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机构、基金、媒体早就想好了处理这一矛盾的方法,那就是将股市的赚钱效应尽可能地具象、扩展、放大、强化,而将股市的亏损因素尽可能地抽象、缩小、隐藏。这样场外的人看到的都是股市好的一面,各种获利的案例,财富神话不断地充斥在人们耳边,造成了一种心理暗示:股市赚钱很容易,股市能改变生活,能赚大钱。而实际上,股市中的确有赚钱效应,也的确有人赚大钱,但这并不表示来一个股民就能够赚钱,这是思维上的误区。实际上由于市场中关键群体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必须要不断地有新股民、新资金介入,所以才有了那些美丽的财富神话和令人神往的赚钱效应,但过于美好的事物,往往会走向其另一面。下面笔者来帮助大家揭开市场财富神话背后的面纱,只有你先了解了这些,才能少走很多的弯路,从而踏上多赚钱的康庄大道。
股市时常出现一些新政,令股民比较困惑,比如说权证、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每一项新的投资品种出现后就会让市场产生新的赚钱效应,但股民总是要过很久才能够看懂股市新政,才能够看明白股市的新品种,但此时赚钱的黄金期往往已经过去了,进入到了风险期,因此股民要想获得更多的赚钱良机,就必须要先于他人明白股市新政的意义,从而找对获利方向,跟进取得收益。实际上,每一个新政的出台,每一个新投资品种的出现,都是管理层深思熟虑后才推出的,里面平衡着各路资金的利益,归根结底就是将钱与钱之间的关系理顺,因此如果你将角度转变一下,让管理层成为你的军师,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去看整个市场,那么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了,市场获利的机会也成倍增加了。下面,笔者通过三个方面——权证、股指期货、基金审批来帮助大家充分理解管理层眼中的股市钱规则。
权证创造了A股大牛市
2005年8月22日,宝钢权证作为我国证券市场近十年来的首只权证重新登场。当日开盘便被巨单封住涨停板,短短的三个交易日,宝钢权证迅速飙升65%,并一度突破2元关口。8月26日,宝钢权证开始价值回归之路,一路狂跌不止,直到10月27日最低跌到0.682元,人们刚从“过山车”的惊悚中纳过闷来不久,市场便再度积聚了对宝钢权证的爆炒热情,宝钢权证不到一周就走出了翻倍的行情,11月24日更是见到了2.11元的历史新高。在这期间宝钢权证单天的成交额曾多次超过了30亿元,其中在2005年8月24日,宝钢权证当天成交额达到了30.48亿元,换手率为429%,而同期沪市成交额为99.88亿元,深市只有56亿元。而到2005年11月14日,宝钢权证成交金额达32.51亿元,约占沪深两市成交总金额的一半,换手率达到465%,在这个时间段,宝钢权证几乎就成为了市场主要交易量的贡献者。
随后武钢、万科、钢钒、鞍钢等均发售了相关权证,均出现了疯狂炒作的局面,以武钢权证为例,本来是方向不同的认购和认沽权证却出现了双双持续涨停的局面,这显示资金并不是在炒作具体的价值点,而是炒作权证这种模式,以及其有别于个股的赚钱效应,以武钢认购权证为例,其连续三天牢牢封死在涨停,1.522元的收盘价较其周三的参考开盘价0.484元足足上涨了2214%,巨大的赚钱效应几乎吸引了市场所有股民的眼球。到了2005年12月07日,也就是权证推出3个多月之后,权证的总成交额达到了101.8亿元,将沪深两市85.3亿元的总成交量抛在后面。6只权证打败了1300多只A股,这已经成为了一段佳话,那么这背后真正高兴的,不是赚钱的投资者,而是交易所、券商、上市公司等一系列在上面介绍的“交易成本怪圈”中的受益群体。
权证上市的真正意义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权证上市的时间,为何管理层会在这个时期抛出权证?因为A股在此时刚刚经历了5年的大熊市,同时又面临着“股改”的大考验,市场交易量非常低迷,如果这样下去,一系列的群体都要受损,因此管理层急需要拯救股市,那么怎么救呢?当然是从“钱”入手,这个最快最直接,直接投入钱并不现实,也并不聪明,...
