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95后“刀剪锻造师”肖超。
一把正宗的捞刀河刀剪,要经历复杂的工序。
【资料图】
千锤百炼。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斌 摄影 李长宏 长沙报道
长沙捞刀河,名因三国关羽而得。明代时,捞刀河剪刀就以开合和顺、剪布锋利、经久耐用著称;菜刀刃口锋利、造型美观,明末以来畅销于世。
时光荏苒,已至今朝。生在捞刀河,在刀剪铺里长大,1995年出生的长沙小伙肖超,学设计出身,转身一头扎进捞刀河刀剪技艺传习所,不做设计师做起了“打铁匠”。
“入行”两年后,2016年,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成为湖南省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肖超则成为区级非遗传承人,也是传统刀剪锻造这个“夕阳行业”最年轻的传承者。如今9年时间过去了,他仍然坚守在在方寸工作间,挥舞出阵阵钢花。
刀是什么样的刀?
捞刀河两岸土质肥沃,特有的澄泥适宜淬火。传说关羽的大刀坠入河中,再次捞上来后经泥沙涤濯更加锋利,当地老百姓发现此地适宜生产刀剪,在日后的长期实践中,匠人们也是采用本地的澄泥做辅料进行刀剪制作。
明代,此地生产“三刀”(剪刀、菜刀、剃刀)的作坊数百户,约占当地农户的五分之一。
康熙年间,在当时长沙东乡沙坪焦塘坡生产剃刀的手工匠董元春在小古道巷口开设了一家董同兴剃刀店,所产剪刀采用“镶钢煅打”工艺,锋利无比,而且精巧合缝,松紧适宜,品种繁多,式样美观,小有名气。当时学院(今学院街)考棚距小古道巷不远,每届全省乡试考生慕名,都要买把剪刀带回乡,“董同兴”得以声名远播。
嘉庆年间,“董同兴”同字或同音的刀剪铺,长沙城里有54家。
民国以后,董同兴老店为防假冒,悬出了“真老董同兴”招牌,这块招牌至今还保存在长沙县焦塘坡董文达家中。
1950年,捞刀河地区打刀剪的有200多家,从业人员500余人。
1957年8月,公私合营浪潮中,成立长沙捞刀河刀剪社,捞刀河附近刀剪小作坊先后合并,“董同兴”的技工亦归入刀剪社。
1962年,集体所有制的长沙市捞刀河刀剪厂正式成立。
20世纪90年代,长沙捞刀河还有400多位制作刀剪的手工艺者,到现在登记在册的仅有5位,且平均年龄超过60岁。
目前,主要传承人其中就有肖超。他习艺以年,已经初步掌握了该技艺的全部流程和工序,是年轻一代传承人的中坚力量。
刀还是曾经的刀吗?
近年来,手工锻造的捞刀河刀剪一直在寻求与现代社会和当代审美的融合,通过品牌形象塑造、唤起老长沙技艺和新媒体介入等手段,探寻更多发展路径和发展潜力。
肖超就在电商平台搞起了直播。但是,他发现,很多人关心:现在生产的刀还是以前的刀吗?
关注的背后,焦点落在了品质上。
捞刀河刀剪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淬火,是用两块铁片夹住钢片,经千百次手工锤炼改变内部金相组织结构和密度,这样炼制成熟的好刀剪经久耐用,可使用30年左右。四季、光线和温度都会影响淬火的效果,烧到牛油红颜色最好,这样刀才会不崩不卷。
回火时机要掌握得好,刀口带黄色为佳,回得均匀,温度高则刀口会卷,温度低则会脆。
打磨需将刀抛光到两指宽,刀刃两边打平打薄,用真砂石和上好青石磨砺上锋,薄片刀和剃皮刀需平磨,切砍刀需平磨多趟。
走进肖超的工作间看看。一处位于乡野的房子里,他身后的锅炉火烧得正旺,满头大汗的小伙举着15斤重的大锤,在经过大火煅烧后的赤铁上反复捶打,火花向四周飞溅。
“一把捞刀河刀剪的最终面世,要经历两千多次这样的捶打。”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制作过程复杂繁琐的捞刀河刀剪渐渐失宠,制作技艺也陷入了面临失传的困境。
有人开始遗忘,也有人选择守护,肖超就是后者。2014年,他找到父亲一位曾在捞刀河刀剪厂工作的老朋友,正式拜师学艺,成为捞刀河刀剪技艺最年轻的传人。
继承传统手艺的同时,肖超也意识到传统捞刀河刀剪的缺点,一是不美观,二是易生锈。针对这两个痛点,肖超比固守传统的前辈们更有创新的魄力。他在刀的外观设计上进行优化,对手柄和刀身都做了调整。此外,还对刀具进行了防锈处理,“只要不是长时间风吹日晒,我的刀剪都不会生锈”。
如今,肖超不仅在线上直播带货,还通过在互联网平台分享刀具除锈小妙招、讲述自己的学艺故事、展示捞刀河刀剪的制作过程与使用效果等内容的短视频吸引顾客。
“在我心中,每一把刀剪都是一件实用的艺术品。未来的目标,还是想把捞刀河刀剪技艺发扬光大。”
关键词: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最新财经快讯,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本站正加财富网内容推荐 | ||
OK交易所下载 | USDT钱包下载 | 比特币平台下载 |
新手交易教程 | 平台提币指南 | 挖矿方法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