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盛医药目前市值接近70亿港币,市净率7倍,股价23.5港币/股。自从我去年9月首次覆盖亚盛以来,从年线上看,公司先是下探了一个长下影底11港币左右,又上探了33左右的高点,目前实体还是稍微下跌了。
刚刚亚盛公布了2023年中报业绩,营收1.4亿,上年同期为不到1亿人民币。上半年毛利1.2亿,销售费用8千多万,行政开支9千多万,扣除两费亏损5千万左右,再扣除3亿研发费用和5千万融资成本,亏损4亿,对应全年亏损8亿左右。
公司2022年全年营收为2亿左右,因此2023年上半年同比和环比都是40%左右的增长(耐力克2023年进入医保)。
刚刚在8月公司决定启动在美国的三期临床(lisaftoclax, APG-2575)治疗CLL/SLL。
公司的固定资产近6亿,投资物业3.5亿人民币,现金16亿左右,短期借款4亿,长期借款近13亿,因此公司的运转基本上靠借款。
员工565人,2023上半年雇员福利开支位2亿左右,对应全年人均年薪位70万左右(相当高!)。
亚盛医药2019年招股书有700页,走马观花看一遍都很累。但是,必须指出,阅读招股书是非常重要也会最便捷的全面了解一个公司的方法。生物医药的招股书都少不了会有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行业分析报告,这个要批判的看。里面描述的市场空间通常会夸大,但是产品竞争格局的描述还是基本客观的。
比如亚盛医药招股书第171页提到艾伯维2016年推出的BCL-2抑制剂venetoclax(一种治疗CLL慢淋的“神药”),2018年销售额为3亿美元,预期2023年为近50亿美元,但是实际上venetoclax的2021年销售额只有18亿美元,今年全年大概有20亿左右。到2023似乎只有沙利文报告预测的一半?
亚盛医药目前上市的只有一个产品奥雷巴替尼“1351”(2021年底获批上市,适应症为携带T315I突变的CML白血病),为第三代BCR-ABL抑制剂。诺华的Tasigna(尼洛替尼,泰西格纳)2021年销售额为20亿美元。武田制药的ICLUSIG( ponatinib)2021财年的销售额3.5百亿日元(2亿多美元)。
除了诺华公司的Asciminib外的,目前市场上 常见到的CML药物均是ATP竞争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因此这些TKI产生耐药就是必然的。耐药突变的病人携带 T315I突变的概率为20%左右。(参考: Asciminib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after ABL Kinase Inhibitor Failure N Engl J Med 2019; 381:2315-2326)。 《2022年版中国CML诊疗指南》指出全球CML的发病率为10万分之1左右,我国的发病率在 10万分之0.5 左右,占我国白血病总数的15%左右。CML一线治疗是伊马替尼,80~90%的病人服用伊马替尼的生存期接近正常人。发病年龄中国在50岁之前,英美在55岁之后。 信达和亚盛的deal:2021年信达首付款3000万美元,里程碑合计1.2亿美元不到( 大概10亿人民币左右,暗含的奥雷巴替尼的整体估值是20亿人民币,销售峰值至少在6亿左右? ),中国市场共同开发5:5分成。根据公司今年8月底公布的PR和IR材料,奥雷巴替尼的首个适应症 海外临床尚在临床一期 ,因此推断奥雷巴替尼在 3~5年内大概只能在国内卖 (当然不能完全排除海外BD的可能性)。 亚盛宣称的中国现存的10万CML病人,可能绝大多说(比如90~95%以上)都在吃伊马替尼,或者二代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博舒替尼等。 奥雷巴替尼的适用病人群体数目很小。因此,奥雷巴替尼的销售额应该对标武田制药的普纳替尼( ponatinib),上市10年左右,2021年销售额为2~3亿美元。对应国际市场,就未必是某些人宣传的10亿美元(更何况,这个国际市场暂时还不存在!);同样在国内市场,奥雷巴替尼是否可以卖到某些人宣称的10~20亿人民币,我就表示怀疑了。
我判断可见的短期未来,亚盛只有2个产品形成销售(另外一个可能是BCL-2抑制剂,代号 “1252”),3年之内的销售额恐怕都非常小。而公司保持每年亏8亿的节奏,压力会非常大。如果维持目前的研发强度,盈亏平衡需要销售额达到40亿人民币左右,这个难度相当大。
目前公司市值40亿港币左右,股价15港币左右,市净率为4(截止2022.9.6),相较于30多港币的发行价已经腰斩,也套牢了过去一批在40多港元配股的股东(如果他们没有及时抛出的话)。
奥雷巴替尼的前身“1351”,其专利是2013年获得的,2016年10月进入耐药性CML临床试验。公司只有一个执行董事(杨博士),杨博士的夫人翟博士也是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