预热的情况下有 1000 多名用户参加,微信群里到处都是维权信息。
不同于其他项目的明牌积分,io.net 似乎最开始就没有打算放出过积分面板。BlockBeats 曾在 3 月初询问一名接近 io.net 项目方团队的用户关于前端显示统计积分的问题,他推测「可能是人手不足,如果有机会我会向他们提议」。
在 io.net 积分计划开启后的两个月里,不断有声音质疑 io.net 平台上所显示的 GPU 数量。最受关注的是 5 月 13 日社区成员 Martin Shkreli 的质疑,他在推特上发表了数条 io.net 前端显示数据的准确性并得到了 io.net 创始人 Shadid 的亲自回应。
在推文中,他认为平台显示的收益与实际情况不符。比如发现平台每天的收益数额都为 110 万美元、在线集群数量却很少、平台上的计算时间总数一直显示为 88 小时等等,在得到 Shadid 的解释后,Martin Shkreli 又放出自己对每日具体收益指标的计算,Shadid 的回应主要围绕数据统计指标有误上,比如日均收益与累计收益的区别、收益没有计算其他规格的集群等等。
ContinueCapital 创始人 Pima 曾在两个月前指出,当下的几个去中心化 AI 项目存在彼此调用端口、「共享算力」的情况。一位 io.net 早期匿名用户也向 BlockBeats 解释,在用户在 io.net 上所提供的设备,可能会在 Render Network 上被租用,反之亦然。4 月初,io.net 前端显示在线可用 GPU 数量为 20 万台,而 Render Network 的可用 GPU 数量则在 3700 左右。
这种情况下,想要算清楚积分可能更考验技术能力。投资机构 Mint Ventures 曾在对 io.net 的分析中提到实现去中心化算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工程验证问题、并行化问题和隐私保护问题,其中并行化问题涉及的技术障碍较多,包括考虑分解 AI 任务、数据以来行和设备之间通信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客观来说,确实一些用户被女巫的情况是买到了「假卡」分片机。小菊向 BlockBeats 介绍,「当时租机市场机器很乱,理论上市场是很缺机器资源的,但是却有很多机商,你要多少都可以给你多少,这其实就是把虚拟机当真机卖给你,比如他用一张 4090 可以虚拟出无限的卡,商家可以零成本赚钱,这种机器最后容易被识别,被女巫导致没分。」
面对「全网讨伐」,io.net 团队在 discord 里发出了一篇长文回应。表示将进行第二期积分计算,剔除女巫、保留真实用户。除了积分争议,团队还表示社区正在遭遇「假新闻和谣言攻击」,并指出是背后是假卡工作室的推动。
关于假卡带来的数据污染这一问题,来自不同 io.net 用户对 BlockBeats 的反应都提到「早就有了」。「在 io.net 公布积分前两个月,我就知道有一批人在大量搞假卡,我当时跑到 DC 去说,没有官方理我,我也经常看到其他人反映这个问题,但也没有引起官方重视,直到开始计算积分的时候他们才说要开始识别假机器,为时已晚」,小菊向 BlockBeats 表示。
ImbaTrader 也回忆过,「在很早的时候,discord 只有几千人,那个时候就有一个自称是美国某个大学的学生质疑 io.net 前端显示的 GPU 设备数量造假,但没有人回应这个事情。」
不过另一方面,模糊的积分确实给 io.net 项目方留够了根据情况调整筹码分配的空间。当「太卷了」成为 io.net 相关话题的关键词后,在最后的积分数额上,社区成员普遍反映出现了「大户低保」的情况,「小号(一两台机器)比我十几张高端显卡大号的分多,观察下来分号的小号普遍分比较高,设备多的大户账号分偏低,有点杀大户,扶持散户的意思。」第二次积分更新后,有用户发现自己的积分翻了三倍。
不过不管积分如何分配,最终分给矿工的代币总额是不变的 3200 万枚代币。而这些矿工设备中,io.net 项目方似乎也「占了」不小一部分。
有用户在 3 月初向 BlockBeats 表示过,「我觉得里面的很多 A100 可能是项目方的机子」。但考虑到设备记录并未上链,社区也质疑 io.net 存在前端数据造假的可能性。
Youtube 上博主 Alex 加密日记在 4 月发布的一条视频中讲述,原本观测到 io.net 前端的 GPU 设备数量在 6-8 万张之间,有一天晚上忽然增长至 14-15 万张,他发现前端显示的 GPU 设备数量每半个小时会均匀增长几千台,此前没有的 4070 也忽然多出了 2 万多张。考虑到来自真实用户的设备上线状态并不稳定,线性增长的数字很难让人不怀疑是来自项目方的动作。
在几日前,io.net 亚洲地区负责人 Asa 曾参加的一次 space 中,面对社区用户提出的「前后端数据不一致、设备数据记录中心化问题」,Asa 回应称「去中心化技术栈是之后会实现的改进,我们的技术团队近一个月的工作量是过去三个月的程度。」
防女巫措施严苛、假卡识别迟迟上线、积分不透明这三个特征无形之中抬高了想好好交互的真实用户的参与成本,除开流量、电费等经济成本之外,「它既 PUA 你要长期挂着,又不告诉你实际积分,所以大家付出的精力都很多,之后的反弹也会这么大」。面对 io.net 发币前社区发起的维权行动,用户 Liu 向 BlockBeats 分析。
用户小菊深有感触,「对我个人来说在 io.net 上亏钱是小事,io.net 是我搞过最折磨的项目,当时一天要掉几次线,全部机器掉线后维护一次又是几小时,维护好了继续掉线,总之 io.net 是我搞过最折磨的项目,区块链阴影。」
