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有祭母节、祭竜节、黄饭节、祭祀日、蚂蚱节、里玛主、长街宴、六月年、十月年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祭母节
阿玛施节又叫祭母节,时间是中国农历二月龙日举行。哈尼族民间祭祀节日。“阿玛施”是哈尼语音译,“玛”意译为“女性”、“母亲”、“雌性”及“大”。“阿玛”,有的地方叫“伏玛”、“普玛”,意译为“神树”或“神树林”,所以有人把该节译作“祭母节”或“祭神树”。流行于云南省广大哈尼族地区。哈尼族虽信仰多神,但最崇敬神树,认为神树是哈尼人的保护神。因此,在安村立寨的同时,要在村子上方选定一“神树林”,并把其中一棵最壮实的长青树当作“神树”。平时严防牲畜进入这神圣的林地。传说,远古时代,人鬼乃兄弟,后因不合而分家过,鬼常作崇扰人,人告于天神,天神让其女儿变作神树,为人护寨,并教人每年于此日到鬼的住地敲锣打鼓,烧灰压草,以镇鬼邪。历代相沿,因此成节。
祭竜节
祭竜节是哈尼族主要的祭祀节日,一年有两次。正月竜是祭祀寨神,祈求灭灾降福,人畜兴旺。三月竜是农业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竜神的象征通常是万年古树,称为竜树,过去每形成一个村寨,不论十家八家,还是一户人家,也要首先在寨头选定地点栽培一棵树。这棵树就是竜树。两次祭竜活动都要在这棵树下举行,据说竜树能起到保护寨子的作用。
黄饭节
云南元江哈尼族的“黄饭节”,是和生产节令相关的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节日。每年的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时,按照哈尼族的传统习惯,家家户户都要蒸好喷香的黄色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报春的布谷鸟虔诚的敬献。祭祀完毕,人们开始唱起动听的“春耕歌”,做农耕准备。村子里德高望众的老者还要观测天象,推测吉日,拔几丛秧苗栽进自家田里,意为“开秧门”。哈尼族山寨一年一度的春耕活动就此开始。传说这样做可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众生吉祥。
祭祀日
“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宴会上。寨中德高望众的年长男子坐在龙首,女子坐龙尾,其余人坐中间。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酿的米酒,品尝着各家主妇精心烹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饪技术比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时您来到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热情邀请您一起坐下,和他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生活。
蚂蚱节
“捉蚂蚱节”。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里玛主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长街宴
长街宴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到“昂玛突”节来临,哈尼人会在山寨里摆上酒席,一起欢度节日。在摆酒庆祝时,百来张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条长龙,“长街宴”也因此而得名。
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十月年
“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届时家家都要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全家每一个成员都得吃上一块鸡肉,准备出嫁的姑娘则不能吃。随后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献给同氏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
1、六月年(苦扎扎)
六月年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2、耶苦扎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3、活瑟瑟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4、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5、十月年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哈尼族节日较多,境内比较盛行的有“十月年”、“埃玛突”、“惹矻扎”,俗称哈尼三大节。
1.“十月年”:是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一般过节三天,每年夏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至属马日为节期。节日期间不推磨,不舂碓,不生产,不许把山上的青枝绿叶子带回家里。家家户户都要杀猪杀鸡,做汤圆,舂粑粑,敬天地,献祖宗。出嫁的姑娘要带着米酒、粑粑、猪肉、鸡蛋等回娘家拜年。节日过后回婆家时,娘家要送上一只猪腿,表示对亲家的回敬。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请客吃饭,互致节日的祝贺。青年男女邀约上山,弹三弦、吹巴乌、对山歌、谈情说爱,寻觅知音。
建国以后,许多与汉族杂居的哈尼族,如境内东部和西部地区,已经不再过“十月年”,盛行过春节。但地区边远,哈尼族比较集中的黄草岭乡、俄扎乡、沙拉托乡等地过“十月年”的习俗仍很盛行。
2.“埃玛突”:俗称“长街宴”,意为祭寨神。境内以豪尼、白宏、罗缅、阿邬、罗碧等自称的哈尼族在春节前后过“埃玛突”。“埃玛突”一般是在村子的上方,选择一棵挺拔的大树进行祭祀,整个祭祀活动,由“咪谷”主持。“咪谷”需经村民选举,必须是夫妇双全,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品德良好的男性老人担任。祭祀时要杀一头肥猪,一只大公鸡,并将一背篓黄糯米饭供奉在树下,众人叩头,“咪谷”则念:“祭寨神,保平安,逢凶化吉,消灾免难”。小孩在一旁敲牛皮鼓,祝愿全村吉祥幸福。祭毕共同就餐,然后每家分一点猪肉带回家去祭献。“埃玛突”一般过节三天,不事生产,男女青年邀约串山,寻找对象。村里的小孩身背小蛋笼,内装五彩蛋,到处玩耍。节日的最后一晚,全村男子都要到“咪谷”家门前的场地上摆长街宴,边吃边唱,共致节日的祝福,哈尼族称这节日之夜为“埃玛支拔多”。席间由“咪谷”领头,同唱古老的哈尼酒歌。村里新生男孩的人家,要特意献上一壶米酒,向长者报喜,祝全村幸福。