很多人都说A股2005年年底开始的一波牛市是股改引发的,其实那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实际上背后真正的英雄是管理层创立的权证交易制度,其让股改有了突破口,其初期巨大的赚钱效应让资金重新回到了A股,让如同一潭死水的A股资金面又活了起来,只要市场有了赚钱效应就不怕资金不来,市场经济之下各路资金都有敏锐的嗅觉,哪里赚钱效应明显就会流向哪里,当A股市场资金充裕了起来,资金自然而然地就会将A股推向牛市效应之中,而随后各种因素的共振使得牛市效应变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作为一个股民,你能够看透这里面的钱规则,那么你在股市中的操作就会变得游刃有余起来。
股指期货引发市场暴跌的真相
股指期货于2010年4月16日正式登陆A股,首日登陆行情就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总成交量58457手,成交金额605.38亿元,总持仓量3590手,谁也没有想到股指期货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资金。下一个交易日即4月19日股指期货成交额就已经超过沪深300指数现货的成交额,4月20日超越A股沪市成交额,主力合约IF0005当日成交141862手,成交额达到1363.4亿元,4个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累计成交153419手,成交总额达到1476.2亿元,而当日沪市的总成交额才1272.3亿元。由此足见股指期货魅力之大,吸引了诸多的资金进行操作,当然这背后就是巨大的赚钱效应,在4月16日到21日,股指期货上市的前三个交易日内,沪深300现货指数从3388.29点下跌到3130.96点,累计跌幅为7.59%,其中,4月19日下跌5.36%,创最近三年来单日跌幅之最,这使得做空资金大赚。
或许很多股民会问,为什么股指期货上市,资金会大幅做空呢。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因为其和标的物品之间的差值。股指期货到期后实现交割,即让股指期货交割合约指数与实际沪深300指数将无限接近,那么当股指期货合约指数背离沪深300指数很多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套利资金进行相关方向操作,比如说沪深300指数当下是3000点,而距离到期日最近的合约为3150点,存在150点的升水,那么此时就会有大量套利资金介入做空,获得期间的差值空间;反之亦然。2010年4月15日,中金所公布了IF1005、IF1006、IF1009和IF1012各合约月的挂盘基准价,分别比当日沪深300指数的收盘价升水4.43点;而4月16日开盘之后,各期货合约月对标的指数开盘价的实际升水分别扩大到61.71、81.71、211.71和230.51不等,这给套利资金提供了大量做空机会,所以我们看到了资金在4月19日开始了一波非常猛烈的做空,实际上就是资金在无风险地获得这期间的差值。
因此股指期货推出的初期,就是给予了资金无风险、低风险套利的机会,大幅升水的空间促使资金必然要做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升水空间越来越小,到达7、8月份,实际上我们看到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已经高度跟随沪深300指数,也就是说套利空间几乎不存在,股指期货走势也就不具备单边特性,转而多振荡。换句话说,股指期货推出的前3个月时间,就是在给市场送上了一个做空大礼,而3个月后套利空间消除,才真正开始发挥股指期货本身的作用。这个像极了当初了的权证,先抛出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制造巨大的赚钱效应,此时大多数普通股民是无法理解这其中深意的,而当股民用了一段时间弄懂了究竟新事物为何物的时候,其快速赚钱的机会早就结束了。此时,先知先觉的资金赚了大钱,市场赚了人气和规模,管理层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而剩下的就是一大批埋单者还蒙在鼓里。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其实已经明白了为什么管理层要推出股指期货,经历了2008~2009年一波应对金融危机的救市之后,市场迎来了诸多的困难,其中包括超宽松货币政策猛药的副作用,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关调控对相关行业的负面影响,还包括股市要遭遇到历史上最大的解禁潮(市值高达3.5万亿元,且是大盘股、中小盘个股均有,覆盖面很广),这些问题都摆在管理层面前需要解决。同时在两会上,管理层已经明确2010年股市的任务就是要给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持,说白了就是要加速IPO,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很显然2010年股市本身就很困难。那么管理层要如何救市?
