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然而很多人都感觉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以前经济好的时候也没见股市有多好,其实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之所以人们觉得不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以前的股市并不完善,股票数量少,制度不健全,包括国内较好的民营公司如阿里、腾讯等,都没在A股上市,所以对经济的反映其实有些失真。A股发展到现在,虽然那些知名的民营企业还是大多没有回到A股上市,但股票数量越来越多(已达到将近5000只),制度较为完善(包括抑制内幕和无序炒作等),所以对经济的反映是越来越真实的。
2、股市和经济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好—股市涨,经济差—股市跌”的关系,股市走的是预期,预期好会涨,预期差会跌,一般来说,股市的走势领先经济经济走势半年到一年时间。
但预期这种东西,是否真的会实现,还需要验证,所以也存在着不确定性,预期如果得到验证,就会加强,如果得不到验证,就会转向:
预期好—得到验证—加速上涨;
预期好—被证伪—转为下跌;
预期差—得到验证—继续下跌;
预期差—被证伪—转为上涨。
大体上是如此,但实际上还要复杂一些,这里仅限于讨论整体行情,如果在个股上,那就更复杂了,会出现“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是利好”的情况,这里就不再做讨论了。
3、不要单看上证指数。大多数人看股市的时候,总是只盯着上证指数看涨跌,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要想真正看清楚整个市场的行情,要么看中证全指或中证流通两个指数,要么上证综指、深成指、创业板指都要看,科创板指数、北交所还比较小,可以暂时忽略。
上证指数只反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股价走势,只看上海的,不看深圳的,能了解市场的全貌吗?当然不能。
再来说说目前的经济大势,从最近的发布的一些宏观数据说起:4月份Cpi同比涨幅0.1%,环比-0.1%,Ppi同比-3.6%,环比-0.5%,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1.22万亿,同比多2729亿元(不达预期),新增人民币贷款7188亿,同比多649亿元(不达预期),M2增速12.4%。
年初放开的时候,市场的预期是经济复苏,结果现在的数据大多不及预期,所以就像我上面所说的,本来预期较好,有所反弹(但转好的预期并不太强烈,所以反弹的幅度有限),结果得不到验证,就只能转为下跌回调为主了。
有些朋友可能比较熟悉M2,简单的理解,M2=现金 银行活期存款 银行定期存款,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国内M2的长期数据和近几年的数据如下:
从长期来看,M2的增长是惊人的,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特别注意看2023年1季度的增速,增速5.64%,已经非常接近22年增速的一半,放水不可谓不凶猛。这么凶猛的放水量,怎么经济和股市都没有起色呢?
让我来装个X,从经济学上的费雪公式来解读:MV=PQ
M是整个社会的货币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商品、服务的价格水平,Q是交易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PQ可以视为GDP)。其中,M是增长的,而P是下降的,Q也没有多大的增加,那么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V,也就是货币的流转速度变慢了,资金在某些环节上沉淀了下来。
沉淀在哪些地方呢?一方面可能拿来还债了,就像网上可以看到新闻说很多人提前还房贷,一方面,居民不敢消费,企业不敢扩大投资,新闻中可看到居民存款总体趋势是一直在增加的(虽然4月份居民存款量有所下降,但除去一部分消费,大多可能都是用来还债)。而且就居民端而言,负债已经够多了,没有加杠杆的空间,也就是说老百姓房贷、车贷的压力已经很大,不敢再借贷了。
这种紧缩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因为对未来的信心不足、预期不好,可能面临失业,收入减少,导致不敢消费。不敢消费企业库存增加,不敢扩大生产,甚至需要缩减规模 、裁员。被裁员,没有收入,又会进一步减少需求,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就要考验某些人的大智慧了。
既然整体经济形势是这样,那么股市走成这样子就能理解了,同样是预期不好,信心不足,再加上扩容,这几年从科创板推出,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可转债扩容,Reits基金推出,再到全面注册制,导致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因此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种存量资金博弈的状态,所以经常会看到某个时间段本来指数、个股涨势似乎还不错,但过段时间又会跌下来的情况,就是因为没有后续的资金承接。
虽然目前情况是比较悲观的,但反过来想想,从多个角度来想想:
1、整体经济会不会崩?我相信不会,如果相信会崩,那还买个毛股票?万物皆有周期,等到周期转暖,预期转好,自然就恢复过来了;
2、放水凶猛,资金沉淀,终归到某个时间,需要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股市是不是其中之一?
4、人性不变,投资者不会因为一个全面注册制就被彻底教育,只要赚钱效应出现,同样会入场,因为近几年可靠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少。
其实,从目前来看,全球经济都有问题,各国也有各国的问题,所以也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国内不行,但就像我所信奉的,万物皆有周期,我们只能静待季节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