3.“惹矻扎”(又叫“矻扎扎”),每年夏历六月的头一个属狗日至属鼠日过节。节期各村都要立磨秋,杀牛祭祀。节日前,村里要选出一个叫“倮突”的人主持祭祀。在村边的磨秋场上,由“倮突”开刀杀牛。牛头牛脚归“倮突”,牛肉按户平分。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舂粑粑,煮糯米饭,喝闷锅酒,三天之内不事生产,男女青年上山唱山歌、找对象,村里村外,一派欢乐景象。新街镇、牛角寨乡、胜村乡、攀枝花乡、黄茅岭乡的哈尼族,节日期间有摔跤比赛的习俗。
此外,哈尼族还有“莫埃纳”、“合什扎”、“扎勒勒”等节日。
哈尼族除了和汉族一样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她们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希望大家喜欢!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过节分三天进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杀一头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给各户。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给子女们叫魂, 先由寨外叫进屋里,叫魂的范围很广,日常生产劳动所到之处都要叫到。野兽吓著,雷响惊著和跌倒过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让魂在受惊处躲下。认为叫过,人的身 体会强壮起来,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粪,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然后把火把绑在树上, 求火把神护佐庄稼和牲畜成长得好,不遭灾,不得病。
:老人节
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举行。老人节节日当天,全寨的老人聚 集在青松下以象征健康长寿。然后由寨里的晚辈举行敬老仪 式。即晚辈们在鞭炮锣鼓声中向老人们献米酒、糯米饭和鱼 肉鸡蛋等。接着,老人们在欢歌笑语中跳起圆圈舞。跳过舞 之后,老人们聚在一起边喝酒边当众讲述儿女对待自己的情 况,孝敬老人的受到赞扬,不孝者则受到批评并当场向老人 道歉。
:捉蚂蚱节
六月二十四后的第一个属鸡日或属猴日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一一“昴玛突”,“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 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 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 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宴会上。寨中德高望众的年长男子坐在龙 首,女子坐龙尾,其余人坐中间。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酿的米酒,品尝著各家主妇精心烹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饪技术比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 了哈尼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时您来到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热情邀请您一起坐下,和他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生活。
栽插结束后,绿春县一带的哈 尼 人都要过“苗爱拿”节。 “爱拿” 意思泽成汉语为“栽完秋后的休息天",时间一般在五 月上旬。节日当天,全寨子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羊,各家都分 一份。过了“苗爱拿”节,就可以吹牛角号。据说,吹牛角号是 对耕牛宣布休息命令。这里还有个民间故事:从前过“苗爱拿” 节时,一个牧童想把家里的两头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劳动成性 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总往田里跑。牧童没办法,就吹起牛 角号向耕牛说:“可爱的老牛,前些日子你们辛苦了,现在秧已 栽完,请你们休息吧。“耕牛听懂了,撒著欢上山了。按当地群 众的规矩,在节日这天的早饭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泼在 割来的青草上,然后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 另外,还要把栽秧期间用的犁耙、锄头洗干净摆在一定的地方。
:六月节
哈尼语叫,"苦渣渣"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六天。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 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 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 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伴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 叶铺 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除妇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 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内容的哈 巴:过年,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哈巴歌手就淳淳告诫新郎 和新娘应当如何相爱,如何生儿育女。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划分以及农活如何安排等等
