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一年的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家家户户都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守岁等等,充满了浓厚的过年气息。关于春节还有很多的习俗,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贴春联吗?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呢?
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贴春联好吗?
根据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贴春联也有着不同的差异。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一说,所以,对联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贴。也有一种说法,春联是大年三十早上贴的,春联内容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贴完春联还要放炮,据说是为了赶走年兽,带来新一年的好运。
二十九是破日,绝日,三十也有破日一说,谁不愿意把福字和破字结合在一起,本来春联所写的内容都以美好愿望为出发点而写的,春联寄托了对来年美好的新年祝愿,为了过好这春节,大家说吉利的话,为了美好的愿望通过辛勤的工作早日实现,提前提升过年的年味,早点把美好的愿望请到家门,在腊月二十八把春联与福字贴上大门世最好的。
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