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宣布将调整上证50、上证180、上证380、科创50等指数的样本,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同时宣布将调整沪深300、中证100、中证500、中证香港100等指数的样本,本次调整于12月14日正式生效。
那么,这次指数调整,到底有什么玄机?
上证50指数:调入恒生电子、中泰证券、海天味业、韦尔股份,调出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重工、洛阳钼业等。
上证180指数:公牛集团、中微公司等调入指数,中信银行、上港集团等调出指数。
沪深300指数:调入调出的公司各有26只,传音控股、中国船舶等调入指数,宁波港、天齐锂业等调出指数;
本次沪深300指数的调整,信息技术行业样本数量净增加8只,权重上升0.96%;医药卫生行业样本数量净增加6只,权重上升0.67%;原材料行业样本数量净减少6只,权重下降0.36%;工业行业样本数量净减少6只,权重下降0.58%。有2只创业板样本新进,沪深300指数样本中创业板样本数量增加至19只,权重由6.04%升至6.22%;有4只科创板样本新进,权重约0.19%。
而汇总上述几个及其他几个指数的调整情况,几个大趋势非常明显:一是把银行股大面积遭抛弃,二是近期涨势凶猛的成长股,生物医药、科技、消费等概念被大量纳入,三是指数逐渐把科创板公司纳入进去。
把部分银行股跳出去,让银行的指数权重降低,市场反应普遍认可,毕竟作为大部分指数失真“罪魁祸首”的银行股,确实没必要一直在里面占坑太多,并且时代在发展,新经济时代,科技、消费、医疗等行业正迎来爆发式发展时代,但由于时间比较短,在市值上一直被银行这座大山压着,没能享受到指数成分股所带来的待遇。
这次调整还有个热点是首次把上市超1年的科创板股票纳入上证180沪深300等成分指数。这个好处是跟把成长股纳入指数的逻辑是一样的,现在创新企业普遍处于需要资金输血加紧时间发展的状态,并且都是先进科技、医药等需要大量烧钱的领域,虽然纳入成分股不是直接给钱,但能多少因为有主动被动资金覆盖而使公司市值得到一定保障,为以后融资尤其是抵押股权融资提供便利。这无可厚非。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到,新纳入的这一批个股中,不少是在近两年来的涨幅非常大,其自身估值的溢价水平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很多。尤其是在近期来资金抱团取暖导致的大量公司逆势飙涨,这种情况之下,指数再把这些公司纳入进去,以后的指数表现会不会又与市场整体趋势脱钩?
那这样的指数意义是啥哟?
奇怪的是,今天早盘涨势最猛的反而是银行板块,承接着上周五的疯狂时刻,银行股无论市值大小业绩优劣几乎继续全面暴涨,上述各指数中将要被抛弃的几大行早盘照样都飙涨了好几个点。不过随着午后资金的突然全面撤退,这些银行股全部都变脸,振幅大的从接近涨停回落到转绿收场。
而被纳入成长股也并非全面大涨,大部分的幸运股仅仅是小涨了点,算不得出色。
总的看来,可能是调整实施的时点还有半个月,这次大面积指数调整带来的市场反应是比较混乱的,市场还是沿着上周五的惯性为主,不过银行板块确实上演了一场活生生的骗炮行情,又给大量追涨杀跌的短线资金上了深刻的一课。
对于指数的调入调出标准,大家都知道跟公司的业绩和估值水平没太大关系,只跟它是市值和日均交易活跃度有关。这就导致了指数其实不能反应和评判公司财务状况好坏,也就是说,被调入的公司不应就是业绩很被看好,或者被调出的公司就一定有问题。
所以,从一定的逻辑上来说,能被纳入指数的成分股中,出现长期白马的概率要远大于市场平均,因为起码这些成分股是在被选中之前在市值上证明了自己。
以公平性较被认可的沪深300指数为例:在最新一期的指数调整中,大部分在此后的90个交易日里录得上涨的概率要明显大于下跌的。
而在下跌的公司中,假如再剔除掉部分因为经营业绩突然遭到意外影响因素的以及因为新上市的市值就很大被纳入的如(邮储银行、京沪高铁等),上涨的占比还会更高点。
那能不能从指数调整中找到一些上车机会呢?
