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和中国式现代化蓝图铺展后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进程,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共同破题,求解民生关切的最大公约数,为中国经济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积蓄前进的动力。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本报推出两会经济热点前瞻,敬请关注。
民生无小事,事事连着千家万户。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结合近期经济民生领域舆论热议话题,前瞻聚焦两会十大经济热点,期待代表委员们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
稳增长才能稳预期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每年在两会期间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都会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23年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又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必须要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稳增长才能稳预期、安民心、保信心。年初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持续实施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多项经济指标、多个领域已经感受到暖意,这为更大规模的稳经济举措奠定了基础。可以看到,在国内多个公开场合,专家学者和市场机构对2023年经济增长表现的预期也愈发积极。
从国际来看,在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走弱的背景下,知名国际组织和国外投资机构也将支撑2023年全球经济的信任票投给了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等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国际投资机构纷纷上调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的谜底即将揭开。设定经济增速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实现经济增速目标?经济增速是否会有更好表现?如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这些问题都会在两会期间引发热烈讨论。
充分释放消费活力
随着全球需求转弱,为了实现2023年的稳增长目标,扩大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稳住消费基本盘、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提质升级,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疫情保持平稳态势,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川流不息的街道都充分反映全国消费市场较为强劲的复苏势头。我国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步扩大,消费复苏有坚实基础,具备很多有利因素。
然而,也要看到,消费还受供需结构错配、收入预期下降等多种因素限制。因此,如何优化供给,挖掘消费新增长点,托住汽车、住房、家电、餐饮等消费“大头”,增加居民收入、改善预期,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等都将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政策合力求解稳地产
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经济,房地产是每年两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去年房地产业深度调整,**和地方从供需两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修复,化解行业风险。今年以来,政策效果显现,部分热点城市楼市活跃度提升,多城土地市场升温,70城新房价格指数止跌,一线城市房价环比转涨;与此同时,房企融资环境持续改善,发债民企范围扩大,海外债重启。这些积极变化能否持续、市场何时真正回暖备受关注。
当前来看,市场持续复苏仍需政策加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的表述将成为关注焦点。
去年底以来,多个热点二线城市相继放松了限购、限贷、限售政策,多地下调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接下来,一线城市限制性政策是否会优化?各地存量房贷利率是否会下降?这些也是市场关心的话题。
可以预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今年稳地产的任务重大,整体政策环境料更加宽松,供需两端除了落实好已出台的多项政策,还将出台新的支持政策,全国市场企稳可期。与此同时,**也将加快落实长效机制,推动行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稳就业仍需加力增效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民生之本和社会稳定根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处于恢复之中,稳就业仍需加力增效。
一方面,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仍然很大,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依然较高,且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促进青年人顺利就业还需多方关注。另一方面,就业市场尚未完全恢复,部分行业以及中小微企业虽然在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但用工需求的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缓解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可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适度增加社会公益性工作岗位,增加就业容量。通过提供一对一咨询、心理健康援助等方式,缓解就业焦虑,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培训等,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完善青年就业支持体系,促进失业青年尽快融入市场。
此外,稳定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的关键。要继续做好助企纾困工作,帮助企业重新提振发展信心,稳住现有就业岗位。通过政策拉动、项目带动、市场吸纳等方式综合发力,千方百计增加新就业机会。
保就业,就是保住千万家庭的“饭碗”;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稳发展。相信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将会围绕如何稳就业积极建言献策。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我国经济能够创造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开年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各地工作部署的重点,言行一致、行胜于言。不仅多地地方官员亮明坚定支持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的态度,释放强烈信号,全国31个省区市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将其作为全年多部门的重点工作任务。
作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民营企业无疑将成为今年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变量。今年两会,民营经济也将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各地方政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诸如“办证难”“办照难”等公共服务问题已不再是民企发展面临的突出痛点,准入难、融资难才是当前提振民企信心的关键阻碍。可以预见,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将围绕破除民企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不合理限制提出建议提案。
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经济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因此,如何引导民企向技术创新投资也将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新一轮国企改革箭在弦上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国资国企改革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从“1 N”系列文件的出台再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胜利收官。国资国企改革领域重点难点任务获得新突破,取得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果。然而,改革永远在路上,国资国企改革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正在紧锣密鼓研究谋划中,正处于建言献策的重要窗口期。可以预见,今年两会,围绕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如何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力,如何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等问题,代表委员将发表真知灼见。