: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 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 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哈尼族的传统节日然后,男人们煮 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有六月年、十月年、姑娘节等各种传统节日。
1、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做“库扎扎”,时间是夏历六月二十六日,所以又叫“六月年”。这个节日的节期有三至六天,在节日里村寨会杀牛祭“秋房”,青年们也会聚在一起尽情欢乐;
2、十月年:
十月年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在农历十月时过,共有六天。哈尼人称其为“扎乐特”。按照他们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是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这期间大家都会迎接过年;
3、姑娘节:
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四姑娘节这天,哈尼族的妇女们可以在家中悠闲的休息,指挥男人们来干活或自己做些针线活,而未出嫁的姑娘们则什么都可以不做。
导读: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关于哈尼族,你知道多少知识呢?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个呢?想知道哈尼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哈尼族的民族风俗是什么,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哈尼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日举行。
关于这个节日有个传说:相传古时候,碧播寨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她与一个英俊的青年猎手相爱了,但她的父母不允许,硬把她许给了土司的独眼儿子,姑娘悲痛欲绝。二月初四这一天,她上山砍柴,遇见了三个与她命运相同的姑娘,于是她们互相诉苦,最后,一起跳崖自杀了。事情过后,哈尼族人觉得这是很痛心的事,认为不该再继续干涉自己儿女的婚姻,于是,把二月初四这一天定为姑娘节。节日这天,未婚的小伙子向情人借来漂亮衣裤,打扮成姑娘的模样,翩翩起舞陪伴情人,直到太阳偏西。已婚的男人这天要特别勤快,他们要为自己的妻子服务一天。
祭龙(昂玛节)
云南省哈尼族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一二月间举行,节期为三天。
哈尼族认为龙是他们的保护神。关于祭龙,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古时候,哈尼族的祖先来到哀牢山时,有个山魔天天来到寨子骚扰村民,还要村子每年二月给他送一个姑娘。后来有个叫碑娘的寡妇,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打扮成姑娘,送给山魔,夜晚,当山魔喝醉后,两个小伙子拔出刀子刺杀山魔,山魔被杀,她的两个儿子也力竭而亡。为了纪念这两个小伙子,人们举行这个节日。节日这天,全寨杀牲祭祀,并选出两个小伙子装扮成姑娘,在人们的簇拥下巡游寨子一周。这天,青年人还要骑魔秋。此外,还要举行赛歌、跳舞等活动。
苦扎扎
又称“六月节”,哈尼语为庄稼即将丰收、丰足的日子即将到来的意思。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二至五天。
节日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哈尼族人崇拜一个名叫“威嘴”的神人。每年五六月间,威嘴神人都要到山寨巡视,看看人、牲畜和庄稼,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为了感谢威嘴神人,人们筹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神人进寨,以驱除邪害,保佑人民安宁幸福。这样代代相传,就成了今天的节日。
节日里,人们要准备丰盛的食品,还要宰杀牲畜祭祀神人。磨秋场是节日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磨秋场上人山人海,艺高胆大的小伙子往往争先恐后地登场表演,以博得姑娘的爱慕。除此外,还有其他的活动,如跳舞、荡秋千、摔跤等。夜晚,全村老少围坐在髯火旁,听老人“讲古”。
节日的最后一天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点燃一个火把,并举火把照遍屋内的每一个角落,表示驱逐邪恶,然后将火把送到村边的路旁,以先后顺序,排成一条火龙,朝东南方向延伸,以示将邪魔驱向远方。
“开秧门”节
每逢春耕之前,整个哈尼村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他们以古朴的传统仪式——“开秧门”来迎接丰收播种的节日。一大早家家吃黄饭、红蛋,并让牛也吃黄饭团,以示同甘共苫。据说,将来结出的稻谷会像黄饭一样金黄,红蛋一样饱满。
饭后人们要在田间举行隆重的“开秧门”仪式。他们穿上崭新的服装,前往寨里最大的一块水田,由承包这块田的主人的主妇拔下第一把稻秧,请一位寨里年纪大、威信高、富有生产经验的长者栽下第一窝秧苗,祝贺秋天获得丰收。随后,大家才纷纷下田插秧。
栽完秧后,哈价人(哈尼族支系)都要过一次“苗爱拿”(莫埃纳)节——汉语意为“插完秧后的休息天”。这个节日选在农历五月上旬的一天(有的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全寨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牛,各家分一份回去煮食,表示栽秧结束。按照当地习俗,在节日这天早饭前,要把一碗茶水、一碗酒泼在割来的青草上,然后再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以示对耕牛一年辛勤劳苦的慰劳。哈尼族认为庄稼是牛帮助人们种出来的,因此,节日期间应尊重牛,孩子放牛不骑牛背,不骂牛。过了“苗爱拿”节,就吹牛角号,宣布耕牛可以休息了。
