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西方经济学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当货币供应增长到一定程度后,
人们就相信利率不会降到更低,
相反,即期望利率增长,
因此就更希望持有流动货币,
以便在利率增长后购入长期国债,
换言之,多供应的那些货币,
就被人们以流动货币的形式握在手里,
并未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流动性陷阱出现在经济极度萧条的情况下,
如,98年4月间的日本,
政府增加了16亿日元供应,
6个月后,又增加了24亿日元供应,
但是并未达到增长消费的目的。
西方经济学流动性陷阱形成原因主要有: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协调;
2、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
3、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4、银行体系的缺乏;
5、资本流动限制;
6、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缺乏等。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国民手中的钱袋就像是一个能够吸收任何物质的“黑洞”一样,把国家分配给国民的所有货币都无情地吞噬掉了,由此产生了一个货币需求无限大的“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陷阱是一种经济学现象,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较低时,它无法以国际市场价格实现生产,从而导致它不能增加收入,从而陷入贫困。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国家货币贬值,劳动力成本过高,或是生产力低下等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