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官方消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5月26日至27日赴韩国首尔出席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这意味着,时隔5年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机制即将再次启动。此次会议的召开,对这一已经运转10余年的东北亚区域高层合作机制来说,既是艰难前行的一步,更是富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东北亚是大国林立的地区,是全球权力变局异常剧烈的地区,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相互角力敏感复杂的地区,也是冷战遗存最重、冷战伤痕最深的地区。说到东北亚三个大国中国、日本、韩国之间的关系现状,有人说是“政冷经热”,也有人说是“政冷经凉”,但不管怎样形容,都体现出中日韩三国在政治、安全、经贸与民意认知之间的巨大温差。 所以,观察今天中日韩关系和彼此之间的合作,既要站在三国看三国,更要站在东北亚和全球看三国。以下三组数据可以作为参照。
第一组数据:经贸总量
△ 来源:CGTN
中日韩同为经济大国,根据统计,2023年三国分别列全球第二、第四和第十二大经济体。三国同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2022年,三国GDP总量占RCEP成员经济总量的81.1%,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5%;三国贸易总量占RCEP贸易总量的66.8%,占全球的20%。三国还共享了亚洲经济增量的70%和世界经济增量的36%。因此,中日韩三国堪称东北亚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者,是世界经济版图和国际经贸合作的稳定增长极。 遗憾的是,中日韩三国,经济体量巨大、贸易关系紧密、利益高度融合,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有着深厚基础和现实能力,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实纷争特别是地缘政治矛盾等问题,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自2012年开始一谈12年,至今仍没有谈成具体成果。如果中日韩自贸区达成,将很有可能超越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全球最大的高水平自贸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中心。 危机之中总有转机。2023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这是中国和日本首次在RCEP框架下达成自贸安排,也是首次将中日韩三大经济体纳入同一框架。借助这一框架,中日韩得以在关税减让、市场准入、区域供应链等方面进行自由贸易尝试,将共同推动三国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也将加快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然,对中日韩合作来说,即使终点光明,路途也会依然坎坷。
第二组数据:中日、中韩贸易额
与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高歌猛进相比,中日、中韩各自的双边贸易额这两年却在大幅下跌,呈现整体下滑、局部震荡之势。 中韩方面,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韩贸易总额为3107.37亿
美元,同比下降13.5%。其中中国向韩国出口下降7.2%,中国从韩国进口下降18.7%。与此同时,韩国2023年出现两国建交31年来的首次对华贸易逆差,由顺差国变成逆差国,这说明中韩贸易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中日方面,贸易额也在下跌。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日贸易总额为3179.98亿美元,整体略高于中韩,但同比下降10.7%。其中,中国向日本出口下降8.4%,中国从日本进口下降12.9%。 中韩、中日双边贸易额均超过3000亿美元,从绝对值来说,绝对称得上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巨无霸”,但相比上一年,中韩、中日各自的进出口额都在大幅下跌,中国自韩国进口额甚至下跌了近两成,这一数据令人警醒。这跟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全球贸易严重受阻有关;跟“逆全球化”潮流盛行,美、欧、日、韩等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关;也跟中美竞争背景下中日、中韩政治关系的跌宕起伏有关。 受中美竞争加剧影响,全球政治、经济、贸易、科技均出现“泛安全化”的消极倾向,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坚定盟友日本、韩国受此影响尤其深重,对华态度消极。日本岸田文雄内阁在外交上以日美同盟为基石,严重依附美国,与中国展开竞争,充当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华的急先锋。岸田内阁追随拜登政府的对华“芯片禁令”,加紧对华芯片围堵,于2023年修订了《
外汇和外国贸易法》,对23种高性能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实施管制,日本对华出口由此大幅下降。 美国更是组建了包括美、日、韩、中国台湾在内的所谓“芯片四方联盟”(CHIP 4),搭建颇具经济冷战色彩的“小院高墙”,在芯片生产、制造和出口上对中国大陆进行严密封锁和围堵。 韩国曾经长时间是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大户。韩国半导体巨头三星、SK 海力士斥资520 亿美元在中国开拓业务,中国在这两家大厂的全球市场中占据了1/3的份额,中国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绝对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但是,尹锡悦政府上台后,片面改变了过去韩国政府在中美竞争间保持相对平衡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地倒向美国与中国竞争,也对中国进行了严格的出口管制。再加上中韩产业发展内生性变化,部分产业如汽车业由过去的互补关系变成竞争关系,也导致两国贸易额下跌,2023年韩国对华出口更是呈断崖式下跌。韩国31年来首次出现对华贸易逆差,韩国国内纷纷指责中国,但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全球地缘政治对立加剧和“泛安全化”流毒扩散,不在经济,更不在中国。 美国《外交学者》的一篇文章深入分析了“关键产业退化”对国家关系和国家实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日韩三国贸易互补带来的巨大
收益正在下降,而“竞争的威胁”则在加剧,这促使了各国政府对汽车、电子这类高度平行且相互竞争的关键产业的保护。文章给出结论,“这可能是中韩、中日关系紧张背后一个被低估的因素”。
第三组数据:民意氛围
再看两组民调数据。日本言论NPO于2023年10月发布的日中民意调查显示,受国际环境和两国政治关系影响,92.2%的日本受访者对中国“印象不佳”,62.9%的中国受访者对日本“不持好感”。“九成日本受访者对中国持有恶感”这一话题一度被日本媒体特别是右翼媒体有意放大、大炒特炒,以致带偏了风向。
△ 来源:日本言论NPO官方网站
同样,美国欧亚集团旗下媒体Gzero Media报道,2022年12月针对韩国受访者的一项调查发现,“如果被迫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做出选择”,91%的韩国受访者选择美国,5%的人选择中国。 夏日已到,国民认知却彼此“凉凉”。上述两组民调数据是否完全客观真实姑且不论,但一叶知秋,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日韩三国国民好感度正在整体下降,民意氛围有所恶化,各自观感和相互体感都严重下滑,国家信任赤字、国民好感赤字正在严重拖累三国关系深入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国民好感度下降,说明国家关系和民意氛围都出现了问题,中日韩要建立长久合作,尤其需要各自努力、深化合作,在国民中相互建立正确认知。期待即将举行的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改善民意氛围方面做出坚实努力。
文章来源:《中国报道》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