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据悉,美联储认为,对于美国当前的通胀,货币政策不做太多也不做太少,美联储在学习使用稳中求进的工作方法论控通胀。 美国控通胀的进程尚处于后半程。2024年5月1日美联储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从6月开始将美国国债的月度
赎回上限从600亿
美元降至250亿美元,以减缓美联储证券持有量的下降速度;同时机构债务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每月赎回上限维持在350亿美元。政策性利率保持不变。 从纽约联储的逆回购数据来看,已经从2023年6月超过2万亿美元下降至2024年5月以来的0.45万亿美元左右。依据美联储的数据,截至2024年5月2日,存款机构在美联储的存款依然有3.31万亿美元,财政部在美联储的GTA账户也高达0.89万亿美元。可见,美国金融市场、银行体系和美国财政部的流动性依然是相对充裕的。在这个背景下,美联储减缓缩表,意味着美联储开始考虑平衡通胀风险和潜在的流动性收紧风险。美联储也许认为通胀下行趋势是存在的,但不排除通胀的反复或者通胀下行趋势中出现“颠簸”。 关于美国通胀,供给侧有一些具有比较明确揭示通胀变化的信息。 首先,从2023年2月开始至今,1年多时间里全球供应链压力基本消失,对通胀再次冲击的风险不高。 其次,依据能源信息署(EIA)2024年5月份的短期能源预测,2024年布伦特原油价格比2023年大约上涨5%,天然气价格下降12%。与2023年相比,2024年全球能源市场价格变化应不会引起通胀的剧烈变化,影响处于可控区间。 最后,依据国际粮农组织的数据,2024年4月份食品价格指数119.1,基本与2023年12月的119.2持平,同比下降了7.4%。正常情况下,食品价格难以对2024年的通胀起到助推作用。 关于美国通胀,需求侧也有一些具有比较明确揭示通胀变化的信息。 首先,美国居民储蓄率是不断下降的,处于历史地位。2024年以来,从1月份的4.1%下降至3月份的3.2%,略高于2022年4-10月高通胀期间某几个月的储蓄率,属于美国历史上的低储蓄率。储蓄视角的“过度”消费,空间很有限。 其次,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再平衡依然在持续,房价上涨态势短期中难以扭转。2020年以来,美国全国房价同比一直是上涨的(图1),截至2024年2月份同比上涨5.5%。按照美国房价与房租价格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房租价格一般要滞后房价1年多,这导致美国住房类相关服务价格韧性非常足。由于这类核心服务价格在核心通胀率(PCE)中的占比在40%左右,房价不跌,房租也不跌,对美国核心PCE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
图1:全美房价涨幅(同比,%)
关于美国通胀,我们也看到一些不断反复,难有比较明确揭示通胀变化的信息。 首先,2024年3月20日美联储在《经济预测摘要》中预测美国2024年GDP增长2.1%。实际上,美国公布的2024年1季度GDP增长率只有1.6%(季度年率),大幅度低于此前市场预期。5月2日亚特兰大分行预测美国2季度GDP增长3.3%(季度调整年率)。从高频数据来看,截至4月底,达拉斯分行的周经济指数(Weekly Economic Index)显示美国每周经济指数波动较大,且看不出明显趋势。4月底的一周数据还处在相对高值(1.99,最低的1月底的一周1.33)。 其次,从就业市场来看,也存在反复。2024年以来围绕3.8%上下波动0.1个百分点。4月份失业率3.9%,低于美联储预计的长期中值4.1%。 第三,从个人可支配收入来看,今年前三个月环比增幅波动较大,分别为0.3%、0.2%和0.5%。与2023年下半年的6个月的环比增幅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从员工每小时收入(Earnings)来说,今年前4个月在波动中是下滑的,从1月份的0.5%下降至4月份的0.2%,因此,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步变得平衡一些。但由于资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波动很大,导致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员工每小时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个人消费支出在2024年1月份出现环比0.1%,2-3月份出现了环比0.8%的高增速,支撑了通胀。 在有明确揭示通胀变化的信息,以及难有明确揭示通胀变化的信息共同作用下,美国通胀(PCE)同比涨幅虽然已经数月进入3%以内的区间,但还未呈现出明确的趋势性(表1)。
表1:美国经济中的通胀率(PCE,%)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通胀(PCE)环比一直维持在0.3%及以上,这说明通胀的韧性是很强的。按照美联储的预测,通胀率(PCE)要到2026年才收敛于2%。如果从2021年3月通胀超过2%算起,这一轮通胀是一个5年周期。 正是由于同比通胀率(PCE)已经数月进入3%以内的区间,又存在较多能够影响通胀的因素数据本身揭示的信息不明确,面对这样复杂的场景,美联储在学习使用稳中求进的工作方法论,希望前期控通胀,经济仍在温和扩张的状态逐步冷却,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文章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