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报道《集结号》首映。
2009年10月30日《北京日报》报道华谊兄弟上市。
2010年9月19日徐克接受《北京日报》专访谈华谊出品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没完没了》剧照,王中磊(右)在片中客串傅彪的朋友。
如果要书写中国电影发展当代史,华谊兄弟及其创始人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是一定不会被漏掉的名字。从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第一批拍摄电影的民企,华谊出品了包括《一声叹息》《功夫》《可可西里》《天下无贼》《集结号》《风声》《芳华》等在内的众多佳片,票房贡献超过200亿元;2009年华谊上市,成为中国内地影视娱乐第一股;冯小刚、管虎、陈国富、陆川、李冰冰、周迅、黄晓明这些响当当的导演和演员,都曾与华谊合作过……站在公司创立25周年的节点上,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说,希望能将华谊打造成一家百年老店,成为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文娱产业的一个民族品牌。
●入行
投拍《没完没了》首当制片人
1999年6月23日《北京日报》第8版上,一篇题为《冯小刚拍贺岁片〈没完没了〉》的报道占据了一个小豆腐块版面,这是华谊兄弟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北京日报上,作为该片出品方之一,当时还叫“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在此后的20年里,华谊兄弟和王中军、王中磊成为《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里的常客。新片首映、华谊上市、公司20周年庆……大大小小的报道不计其数,因为华谊兄弟已经是国内影视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在王中磊看来,《没完没了》是华谊第一次真正参与电影全产业链的作品。上世纪90年代末,尽管改革开放将近20年,但这股春风似乎还未真正吹到电影行业,拥有电影出品制作权的,仍然只有以“八大厂”为代表的国有制片厂。当时,国内电影行业尚未走出低谷,受限于国企体制束缚的国产片创作缺乏创新,好莱坞进口大片则大行其道。在1998年内地电影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有6部为好莱坞大片,票房合计5.675亿元,占据了票房前十名总量的近八成。
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土壤,总得有人来开拓,华谊便是当时少有的拓荒者之一。因为从小怀有电影梦,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靠着开广告公司赚来的第一桶金,敲开了电影市场的大门。那时的冯小刚只是在业内崭露头角,拍片找投资不比现在的新导演容易,正好华谊愿意掏钱,双方一拍即合。
在《没完没了》这部冯氏贺岁喜剧中,王中磊第一次当上制片人,不过,是“见习”的。他并非电影专业出身,也没有从业经验,只能边投资边学习。每天泡在剧组里的他帮着发盒饭、干杂活,第一次知道拍电影是咋回事。因为预算有限,他还客串了一把配角,片中傅彪饰演的男主角身边的四大“损友”里,那个穿红T恤的小伙儿就是他。这是王中磊演过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
初入电影行业的华谊相当大胆,除了《没完没了》,还一口气投资了姜文的《鬼子来了》和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这三位如今早已成为国内顶级大导,但当时作品得到的市场反馈却天差地别。《鬼子来了》并未在国内公映,《荆轲刺秦王》票房惨败,只有《没完没了》让华谊尝到了甜头。《没完没了》当时有多受欢迎?用王中磊的话说,跟春晚一样,“万众期待”,3000多万元的票房可谓风光一时。
投三部赔两部,回忆起来,王中磊却觉得这个开局为他后来的制片人生涯积累了经验:“这三部片子,刚好碰到了电影可能会出现的三种状况。拍电影是高风险的,既有投资风险,也有题材风险,需要有专业判断力。”
拍这三部作品时,华谊还只能通过跟北影厂合作参与出品。到了2001年底,新《电影管理条例》获得通过,国家开始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参与摄制电影。华谊成为第一批拿到电影拍摄许可证的民企,终于不再需要“打游击”。“民营资本介入后,用了三四年时间让电影行业有了活力,出品了一批优秀电影。这些电影不管在观众喜爱度上,还是票房表现上,都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影环境。”王中磊说。
●上市
内地影视娱乐第一股
靠冯氏贺岁喜剧打下第一片行业江山后,华谊开始全面扩张自己的影视娱乐版图,拍电影、电视剧、出唱片、包装明星、做娱乐营销……2005年成立的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表明华谊的目标,是想做像迪士尼那样的文娱领域商业巨头。
不过,经过十余年的扩张,王中军和王中磊发现,如果只做泛影视内容业务,永远也无法把盘子做大,甚至碰上体量稍大的影视项目,能拿出钱来投资,都很吃力。2006年拍摄电影《集结号》时资金严重不足,华谊费了老大力气找贷款,结果却被银行告知打不了报告,因为当时电影行业还没有抵押的先例。“我们只能把自己认为值钱的东西给银行列出来,他们说这个房子可以、车可以,我和家里人就在旁边呼呼签字。”《集结号》是靠兄弟俩抵押房产筹钱拍出来的。