“十月年”
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红河地区的哈尼族称“十月年”为“扎勒特”,意即“舂糯米团子”,其圆形象征新年新岁,家人团聚,诸事圆满,吉祥如意;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称之为“嘎汤帕”,为“万物更新”之意;思茅地区的哈尼族称之为“合社扎”或“密色嘎”,均为“过年”之意。
哈尼族支系多,各地年节时间也不大统一。滇南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一般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辰龙日为首到申猴日过年结束,历时五六天。节日里,妇女舂糯米粑粑和团子面,男人杀猪宰鸡,烹制各种美味佳肴敬献天地和祖先。年轻男女赶场聚会,谈情说爱,或在郊外平坦的草坪摔跤,对歌作乐。节日期间寨子里最热闹、最欢快的场面是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又叫“长街宴”,哈尼语称为“姿八多”,是轮流敬酒之意。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一桌自己的拿手好菜摆到街心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人们共同饮宴,共同祝福,共同娱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此外,在“六月年”(“苦扎扎”)、“昂玛突”、“祭龙节”和其他节庆时都会举办“长街宴”。
新米节
新米节是哈尼族的传统农事节日。哈尼语称为“吃新米饭”;红河州叫做“车实扎”,汉译新米节;另有些地方称“卡奴抽也”“约普墨切”。每年农历八月,当田里稻谷泛起杨梅色的时候,择日举行。有些地方选在龙日,因为“龙”在哈尼语里有“多起来”“增添”的意思。哈尼人希望经过吃新谷、喝新谷酒的仪式,预祝稻谷丰收,越吃越多。节日这天早晨,每家户主来到稻田边,选一个穗长粒大的稻穗,搓下少量稻谷、用树叶包好挂在田里,以示稻田多结稻谷。他们还采一把谷穗带回家去,椿出新米,做成新米饭,摆设新谷酒,宴请村中头人或家族亲戚。他们还用一部分新米爆米花。在晚饭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饭,米花等祭祀祖先,再用米花喂狗。据说,很古以前,世间所有作物在一次大洪水时都被冲走了。水退后,一只小鸟发现了一穗稻谷,正欲啄食,一只狗吓飞了小鸟,检回了谷种,从此人们才重新种植水稻。因此,每逢哈尼人吃新谷,定要先献给狗吃。也有地方传说,是天神之女俄玛背着父亲,偷偷将稻谷种送给人间,并教会哈尼人耕种的方法,结果天神震怒,将她变成狗发配人间。哈尼人不忘她的功德,因而年年祭献。祭祀结束,家人及宾客们才开始享用丰盛的谷饭,新米酒。据说,吃得越多越饱越好,秋收时稻谷才会粒粒饱满,永远吃不完。过完新米节,便开始动镰秋收了。
“六月年”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六月年”,哈尼语称为“苦扎扎”(库扎扎),其含义是五黄六月,雨水频繁,气候湿热,青黄不接,度过艰苦岁月;有的地方称“耶苦扎”,“耶”指雨水季节,“苦”意为“枯萎”、“枯槁”,“扎”意为“吃”。
“六月年”一般以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为节日的第一天(也有的地区在“火把节”期间或端午节期间),节期3至6天,是哈尼族主要节日之一。“苦扎扎”节兼有社交娱乐、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的意思。节日开始,从高山上砍回一棵笔直的青松木,在磨秋场上架设磨秋,义用栗木和藤条架起转秋和荡秋。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会聚在磨秋场骑磨秋、摔跤、歌舞作乐,村村寨寨杀猪宰牛,邀来四方亲友同欢乐。
西双版纳一带的哈尼人称“六月年”为“耶苦扎”,是每年在农历六月间属牛的日子举行庆祝活动的节日,节期3至5天。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哈尼人民传说中的火害虫英雄阿陪明耶而定下来的。节日期间除杀猪宰牛、做糯米饭、舂糍粑举办酒席以示庆祝之外,还要举行打秋千(磨秋)、打陀螺、跳歌等娱乐活动。据说过“耶苦扎节”打秋千能消灾免难,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到秋千架下,争着荡秋千,不能荡秋千的人也要争着在秋千板上坐上片刻。
扎勒特
哈尼语,意为“捏制糯米团子”。又称“十月年”。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龙日举行。
哈尼族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阿妈,生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变成豹、凤和龙。长子和次子都不赡养老人,有一天,三子送给阿妈三包东西,它们分别变成稻谷、家畜和三对夫妻,使老阿妈过上了好日子。老阿妈想起了自己三子的孝心,于是,将此日定为龙日,以后演变成节日。节日的头一天,村民把寨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新衣。节日里,人们都身穿节日的盛装,显得格外的精神。各家各户还要春制糯米把饼、做黄米饭,酿制香甜的“闷锅酒”。节日里,要举行祭祖先、神灵的仪式。祭毕,开始吃街心酒宴。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先人席,然后大家坐在桌子的两边,先向老人敬酒,接着互相敬酒。庆丰收,祝全寨平安,来年风调雨顺。
节日里,还举行各种活动。如荡秋千等。到了晚上,各村寨草坪上燃起簧火。青年男女在舞火旁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在墨江一带,头一年出嫁的新媳妇们,聚集在村外讲述着自己的新婚体验,严禁男人偷听。
如果本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或者暂时未解答完全你的问题,欢迎查看其他内容或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