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凌晨,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对以色列发起“阿克萨洪水”军事行动,向以色列中部和南部发射数千枚火箭弹,同时武装人员入境以色列进行巷战,造成以色列方面重大损失和数百人丧生。此次事件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至今以色列面临最大军事威胁,被以色列称为“珍珠港时刻”。以色列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要动用全部力量消灭哈马斯。本轮巴以冲突走势,取决于以色列和哈马斯的战斗情况、约旦河西岸以及周边阿拉伯群体的反应、中东大国(沙特、伊朗和埃及)及美国的战略等因素。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冲突有三种可能的发展趋势:(一)以色列迅速集结军队和重型武器进入加沙地带清剿哈马斯,并在北部打击黎巴嫩真主党,凭借武器优势预计在短期内可达成向国内交代的目标。中东大国和美国没有深度卷入其中。(二)以色列军队在清剿加沙地带和在北部对黎巴嫩真主党作战中未能在短期内完成既定目标,战火蔓延至约旦河西岸和周边地区。美国没有深度卷入。(三)即所谓“第六次中东战争”,伊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甚至美国卷入冲突。综合考虑各方军事力量和国际局势,前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基于此,我们可以分析本次冲突对全球油气市场的潜在影响。巴以地区及周边油气生产及贸易情况巴以地区目前油气生产及贸易集中在以色列。自2009年诺贝尔能源公司(Nobel Energy)在以色列西岸的东地中海黎凡特盆地(Levant Basin)发现塔玛尔(Tamar)气田以来,该区不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当前,黎凡特盆地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已有油气发现主要集中于盆地南部的以色列海域,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于2010年估算黎凡特盆地具有可采石油17亿桶、可采天然气3.5万亿立方米的资源潜力,勘探前景良好。以色列已发现油气资源呈现油少气多的特点。据Rystad,截至2022年12月31日,以色列石油、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174百万桶和10138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油气探明可采储量的0.01%和0.3%,主要集中在卡里什-塔宁(Karish-Tanin)、利维坦(Leviathan)、塔玛尔三大深海油气田。2022年,以色列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0.004百万桶/天、212.9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油气产量的0.004%和0.5%。目前,以色列石油自给率仅为1.76%,几乎完全依赖于进口,其中80%以上来自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以色列可停靠油轮的海港主要包括地中海沿岸的海法港(Haifa)、特拉维夫港(Tel Aviv)、埃拉特港(Eilat)和阿什克伦港(Ashkelon),主要输油管线为全长254千米的泛以输油管道。伴随着2013年塔玛尔气田的投产,以色列天然气产量迅速增长,不仅实现自给,还从天然气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已与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希腊和塞浦路斯等国签署天然气出口协议。2022年,以色列出口天然气92亿立方米,包括出口埃及58亿立方米、出口约旦34亿立方米,合计当年产量的43.2%。从利维坦气田经土耳其到欧洲的海底输气管道正在建设中,该管道将通往塞浦路斯、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以色列期望代替俄罗斯向南欧供气。巴以地区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东临约旦,西南部接埃及,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黎巴嫩目前没有油气生产设施,但围绕黎凡特盆地的油气资源与以色列存在海域争端,2022年10月11日与以色列划定海上边界,预计未来会进行黎凡特盆地北部的油气勘探开发。黎巴嫩现有油气储运设施主要包括首都的贝鲁特码头和通往叙利亚、约旦及沙特的石油管线,两者均位于加沙地区250公里之外。叙利亚是传统中东产油大国,但2011年内战爆发以来油气产量逐年下降,据Rystad,2022年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0.029百万桶/天和12.6亿立方米。叙利亚油气田分布在国家中部、中东部和东北部,均远离与以色列的边境线;叙利亚通往约旦的天然气管道距离约旦河西岸边界70公里以上。约旦油气产量极低,据Rystad,2022年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0.006百万桶/天和2.5亿立方米,油气对外依存度高达98%以上。约旦油气田位于国家中部和东北部,均远离与以色列的边境线。埃及油气资源较为丰富,近10年油气产量相对稳定,据Rystad,2022年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0.061百万桶/天和677亿立方米;埃及油气贸易进出口量基本平衡。埃及的油气生产设施与巴以地区中间隔着西奈半岛,西奈半岛与巴以地区相邻处没有码头和管道,两大石油业命脉苏伊士运河和苏麦德输油管道均位于加沙地区250公里之外。总的来说,巴以及周边地区的油气产量非常小,主要依靠进口贸易。
历次中东战争影响回顾深究本次冲突影响之前,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次中东战争的影响。历次中东战争(见表1)呈现如下规律:一是历时较短,均未超过一年,第二、三、四次中东战争历时1-2周,第五次中东战争历时3-4个月,第一次中东战争历时10个月;二是外溢范围小,战争范围除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国外,往往只外溢到临近的埃及、黎巴嫩、约旦和叙利亚,而不会波及到更远的波斯湾油气主产区;三是外部势力影响大,外部势力尤其是超级大国的参与对战争的规模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中,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虽然仅历时20天,但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原油禁运,原油价格从3
美元/桶提高至12美元/桶,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在极大程度上改写了石油定价体系、催生了石油储备制度、推动了大批新油气田开发、促进了替代能源的发展。然而,目前的情况和1973年多有不同:当今的产油国相当多元化,非中东地区的产油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能源转型如火如荼,各种新能源发展迅速,石油需求增长缓慢;各国石油储备体系相对完备;因此,将很难再出现1973年的石油危机。影响研判新一轮巴以冲突对国际油气市场的短期影响取决于后续战争的走势。在战火仅限于加沙地区,甚或进一步蔓延至约旦河西岸和周边地区的情况下,以色列的海上油气田、油气输运码头、地下与海底油气管线受到攻击的概率较小,周边国家油气设施距离较远也大概率不会受到波及;即便塔玛尔气田等出于安全考虑短暂停产,由于产量占比小,全球油气供需几乎不受影响。然而,受到市场避险情绪的影响,短期内可能引发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最多5美元/桶的风险溢价,欧洲天然气现货(TTF)、亚洲天然气现货(JKM)日均结算价格最多5美元/百万英热的风险溢价,但对季度、年度均价影响较小。若在外部势力介入的情况下引发全面中东战争,则有可能造成中东地区油气设施受损、供应缩减,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可能再次冲上100美元/桶,TTF、JKM日均结算价格叠加季节影响可能再次冲上25美元/百万英热。新一轮巴以冲突的长期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方面,全球经济预期进一步恶化,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大宗商品受到青睐,带动通胀走高,欧美央行不得不将高
利率维持更长时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地缘政治方面,美国促成沙以建交的努力破产,在中东的影响力进一步被削弱;阿拉伯世界更为团结,战略自主性加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压力降低,与中东国家的联系得到强化;中国促和伊朗与沙特的外交成果得到巩固,在中东的战略空间得到保障。油气市场方面,“OPEC ”成员国战线统一、合作愈发密切,受美国干扰的可能性下降,对石油市场控制力增强。文章来源:能源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