要想不再面临这样窘迫的处境,获得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资金,上市,成为华谊这类影视企业需要迈出的关键一步。这一次,华谊再次踩准了时代发展的节拍——国家开始对影视企业开放IPO通道,让它们有一个对接资本的平台。就在华谊IPO上会申请获得通过的前一天,《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审议通过,其中提到:“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内地影视娱乐第一股。王中军、王中磊笑得合不拢嘴的照片,登上了各大媒体头条。2009年10月30日的《北京日报》以近三千字的篇幅重点报道华谊如何撬开资本市场之门。
那几年,华谊意气风发,是民营影视企业毫无争议的领头羊。华谊上市的招股书显示,2006年到2008年,国产电影排名前十的票房收入有15.57%被华谊收入囊中,票房收入仅次于中影集团。华谊麾下网罗了包括李冰冰、周迅、黄晓明、邓超等在内的众多明星,占据了内地娱乐圈的半壁江山。
当时业内评价,华谊的上市,对资本市场来说,不过是增加了一家中小型公司;但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影视集团,这一事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意味着,随着影视公司逐渐成熟,行业发展开始迈入资本化新阶段。
●工业化
从“三页纸”到“七千人”
1998年华谊刚开始组建电影办公室时,王中磊从公司挑了四个看起来比较机灵的年轻人,就开始琢磨起电影制片了。从当年的简陋起步,到后来的《集结号》《画皮2》,再到《狄仁杰》系列,一部部重工业电影让华谊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实践者和见证人。
如何拓宽国产电影的技术可能性,华谊兄弟在拍摄每部大片时都在寻求突破。从2010年开始的《狄仁杰》系列,以徐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日益成熟的电影技术,为观众构建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大唐帝国。2010年徐克接受《北京日报》专访时直言,希望观众通过这一系列作品可以梦回唐朝。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十大经典场景由1000多张设计图精心打造,其中“地下鬼市”则搭建在剧组千辛万苦找到的一处溶洞中,由整整2000吨水灌注而成。第二部《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直接采用实景3D拍摄,将实景3D镜头和后期CG特效相结合,给观众呈现了许多宏伟复杂的场景,还促成了华语电影首次水下3D拍摄的成功。而在2018年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特效的运用已经成熟且无处不在,变化多端的方术、梁上复活的金龙、会说话的鱼、战力和卖萌能力齐全的白猿,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效体验。
对比2006年的《集结号》和尚未公映的《八佰》,两部战争大片的拍摄过程,更能凸显出国产电影在拍摄技术、制片管理上的进步。
拍摄《集结号》时,片场条件还非常艰苦:因为没有厕所,女工作人员都不敢喝水,每天嘴唇都是干裂的;剧组原本想在东北拍雪景,谁知天公不作美,一直未等到理想的雪景,无奈之下,剧组只好准备多达十几吨化肥来“撒雪”,不光增加了预算,这些化肥对人体有极大的伤害,演员扑倒在“雪地”里的同时都吸入了大量的毒素,结果弄得全连战士腹泻、呕吐。
如果说当时拍战争戏还有点经验不足,面对片场频发的各种意外显得捉襟见肘的话,《八佰》则是一场经过充分准备后打响的攻坚战。王中磊拿出剧组早在2017年时做的两本美术册和服装设计册:“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从无到有,每样都要重新设计,设计完了还要把房子盖出来,把服装做出来。这部电影的主演有一百多人,群众演员则需要上千人,不是领盒饭化完装走一趟的那种群演,而是每个人都要有形态表现的。”
除了技术上的升级,王中磊认为,制片管理的工业化更加重要。“早期拍一部电影,整个预算只需要三页纸:第一页导演阐述;第二页剧本大纲;第三页预算表,就算往细了分,20项也就结束了,比如演员多少钱、盒饭多少钱、设备租赁多少钱。现在拍一部战争大片,需要太多的工业准备和制片准备,跟当年的三页纸完全不一样。”他说,出现在影片片尾字幕上的工作人员,就达到七千人之多。
而在扩大商业领域的同时,华谊也一直处于探路与试错的边缘。作为最早深耕影视行业的民企,华谊曾经一马当先,如今被光线、博纳、万达等公司迎头赶上。面对激烈竞争,王中磊的心态倒是很豁达:“华谊上市时,大家都说,你们原来就是最大民营电影公司,现在上市了就更安全了,没人跟你竞争。我说,中国需要更多的电影公司,像华谊这样的至少得有六七个,跟好莱坞六大一样,只有在这样的竞争下,整个行业才会进步。”
王中磊说,不管市场发生多大变化,华谊都不会受太多干扰,只想拍出好的电影作品。“今年是华谊创立25年,我们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想做一家中国电影文化的百年企业。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我们会继续努力。”他边说边指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剧本,“你看,还有这么多剧本等着我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