此时想必您也明白了,就是从解决钱的问题,和当初推出权证一样,将股指期货双向交易制度引入市场,不仅可以解决市场一直以来没有做空机制,从而导致风险控制能力差的问题,而且股指期货T 0、金融杠杆和双向交易特性都是吸引资金的亮点,这能够让资金不再是牛市来,熊市去,而是可以一直留在股市中,只要股市中有了“钱”,那么券商、上市公司、交易所、管理层等各个群体就能够各取所需,市场也会活跃起来,有了赚钱效应那么场外资金也会源源不断进入,救市就完成了。正是这样的因素才有开头的景象,股指期货一上市就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很快就超越了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额,并且一直是股市中的焦点,单单创造的佣金费用就相当可观,数据显示股指期货前5个月就给中金所创造了20多亿元的佣金费用,足见其威力。
总体来看,股指期货上市后,虽然主板市场指数表面上显得不是太强,甚至还因为初期做空出现了一波下跌,但仔细观察个股可以发现,以中小板为首的中小盘个股开启了一波牛市,不仅让中小板指数一路飙升,连续刷新历史高点,而且也使得沪深两市合计超过4成个股的股价超过了6000点,只是由于权重股的低迷,将这一切掩盖了。总体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再一次拯救了A股,其带来了巨大的赚钱效应,也吸引更多的资金,给A股市场注入了活力,创造了中小盘个股的牛市行情。
基金审批助你提前发掘股市热点,鼎盛之年也是市场风格蜕变之年。
2006年的牛市,助推基金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基金真正火爆则是出现在2007年,同时2007年也是基金的密集发行年,无论从基金的数量、规模、募集资金额度、投资者的参与度,2007都是基金业一个富有里程碑式的年度。至2007年12月21日,包括QDII和即将封转开的基金,新基金发行数量再创新高,新发基金数量达到63只,其中新成立的58只基金共募集资金6054亿元,比2006年的4107元大幅提升近5成,基金也成为了投资股市的主要力量。
在2006年基金的“赚钱效应”的带动下,2007年上半年基金仍然表现出超强的盈利能力,个人投资者购买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基金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统计数据显示,基金持有人账户总数已超过1.1亿户,估计约有四分之一的城镇居民家庭参与了基金投资。基金理财已经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投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很多“股民”也因为基金巨大的赚钱效应,而转做了“基民”,因此在偏股型基金中个人投资者的比例迅速上升到90%以上,宣告了基金散户时代和机构主导的股票市场时代的来临。
由此而产生的基金认购规模也屡创新高,2007年4月上投摩根内需动力的首次发行吸引了超过900亿元的认购,创出国内基金新发认购额新纪录。而到了10月份,QDII上投亚太的发行更是吸引了超过1162亿元的资金认购,而这样的纪录是令如今的基金发行无法企及的,在2010年基金募集能够过百亿元已经算是成功了,更不要去说达到1000亿元大观了,可以说2007年是基金业的鼎盛之年。
由于市场热情空前高涨,因此管理层审批的基金也是顺势加速,旨在让基金业快速发展,这点从股基的表现也能够看出端倪,在112只基金统计样本中,股票型基金2007年度加权平均收益率104.56%;其中表现出色的基金前十名中有两支ETF基金,分享了今年以来沪深指数上涨牛市盛宴;优秀基金不再是一家基金公司的专利,基金分布进一步分散化,从2007年开始基金的功能性开始加强,指基、债基、QDII、中小风格基金、红利基金、ETF基金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此外,2007年封闭式基金无疑继续着2006年封闭式基金的饕餮盛宴,投资封闭式基金的收益率再创新高,至2007年的12月21日,沪深两市基金指数当年以来累积涨幅分别达到135.30%和141.65%,远远超过同期开放式基金的收益率,直到如今封闭式基金依然是笔者在投资中常用的品种。也正是从该年开始,整个基金业在股市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
