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靠的不是落户政策,而是产业政策。”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陆泓 木有药师,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头图来源摄图网
几天前,5月经济数据公布,我国青年失业率(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到20.8%,再次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资料图)
而这恐怕还不是拐点,从往年情况来看,毕业季之后的7月,才是一年里青年失业率的峰值时刻。
国家统计局也详细解读了20.8%背后的青年人群:
5月份,16—24岁青年人总量大概有9600多万。16-24岁青年人很多是在校学生,未进入到劳动力市场,而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青年人有3300多万。这3300多万青年人中有2600多万人已经找到工作,大概有600多万人目前还在寻找工作。
根据《2022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失业青年中,大约2/3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也就是说,这600多万人里有400多万大学生。
统计局发言人还表示,“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
在数百万大学生失业的同时,我们还看到,四座一线城市在2022年史无前例地全部出现人口负增长。
上海常住人口减少13.54万人;
北京常住人口减少4.3万人;
深圳常住人口减少1.98万人;
广州常住人口减少7.65万人。
这或许意味着,2022年后,中国城市的抢人大战正式进入2.0时代。
此前的抢人大战,我们习惯于认为,“大”城市能够天然引发马太效应,人口持续增多。
毕竟,全国人口基数仍在增长。而且大城市里总有工作机会,别的不说,开网约车、送快递、送外卖——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
但去年的情况打破了这种迷思。全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瓜分增量变成了争夺存量。
与此同时,就业蓄水池越来越满。例如开网约车,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0年末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是289.1万人,到2023年4月达到540.6万人,几乎翻番。而订单总量没变,于是司机的日均接单量从23.3单降至10.2单,已然腰斩。
大城市生活成本高 收入也高,有吸引力。变成生活成本高 没有收入,就有人要逃离了。这正是2022年一线城市出现的景象:由于周期性的“封控”,产业受创,人口流出。
到2023年,复苏缓慢,就业问题依然严峻。
因此,抢人大战2.0时代,放开落户抢不到人了,住房补贴也抢不到人了,只有产业兴盛、解决就业才能带来人口聚集。
人口增长靠的不是落户政策,而是产业政策。
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中,中国内地有36座“主要城市”,包括4座直辖市、27座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5座计划单列市。再加上GDP排名靠前的10座城市,我们一共统计了45座城市近十年的人口变化情况。(长春2013年数据未公布)
从中不难看出,产业与人口的关联。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首先是天津和哈尔滨,人口基数都超过千万,一个是国家中心城市,另一个是区域中心城市,本应有天然的人口聚集,但是由于经济失速,人口出现明显的负增长。
其次是上海和北京,一线城市,人口都超过2000万,GDP总量全国前二,多数年份经济保持正增长,但速度逐渐放缓,加之生活成本(安家成本)高昂、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原因,人口也在近五六年缓慢但持续地减少。以十年为跨度,两地人口仍是增长的,只是增量排在全国前20名开外。
而后是广州和深圳,这两座在过去十年人口高速增长的城市,一度成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时的大赢家,去年却因为疫情影响产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口负增长。
最后,回看2013年—2022年,新一线城市成为了主角。十年间,人口增量最高的10座城市里,有8座新一线城市。成都、郑州、西安、杭州等城市的人口增量超过了300万,增幅接近40%。
2022年,人口增量最多的5座城市则是长沙、杭州、合肥、西安、南昌,增长都超过了10万人。
当你在网上搜索这些城市的名字时,“商业地标”“米其林榜单”等关键词就会跳出来。曾经与一线城市强相关的词汇,逐渐向新一线城市转移,这当然是随着人口流动而发生的。
为什么新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长,仍然凶猛?因为能够容纳更多类型的产业。
在当下的中国,一线城市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高昂,容不下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传统服务业也向高端化发展。至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IT、金融等),虽然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但创造的就业机会终究有限。
而在一线城市有的放矢地设置发展目标、招募相关人才的时候,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仍然可以几乎无差别地吸纳全国劳动人口。
例如,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业。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00.3万辆,西安生产了其中101.52万辆,超越上海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的最大产地。比亚迪、吉利等企业的西安工厂,也在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不同产品的产线建设,吸纳了大量的相关人才。
跟西安做法类似的城市还有合肥。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拥有全国4.7%的新能源行业职位,而且职位增速高达135.25%。作为押注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城市,合肥也有闯出一番事业的强大驱动力。
又如,遍地开花的直播行业。
根据《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直播行业带动的就业机会超过1亿个。而在电商之都杭州,直播相关企业已经带动超100万人就业。
过去一年,我们看到许多大主播把直播基地搬到杭州,随之而来的是成百上千人的运营团队。前段时间还有一家煤炭企业直播卖煤,引发热议,虽然他们的矿场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直播间却设在杭州。
杭州、合肥、西安,这些城市去年的人口增长成绩,离不开这些产业的助力。
一线城市当然不会坐失时机。
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仍然是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四座城市。为数众多的优势产业、具有竞争力的收入水平等条件,让一线城市保持了人才竞争当中的领先位置。
一线城市的吸引力仍然强大,但和过去相比有所减弱,人才逐渐流向了其他城市。薪资水平和生活成本的比较、工作压力和生活质量的平衡,都是人才考虑工作城市时的硬指标。过去倚仗城市规模吸引人才的一线城市,在如今招募过程中的领先优势正在被不断压缩。
在竞争人才的过程中,一线城市选择从追求规模到定向招募。政策和高薪,是一线城市最好的人才诱捕器。
以北京为例,“专精特新”人才的招募,就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比如门头沟区在2022年9月发布的文件显示,区政府会给予“专精特新”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的补贴。
2023年第一季度,北京的出口规模为1583.6亿元,同比增速达到了2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6个百分点。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30.2%,新能源产品出口增长4.8倍。
上海招募人才的重点,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制药医疗等重点产业。
近5年上海人才行业分布趋势变化数据显示,汽车制造、服务中介、制药医疗行业人才逐年攀升。特斯拉第二工厂的建设、到2025年拥有4家左右年销售额超百亿的医药制造企业等项目和规划,都要求上海更有目的性地吸引特定人才。
一线城市也会更多把招募人才的目光放到全球。比如上海已有超过1万家公司拥有资质,可以聘用外国高端科创人才,地方政府还会给予居留和相关补贴。
从追求规模走向定向招募,中国城市的人才竞争也进入2.0时代。
就业机会与劳动者的关系,很难说是“先有萝卜后有坑”还是“先有坑后有萝卜”。产业会造就人才,人才也会造就产业。
只能说在抢人大战1.0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的城市寄希望于,先把萝卜引来,萝卜会创造自己的坑。
而如今的抢人大战2.0时代,经济形势不佳,有坑才能引来萝卜。
一线、新一线,宁有种乎?还是要以产业定胜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关键词: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最新财经快讯,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本站正加财富网内容推荐 | ||
OK交易所下载 | USDT钱包下载 | 比特币平台下载 |
新手交易教程 | 平台提币指南 | 挖矿方法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