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和半坡的异同有以下几点:
相同点:
1、过定居生活;
2、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3、会生产制作陶器;
4、都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
5、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生产。
不同点:
1、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地区,半坡位于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地区;
2、房屋结构不同:河姆渡是干栏式,半坡聚落是半地穴式;
3、家畜饲养业不同:河姆渡饲养猪、狗、水牛等;半坡饲养马、羊、鸡等;
4、代表性农作物不同:半坡主要种植粟和蔬菜,河姆渡主要种植水稻。
5、手工业不同:河姆渡烧制黑陶,半坡烧制彩陶。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而半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们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河姆渡人,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河姆渡人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 ,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进行耕作和捕猎,还栽培人工水稻,养猪、狗和水牛等牲畜,还会挖掘水井。在河姆渡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半坡人,是距今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人类,住半地穴式房子,在离河水不远的一块高地上盖圆形的或方形的房子。食物有小米(世界最早种植粟的)、蔬菜,捕食鱼、肉等。工具有磨制的石器、木制的耒耜、石刀、箭头、鱼钩、骨头制品、捕鱼工具,善于捕猎。半坡人制作了大批彩陶, 会纺线、织布、制衣。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
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年代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已有6000-6700多年历史。
因半坡遗址的发掘,而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之名,与同时期确立的庙底沟类型并驾齐驱,推动了中国新石器时古学的研究与发展,大面积揭露出半坡史前聚落的局部面貌,建立了遗址博物馆,对聚落形态和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年代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已有6000-6700多年历史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半坡遗址1952年发现。
1954年到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如果本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或者暂时未解答完全你的问题,欢迎查看其他内容或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