目前不少地方和**企业主动加压,已经着手研究本单位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抓住窗口期,力争实现在巩固深化三年行动已有成果基础上,密切结合自身实际,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研究提出本地区、本企业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的思路和举措,下好“先手棋”,需要聆听更多代表委员的声音,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财政政策或温和扩张
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既需要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供财力支持,又要保障好财政可持续发展。整体来看,今年财政有望通过适度、温和的扩张力度来满足经济稳增长需要。
今年,我国经济大概率呈现稳定恢复态势,企业补缴在去年缓缴的税费,市场主体预期改善等都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客观条件。多地政府也在今年的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上调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
财政收入预期改善将为今年适度加大支出力度打开空间。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上,不论是强化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还是大力提振消费信心,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改善企业预期上,减税降费一直以来都是改善企业获得感的重要政策,当前中小微企业还需“再拉一把”,这要求财政减税降费支持力度不能滑坡。
但在另一方面,近年来疫情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地方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与债务风险亟待改善,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后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冲击以及当前依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都对今年财政收入端带来了不确定性。
综合来看,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稳增长、兜民生、防风险等多重因素考虑下,需要优化统筹财政赤字、专项债务、财政贴息等各项财政政策工具。因此,如何“排列组合”财政政策工具,在保障财政可持续的同时实现适度、温和的财政扩张,或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讨论重点。此外,诸如企业需要哪些减税降费政策、财政资金如何“好钢用在刀刃上”、财政怎样过“紧日子”等历届两会热点讨论话题相信也不会缺席。
货币政策保持稳经济定力
今年货币政策继续维持稳健基调,精准有力的政策取向意味着货币政策一方面将继续发挥好“精准滴灌”政策效能,支持重点领域,另一方面将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随着经济运行回归正常轨道,货币政策逐渐转向正常化,但考虑到当前宽信用的趋势尚不稳健,流动性并不具备收紧的基础。另外,在财政政策适度扩张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还将为财政扩张创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今年,货币政策还将继续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推动信贷扩张,引领经济回升。考虑到经济持续向好修复,但不同行业复苏程度冷热不均,货币政策有望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人民银行或新设立或者增加相关专项再贷款额度,继续对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精准支持。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明确将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接下来,相关领域的结构性政策工具是否延续、如何加码?怎样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信贷需求?相信代表委员们将积极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继续扩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深度广度。
全面注册制重塑市场秩序
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各项制度规则发布,市场对于注册制的关注度在持续升温,将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重点。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加速,全面注册制是重要主线,并将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对成长型创新型企业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促进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重塑资本市场生态,激发资本市场的活力和企业竞争力,对助力中国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都具有积极意义。
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让发行上市全过程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差异化定位为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更多上市选择。与此同时,全面注册制还将对资本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理念与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全国两会有不少来自于市场参与主体的代表委员,如何适应全面注册制下的监管方式的变革?怎样调整步伐适应市场化的改革路径?这些都将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后续注册制全市场推开,还要经历交易所问询申报企业、证监会核发注册成功批文、首批企业上市交易等多个关键节点,希望代表委员们能集思广益,推动改革落地生根,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筑牢金融稳定制度基础
经济好金融才会好,金融稳定经济才能稳健。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已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续推动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维护了金融稳定安全发展大局,为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金融业运行平稳,风险整体可控。但由于历史性、周期性、结构性等因素共同作用,金融风险仍处于易发多发期。应当看到,我国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坚实,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不会改变。未来,如何继续促进房地产与金融良性循环?怎样积极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如何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这些问题都摆在市场参与各方的面前,也将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不久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面向社会再次征求意见。相较于去年4月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征求意见稿)》,《草案》更加注重“统筹与协同”,充分利用我国在金融风险化解与处置中的行政优势,积极推动部门间、行业间以及社会间的协同治理,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稳定具体工作的可操作性。期待两会期间相关各方能够形成共识,构建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金融稳定工作机制,推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以上就是正加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最新财经快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正加财富网内容推荐 | ||
OK交易所下载 | USDT钱包下载 | 比特币平台下载 |
新手交易教程 | 平台提币指南 | 挖矿方法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