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出梅】,名词解释与相关知识科普
梅雨,又称“入汛”、“出梅”,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一种季节性气候现象,通常发生在每年的6月份,此时正值梅子黄熟季节,大量成熟的梅子上市,故称为“梅雨”。
“出梅”是指梅雨季节结束,天气由湿润多雨转为晴朗干燥的时期,每年的出梅时间因地域、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出梅时间在6月底至7月初,而江浙沪一带的出梅时间稍晚一些,通常在7月中旬左右。
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多雨,在这个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气温在20℃-30℃之间,湿度在80%以上,降水量明显增多,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因此梅雨季节也被称为“水稻生长的黄金季节”。
出梅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气温升高,湿度降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出梅后也意味着盛夏的到来,气温将持续升高,进入炎热的季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现象的增多,近年来梅雨季节的气候特征也在发生变化,有时候梅雨季节的降雨量明显增多,导致洪涝灾害;有时候则出现“空梅”现象,即梅雨季节降水量明显减少,导致干旱,这些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了解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趋势,对于我们应对自然灾害、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应该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