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碳酸锂电话会:目前仍处于供需双弱的状态

1. 供给:长期锂矿端仍然在释放,国内短期受到一些影响,9、10月锂盐产量下降,三元、铁锂产量也下降。从供需平衡角度看,5-10月整体库存呈现去库,金九银十没有体现,整体呈现一个供需双弱的态势。碳酸锂9月去库3000吨,预计 10月仍将小幅去库。

2. 需求:目前需求是整体不及预期的,7、8、9月磷酸铁锂产量少于6月,在往年不曾出现。但是9-10月电芯厂有去库预期。按理说储能板块预期增速最高,但储能电芯产量8月18GW,9月 16GW,10月15GW,产量逐月下降,储能电芯价格仍然偏弱,所以整体需求仍不行。目前的需求还是来自下游抢市场的状态,即使反弹,上面压力也很大。

3. 价格:近期锂盐价格持稳,有一定涨幅,最核心原因是成本端的变化,因外采矿石、外采回收原料的供应端亏损减量,厂家减产、挺价的态度明显。还有一个因素是10月供应端不及预期,期货在10月初触底反弹,上涨较快,而现货端仅微幅上涨,基差缩小,说明期货前期有一定超跌,现在期货在向现货回归。短期来看,虽情绪往上走,但上涨幅度收窄。

4. 交割:目前7万手持仓量,库存在6万左右,每月产量4万吨上下,因此目前持仓还算健康。还是有人认为交割品可能会紧张。目前江西,四川等地厂家注册交割厂库数量不到50%,未来交割库容仍有上涨空间。从品质上看,辉石、云母电碳50%以上能符合交割品质。产量里确实有一部分交长单的,不会拿来交割,会减少一定的交割品数量,但是从目前来看,考虑交割品数量为时尚早,讲这个逻辑比较属于讲故事。

5. 资金:价格跌到15万,有一些投机资金抄底,但期货价格涨到一定程度后,盐厂就会进入套 保。

6. 国外储能:储能板块不及预期,有一个原因是美国需求不行。美国前几个月还行,但是近期他们的变压器出问题,没有变压器储能的电是上不了网的,所以电芯出货仍难装机,导致美国电芯采购放缓,国内储能电芯排产下行,预期明年1季度装机会好转,相当于这部分需求后移。

7. 小结:需求不太行,4季度不会明显上涨,供应端锂盐厂减产,但未来产量仍将保持增长趋势,要让锂盐厂复产,至少要不亏,盐湖企业8月份开始持续往下走,明年1-2季度会恢复放量。目前仍处于供需双弱的状态。

Q&A:

1.4季度碳酸锂会不会止跌?

答:主要看成本支撑,锂盐厂至少不亏,心理价位在18万以上,下游竞争激烈,因此下游能接受价格比较低。短期来看,下游整体库存不高,会反弹一阵,但成本也在往下走,成本支撑会相对转弱。

2. 云母提锂,碳酸锂回收的平均成本?

自有云母矿的成本相对固定,外采锂云母的成本是浮动的,静态看好像是盈利的,但从买矿到产出碳酸锂,中间有时间差,可能是亏损的。

回收端也主要看外采部分,以回收三元为例,原材料价格是用碳酸锂、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的价格各自乘以一个系数确定的,所以在碳酸锂等成品价格下跌过程中,购买原材料的积极性会明显下降。

3. 外采、自有矿的比例?

外采锂云母产能占到锂云母整体产能的50%以上,辉石产能绝大部分是外采,整体矿石是自有的相对偏低。成本与矿联动,所以只要碳酸锂不是单边下跌,外采的厂就不会一直亏损。

4. 供需双弱的博弈格局下,价格有没有可能上涨到20万以上,下跌到10万吨以下?

下游长期来看议价能力偏强,短期要看博弈的筹码,如果下游库存较低,上游挺价不出,则下游压力较大。但目前下游汽车偏弱,电芯厂很难接受很高的价格,则不会反弹太高。

5. 资源端,四季度的长单价格,锂盐厂还会亏损吗?

以前是有亏损的,目前长单价格整体重心已有下移。

6. 未来矿石的价格,会按照锂盐价格进行利润分配吗?

之前有用电芯价格倒推的报价模式,但目前这种低于50%。海外锂辉石,之前是按照上个季度的价格来报,目前已有一些换成了用网站的锂辉石精矿价格直接计算。

总结:

1. 供给,短期偏多、长期偏空,近几月产量持续下跌,长期产量仍稳步增长,盐湖明年1-2季度恢复放量。

2. 需求,短期偏空,短期看国内外需求均较弱,美国储能需求后移至明年1季度。整体供需双弱格局。

3. 库存,中性,6万吨库存水平,7万手持仓,矛盾不算突出,讲交割逻辑为时尚早。

4. 价格,偏多,现货价格已致部分盐厂亏损减 产,需涨到一定程度来恢复短期供应,云母厂普遍心理价位18万。


文章来源智通财经由正加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ysxhz@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sysxhz.com/news/729487.html
拜登当选新一任总统,川普发布声明:选举远未结束
« 上一篇 2023-10-15
日本不断上升的国债收益率和日元汇率对冲成本 促使保险公司纷纷买入日本国债
下一篇 » 2023-10-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