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制造业是国家创新力的重要载体,也是走向经济强国的基础力量。二战以来,日本制造业快速崛起并不断转型升级,已经稳居全球制造强国之列。日本制造业强大的主要原因是:重视发展教育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注重技术进步与产品质量提升;政府给予企业以导向和政策支持,并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企业注重现场实践及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国际化运营弥补了国内资源与市场的先天不足。日本的经验为中国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了有益借鉴。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它又是如何在短短数十年间崛起于废墟之中,建立了一个世界顶级的工业大国呢?读史可以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让我们暂时放下对日本的不满,来看看日本机床的发展历史,是否对中国机床的发展有所裨益。日本是继美国、德国之后在世界上第三个建立起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化强国的国家。1889年,日本池贝铁工厂建立,开始生产第一台机床,机床工业进入萌芽期。此时,政府突出大力扶植机床工业,在方针政策上鲜明地把机床工业作为制造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在战略上,先后提出科技立国、贸易立国;在战术上,以机床工业为基础,发展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电力工业、造船工业、电子、核电工业等等。从1982年以后,日本机床工业实力长期雄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公认的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化强国。日本机床工业技术史上三大阶段日本机床工业从1889年池贝建厂迄今122年间,在技术发展上共经历互相交叉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889~1955年),主要生产手动普通机床。第二阶段(1956~1976年),主要是结合制造业,如汽车、轴承、电机等发展需求,生产各种大量的高效自动化机床、自动线。1974年全国以6700条自动线超过美国。第三阶段(1977~2011年),主要生产中小型自动化数控机床。由于柔性高、自动线大,和其广泛的应用,使得全世界数控机场需求量剧增。其产量于1978年超过美国(日本为7342台,美国为5688台)。由于日本数控机床产量在世界上领先,其机床产值在1982年以37.9亿
美元超过西德(37.48亿美元)和美国(37.45亿美元)开始雄居世界第一。随后,日本数控机床产量迅速增长,机床产值持续上升,一直保持到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前一年2007年,其机床产值实力一直高居世界首位。在日本上述三大阶段中,机床工业随国内外形势变化而起伏,经历了很多曲折波动,从中可看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对加速机床工业发展有着极大的重要性。日本制造业为何强大目前,日本的制造业强国地位依然稳固。日本申请的专利数量虽然已被中国超越,但在质量和影响方面依然不容小觑,且其在新材料、机器人、资源再利用、生态环保、生物医疗等新兴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制造业为何如此强大?从历史传承、动态发展、社会文化及国际比较等视角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重视教育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是日本制造业发达的根基。日本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就成立了先进的文化教育机构。明治时期,日本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建立现代教育体制作为长期规划。二战后,日本将发展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赶超欧美国家的一大着力点。1947年,日本颁布《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将适龄人口义务教育年限从六年延长至九年,之后重点普及高中教育。现今,日本已经成为全民族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也被公认为是国民素质较高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是日本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制造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化、实战型人才。其二,注重技术进步与高质量产品,是日本制造业强大的核心要素。在与欧美国家经济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日本制定和实施《外资法》,鼓励企业引进先进外国技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引进的外国技术成倍增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技术加以改良和创新,并生产出更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缩短了日本赶超欧美国家的进程。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增速高于美国的主要原因便是技术进步。随着经济实力逐渐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日本技术引进的效应逐渐消失,技术发展模式开始向自主研发转变。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往往意味着产品的附加值、性能等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如果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就很难实现创新的初衷。在江户时代,日本便形成了“工匠精神”,内含敬业、专注、精益等文化力量。这一精神的发展和传承,促进了日本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使日本产品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其三,政府给予企业以导向和政策支持,并着力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日本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国内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和实施不同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向,而且在金融、财政税收、技术上给予支援,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战后初期,日本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将有限的资源统一使用,向煤炭产业倾斜后又逐渐扩展到其他产业。20世纪50年代,日本成立日本开发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其四,企业注重现场实践以及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是战后日本企业经营体制的重要支柱。企业因雇佣关系稳定而倾向于对员工长期投资,培养和提高其知识储备、现场技能及综合素质。企业管理人员通常从基层干起,因经历过岗位轮流和逐层晋升,对基层比较了解,通常会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对策。可以说,“从现场出发”是日本制造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要素。企业通过附加在商品上的服务,深入现场对客户需求进行及时追踪和把握,研判市场供需变化。另外,日本企业注重构建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如大企业周围聚集了众多中小企业,为其生产和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共同发展。随着日本经济形势变化、结构改革不断推进、政府大力推动地方经济振兴,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新兴领域,制造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出现松动态势。其五,企业国际化运营弥补了国内资源与市场的先天不足。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的国情,使得日本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由于日本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制成品出口竞争力逐渐提高,即使是在
日元兑美元
汇率呈升值基调的情况下,日本出口贸易增长的幅度仍快于经济增幅,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制造业强国地位稳固。企业通过发展对外贸易,解决了生产原材料等问题,扩大了产品海外销路,形成了制造业与对外贸易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格局。随着经济发展及企业实力的日益增强,海外直接投资成为日本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目前,日本制造业海外生产比率已达1/4,尤其是汽车等运输机械产业更为突出,且出现销售“现地化”趋势。日本制造业的未来我们看到日本精密加工,制造装备以及部件非常厉害。在某些领域占全球五成,甚至七成以上的份额,足见日本工业厉害之处。但也许日本缺少三样东西,一是对设计不重视,二是在跨界整合方面没有非常好的方法,三是在应用场景下,缺少基于应用场景的运作体系。这样的缺陷带来的问题使日本的制造业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很好的配套了全球的产业链。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技术为基础,对应用场景的能力要求高,对跨界整合的要求高,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在这样大的背景之下,日本表现出不足。由于没有设计能力,没有应用场景,日本从核心部件的生产慢慢变成了工业的附属。随着中国、韩国以及其他国家精密器件的制造能力提升,出现了蚕食日本最主打领域的情形,日本市场份额在减少。日本在设计的缺陷,在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缺陷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尽管未来一段时间内日本的制造能力在未来还是会持续存在,但是日本工业影响力逐渐减弱。导读总的来说,日本能在短期内,从机床技术落后20年跃居世界一流,与美、德并列为世界上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化三大强国,关键在于其战略战术正确与政府的引导,能认真解决好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三大要素——人、工具、资源。日本突出发展作为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先进机床,使机床工业强大,以此为基础来发展制造业、工业。文章来源:“力基咨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