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股票方向基金资产净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占比在大牛市的2007年12月31日达到32.84%,这是历史上的最高点,这说明基金对市场控制力很强,是主力军,而这之后则是逐年递减,且速度很快。半年后,也就是2008年6月30日,这一占比降至30.20%,再到2008年12月31日,占比继续降至29.10%。到2009年6月30日,该比例迅速下降至21.51%。而随着大小非的解禁(即市场全流通),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2010年6月30日时,股票方向基金资产净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占比为14.69%,可以预计未来2~3年内该比率有望降至10%之下,也就是说基金行业的话语权在降低。
但这并不是说基金不重要了,由于资金总规模庞大,实际上基金对股市、债市的影响力还是很可观的(这个在笔者的《选股其实很简单:主体思维选股法》一书也有详细分析),只是说股市规模快速扩大了,从而造成基金话语权低了,但基金类型更丰富了,功能性更强了,给投资者选择和操作的空间更大,对市场的影响也更具体了。当然管理层通过基金审批对市场传达信息的方式也更隐蔽了,这个从下面的分析中可以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牛、熊市各有英雄
时间来到了2008年,虽然在一年中,A股市场始终处于单边下跌的态势之中,但管理层却加大了新基金发行力度,共有108只基金获批发行,创下了基金业近10年来的历史新高。自2001年首只开放式基金成立以来,国内基金市场每年设立的新基金数量呈逐渐上升态势,其中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设立的新基金只数为14只、38只、50只、57只,2006年新基金猛增至90只,虽然2007年只有58只新基金,但单只基金募集金额大增,基金总量还实现高速增长。2007年是巅峰,也是基金风格和市场影响力的转折之年,这个在2008年体现明显,因为该年发行的108只基金中,有35只是债券型基金,而2002年到2007年的6年间,也不过获批了26只债券型基金。
由于2008年股市持续下跌,因此股基的募集金额不高,很多新基金甚至连达到2亿元的底限都很困难,大部分股基集金额都不足10亿元,而在2007年,百亿元才只是起步而已,股基冷落,但债基却火爆,35只债券型基金结束募集,募集总规模达到1100亿元(占全部108只新金额总额的一半还多),平均每只债券型基金募集31亿元。之所以如此,其实是管理层在向市场释放股市风险的信号,由于遭到了之前大牛市,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股市进入熊市也是一种必然。由于A股缺乏相应的做空、避险机制,因此大量资金实际上是没有去处的,很多股民只是用就地卧倒来应对风险,损失惨重,有牛就有熊,有涨就有跌,这是市场的正常构成,管理层也无法去直接干预,但管理层给了资金一个方向,那就是债基式的避险渠道。
在2008年股市方面,沪指跌幅65.39%,深成指跌幅63.36%,与此同时,债券型基金去成为了年内少有的赚钱的基金,受益于债市的走强,债券型基金年内的平均收益率则达到了6.52%[z1]。可以说2008年的熊市虽然让大部分的股民和基民很受伤,但却成就了债基的牛市,投资者正是从该年认识到了原来基金不只是股基,还有债基,在熊市中通过债基赚钱是如此有效,而且通过年底的收益统计,基民再一次战胜了股民,而股民大多只采用单一的买股操作方式,基民们更懂得选择各种不同的功能型基金来适应市场变化,这样在熊市和调整市中,基民很容易超越了股民,并且是实现正收益。
到了2009年,新基金发行创历史新高,年新基金发行达111只。在基金快速发行的同时,单只基金募集规模差距也不断增加,换句话说,此时的基金再也不像2007年那样,资金追捧所有的基金,而是资金开始有选择性地进行购买基金,募集的资金向管理规模较大、历史业绩较为优秀的大基金公司集中,向被动的指数型基金集中。从今年新基金发行情况来看,指数基金尽管在数量上不到新发基金中数量的1/5,似乎并不突出,但这是表面现象,真正内涵是募集金额,指基募集总金额却占到当年基金总发行金额的1/3强,而且指数型基金的单只发行金额更是远远大于非指数型基金,几近乎达到三倍。至2009年12月9日已成立20支指数型基金,已经超过了国内从2002年指数基金诞生起至2008年全部发行的指数基金数量19只1-9,而且总规模更是数十倍地放大,可以说2009年是指基发展之年。
之所以管理层在加速审批指数型基金,而且是着重放行大型公司旗下的指数品种,就是为了完善市场结构,将资金导向权重股和蓝筹股,这样能够让市场行情日趋理性化,而且我们看到了2009年涨得最好的,恰恰就是指数型基金,而股市方面,也恰恰是指基重仓持有的金融、地产、钢铁、有色这四大权重金刚涨势喜人,管理层的意图有一次被市场很好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