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中国普惠金融实现了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日前,**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包括“普惠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再次体现了对普惠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视和期望。
作为一家具有“普惠”基因的供应链科技平台,盛业(6069.HK)以“让供应链更高效 金融更普惠”为企业使命,深度融入核心企业的产业供应链生态,利用数字科技赋能数字金融,架起产融结合“桥梁”,发力正向保理业务,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打通“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盛业平台累计处理的供应链资产规模超1900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1%。平台累计客户数量超15000家,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0%。其中,中小微客户数量占比约98%。正向保理业务规模占比超96%。
提升首贷率,为中小微“雪中送炭”
传统金融机构倾向于“锦上添花”,盛业则聚焦于“雪中送炭”。由于中小微企业融资普遍具有“缺抵押、缺报表、缺信用”的问题,传统金融机构很难快速、准确、低成本地完成企业资信评估,提供的首贷服务也将面临较高的成本和较大的风险。据全国工商联此前发布的《中小企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受访的民营中小微企业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盛业采用“重交易 轻主体”的风控逻辑和业务模式,通过与生态伙伴合作,充分发挥平台链接能力,着力整合产业生态数据、第三方平台数据、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数据等,从“侧面”了解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中小微企业建立交易画像与数字信用,突破对核心企业确权和担保的依赖,不断提高供应链普惠融资的可得性。
“首贷户”作为衡量普惠金融成效的重要指标。截至2023年12月31日,盛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台累计客户数量超15000家。2023年,盛业服务的中小微客户中超30%是没有向金融机构申请过企业融资服务的“征信白户”,中小微企业平均单笔贷款规模约197万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春节临近,中小微企业进入资金需求高峰期。盛业也发起“大干50天 普惠助力中小微”冲刺行动,目前累计提供的普惠金融支持已超35亿元人民币,中小微企业首贷户占比提升至50%,进一步扩大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科技赋能金融,助中小微“爬坡过坎”
中小微企业“首贷难”,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以深圳某钢筋供应商为例,该供应商成立仅2年,长期因工程款账期问题处于垫资经营,临近春节还要应对机械租赁、劳务分包、材料采购等项目的清账还款问题。作为“首贷”企业,该供应商因“征信少、评估难”和“无抵押、风险高”,很难在传统授信模式下获得流动资金支持。但是,盛业基于与基建核心企业的采购系统对接,可以多维度验证该供应商的交易真实性和合理性,并将该供应商的交易数据转换为信用,为其提供定制化的供应链普惠金融服务,解决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
盛业通过产业互联网布局打通信息壁垒,深度挖掘产业数据价值赋能数字金融,围绕供应链全结算流程的不同阶段,创新提供投标保证金保理、订单保理、到货保理、应收保理、票据质押保理、买方确权保理等多种的融资服务,满足中小微企业在各个交易节点的资金需求。上述供应商通过盛业自主研发的盛易通云平台,只需线上提交企业基础资料以及项目交易资料,包括合同、订单、发票、验收单据等,即可申请应收账款保理,当天就能收到融资款。通过与盛业的合作,该供应商不仅已经提前做好保障建筑工人工资与奖金的支付工作,也为一季度重点项目“抢工期、赶进度”做好准备。
全流程线上化,最快当天放款……这背后是盛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变革。从目前来看,数字科技在盛业支持“首贷户”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授信环节,盛业应用产业数据驱动的智能风控模型,实现客户授信自动化审批;在风控环节,盛业搭建大数据风险预警系统,实现风险预警精细化管理;在业务办理方面,盛业打破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时间限制,实现7×24小时的客户服务,授信准入、授信审批、融资申请、协议签署、融资支付、贷后管理等流程均为线上化操作。
凭借普惠金融方面取得的突出表现,盛业已获得明晟指数(MSCI)ESG评级A级,为国内金融行业领先评级,处于全球同业领先水平。同时在近期,盛业首次获得标普全球ESG评分,在全球同行业中排名前26%;入选2023年度彭博绿金ESG 50榜单,获得年度受关注企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