其实是可以的,如以下两方面,
一是被动发现:大多数指数都会提前公布季度调整公告,并且会有个正式生效时间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邮箱挑选其中一些在前期涨幅不太夸张且顺应当下市场风口的标的,再从里面挑出业务底蕴稳健,业绩预期有盼头的,最好估值也别太夸张,这种情况往往会得到资金的追捧,安全垫很高。
以部分沪深300指数两年前被纳入的公司为例,苏泊尔、海大集团、长春高新、兆易创新、东方雨虹等这些在之后涨出了波澜壮阔的大行情。
也有一些公司业绩质地不行,赛道也不咋地的公司,如ST藏格、华电国际、九州通等,即使是被加入进去了也没太大表现。
另一种就是主动跟踪预测,这里以上证180指数为例。这个指数是由沪市A股中规模大、流动性好的180只股票组成,在它之下有个上证380指数,是由沪市A股中剔除上证180指数成份股后,规模适中、成长性好、盈利能力强的380只股票组成,这样,每个季度调整都会有一些从380指数晋升至180指数里面去,实现被资本更好地聚焦(晋升到上证50指数逻辑同理)。
也就是说,如果从这380只备胎股中去做一定的标准挑选,如业绩OK,公司没负面事件,市值也已经能超过了上证180指数成分股尾部股,那能最终在下一批被调整进去的概率会大很多。
从这一期的180指数调整可以验证,被调入的金发科技、恒顺醋业、天坛生物、王府井等都是380指数里比较热门的公司,市值也超过了前者的底线。
当然,被调出去的公司中也不一定说明公司问题了,有不少也是因为前期估值涨太猛,或经营业绩出现向下波动被后来者赶上的。事实上有这其中还是有不少能重新又回来的,具体公司还需要具体分析。
作为一个有明确投资机会的事件,就意味着有确定却可操作的套利空间,那也意味着必然有“坏人”想借机捞金的,其中包括上市公司方面。
最典型的就是把通过有意识的“市值管理”,配合资金把公司股票市值“管理”到被纳入指数的标准,借此吸引主动被动资金来接盘,从而大割一把市场的“韭菜”。
A股的乐视、“两康”、信威等妖精股,玩的就是这一出,他们不但收割了很多无辜的散户,跟是把很多主动被动的大基金都狠狠收割了。
近两年,公认被国内收割比较多的最知名“冤大头”要数MSCI指数了。在港股市场的公司,利用被各种指数纳入成分股吸引跟风资金去收割市场韭菜的玩法可以写成一本教科书,割指数韭菜早已蔚然成风。
如首控(1269)在2018年5月14日纳入MSCI香港指数,此前三个月内市值膨胀了两倍多,达到了MSCI的指标。然而被纳入之后很快就开始大幅低走扑街,6月1日当天暴跌38.68%,从此再也没有涨起来。从纳入到扑街,间隔半个月。这种情况虽然很极端,但操作手法却是很常见的。
就算是在收割南下资金“韭菜”方面,港股的老千或问题公司举起镰刀来同样心狠手辣,把自己的市值炒高纳入港股通名单的去收割内地投资者的现象简直不要太多。在近期比较出名的包括会德丰、拉夏贝尔、利丰、山水水泥、华人置业等,都是可以当做教程的案例。
其实分辨这些被纳入的公司是真有底蕴还是自己炒上去捞一把的办法很简单,就看业绩经营情况,一般业绩透明,稳健、被大家所熟悉的公司,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有那些业务让人看不懂,业绩好得让人怀疑或者干脆烂得一塌糊涂的,再加上公司本身或管理层负面消息频频的,那十有八九是来“骗炮”的了。
其实,上市公司是否被纳入指数,只是一个实际意义不算什么的侧面影响因素。公司能否成为真正的大牛股,最终还是要看其自身的经营业绩表现来说话。
指数的调整只是一年几次新旧替代的体检,所代表的只是股市发展的变化,它是一个被动的调整,并不能对公司的业绩经营做出评判,如一个机器人一样,莫得灵魂。
所以,每一期的指数进进出出的调整变化,公司的经营层面不会有什么变化,对于投资而言,还是需要回归到投资价值的本身。
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在无数喧嚣的干扰中,找到真正适合长情陪伴的一生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