在项目方角度上,被吐槽的高维护门槛实际上是出于对低质量节点的管理,io.net 首席运营官 Garrison Yang 接受一次播客采访时,在提到空投环节时特地介绍了低质量节点的管理,「我们引入了「时间分数」和「声誉分数」。io.net 上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声誉分数,客户看到一个节点保持可用的时间、上线时间及其他性能指标,以此帮助决策。我们会不断地对每个节点进行 ping 操作,如果一个节点没有响应,它就被认为是不可用的。如果它不可用,它就不会获得奖励。」
在团队的设想中,「加密经济激励是直截了当的:如果一个节点可用,它为需求方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更频繁地被雇用,赚取更多的奖励。只要节点在被雇用时保持可用性和性能,需求方就会获得所需的算力,双赢。」尽管这一设定在之后促成了 io.net 面临的争议之一。
根据估值、代币份额、积分总量和场外价格估算,除了早期入场的用户之外,大多数用户都觉得自己在 io.net 上不会有太多盈利,「这个项目在公布空投积分的前一个月,我就大概知道要反撸了,因为空投有限,而机器是无限的」,「按场外价格和我预估的比例去算,不好的情况我得亏一半左右,好的情况最多保本。」
不过尽管如此,小菊认为项目方的问题在于出现的技术漏洞,而非有意作恶,「机器都是租赁的,io.net 从来没收过散户一分钱」。不止小菊,在 BlockBeats 采访的早期用户和大户参与者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 io.net 的持续看好。Alex 在视频中说到,「虽然不建议再参与,但我还是认为 io.net 是个值得关注的好项目」。
「虽然我们也被反撸,但我的钱不是付给了 io.net。首先大家得想明白这个问题。」Alex 在接受 BlockBeats 采访时解释道,「一般来说,你去交互一个项目,投入的金钱成本被项目方收走,项目方再之后自己决定怎么分配手中的筹码。但 io.net 的问题是,他设定的过程中只有散户和项目方,实际上是云服务商、散户和项目方。散户把钱付给了云服务商,云服务商并没有把钱付给 io.net,所以 io.net 从头到尾支付的都是工资成本、运营成本和大家不停抬升的预期。」
一位参与 io.net 投资过程的 VC 成员告诉 BlockBeats,当时他们在找 AI 类项目,伙伴基金介绍了 io.net 这个项目,从接触 io.net 到决定投资花了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它早期表现出来的实力是比较强的,包括各种技术文档以及与 Render 的合作关系,在当时看的一圈标的里面,io.net 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标的。但当时 io.net 估值比较贵,报价 3 亿美金,所以没有马上定下来,直到后面二级市场的估值起来了,这个估值成为了一个合适的估值。」
这位投资人向 BlockBeats 表示,io.net 的回报比的心理预期和实际情况差距甚远。原本预期上所之后,大环境也比较好,那 FDV 可以去到 50 亿美金,预计大概会有 10 多倍的盈利空间。此外,知情人士告诉 BlockBeats,一些资方早期将本身就在跑算力的设备挂到了 io.net 上,以较低的成本参与挖矿。
对于之后出现的种种情况,「在这方面其实也没有办法控制,只能观察后期的发展。」这位投资人说道。技术短板以及投资人丑闻还不会构成退出的理由。
io.net 发币时间还未确定,尽管对高回报率已经不抱期待,但朱睿及大部分用户还是认为「io.net 本身是个好项目」。「在 crypto 行业,产品逻辑不是很重要,如果按照 fud io.net 的思路 fud 其他 crypto 产品,有多少产品是能被深究的呢。」朱睿向 BlockBeats 表示,「io.net 这次被 fud 后也梳理了产品结构,我觉得是好事情,现在市场回暖,推迟发币比一个月前在熊市里发币好。」
仅诞生十多年的去中心化、资产所有权理念,遇上不断演进的 AI 革命,在「AI 代表生产力,Web3 代表生产关系」认知下,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两者碰撞后产生的巨大想象空间。从 VC 到散户,都对 AI 概念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但客观来说,作为本轮牛市的热点叙事,Web3xAI 的魅力源泉来自加密社区之外 AI 生产力的井喷式革新。相比于往年的 DeFi、Gamefi 等极具加密特点、估值模型也有迹可循的项目类别,AI 赛道完全不同。在各大投研机构的研报分析力里,这个方向似乎还停留在「阐述想象空间、给现有项目分类」的阶段。
io 早期用户 ImbaTrader 向 BlockBeats 表示,「我觉得 io.net 的叙事预期那么高,可能更大原因不是 io.net 项目本身有多优秀,是 web3 市场太渴望这个叙事了。
技术水平、产品逻辑遭质疑是所有 Web3 项目都会遇到的情况,io.net 真正需要解开的难题在于,在社区风评里,io 似乎已经从「今年顶级叙事」项目转为「VC 系高 FDV」项目。
不过,AI 叙事仍有着毋庸置疑的生命力。在算力越来越紧张的大环境下,随着 io.net 不断打磨自身产品,在去中心化算力仍有着明显的规模和资金优势。对于 AI 类项目来说,本就对资金规模有着庞大的需求,仅仅因为「高 FDV」而否定项目发展也有些片面。
在 Web3 世界里,该如何驾驭热点风向是每一个项目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到底是在「拥抱泡沫」还是在「刻舟求剑」,只能让时间给出答案。
正加财富网内容推荐 | ||
OK交易所下载 | USDT钱包下载 | 比特币平台下载 |
新手交易教程 | 平台提币指南 | 挖矿方法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