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流感疫苗龙头华兰生物(002007.SZ)意外被砸至跌停,当日市值蒸发掉93亿元。
股价闪崩或与其三季度业绩爆冷有关。10月31日,华兰生物发布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73亿元,同比增长16.46%;归母净利润9.64亿元,同比仅微增0.04%;而扣非归母净利润8.75亿元,同比下滑1.89%。
华兰生物是国内一家老牌血液制品企业。根植于这个资源稀缺型的行业,华兰生物历年业绩与股价都较为稳健,被资本市场视为医药板块白马股之一。2018年,随着其控股子公司研发的四价流感疫苗率先获得批准上市,华兰生物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流感疫苗生产企业。
在市面上流感疫苗极其紧俏的背景下,华兰生物整体利润不升反降,投资者对这份“成绩单”显然不买账。那么,华兰生物蹊跷的财务报表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否认“调节”业绩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流感疫苗销售异常火爆,多地出现一针难求,黄牛加价数倍兜售的现象。事实上,今年的流感疫苗,从7月份就开始批签发,8月初已经有部分城市可以接种,比往年提早了近两个月。
在此期间,华兰生物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的批签发量合计超过1400万支,占到全行业的1/3左右。
然而,实际结果却让很多投资者不淡定了。单从第三季度来看,华兰生物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52亿元,不仅较去年同期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1.09%。
华兰疫苗是华兰生物旗下疫苗业务平台,华兰生物持有华兰疫苗75%股份。今年7月,华兰生物股东大会已审议通过了关于分拆控股子公司华兰疫苗至创业板上市的相关议案。据悉,目前华兰疫苗已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分拆上市的条件包括,上市公司最近1个会计年度合度报表中按权益享有的拟分拆所属了公司的净利润不得超过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净利润的50%。
对华兰生物来说,在拆分上市前夕,华兰疫苗贡献的利润占比也许是一条敏感的控制线。
然而,在11月2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华兰生物董秘谢军民否认了“调节”业绩的说法。他解释称,前三季度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合并报表口径的问题,疫苗子公司的收入是100%并表,而利润仅按75%比例并表;二是血液制品业务收入和利润双双出现下滑,拖累了公司整体利润。
销售费用疑云
第三季度增收不增利的另一大原因是,销售费用暴增,吞噬了疫苗业务的增量利润。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华兰生物的销售费用高达4.82亿元,而去年同期的销售费用仅为1.92亿元,去年全年的销售费用也不过5.2亿元。
华兰生物称,销售费用大幅增长主要原因系流感疫苗销售费用增加所致,“疫苗产品的销售费用会根据销售收入进行预提,2020年1-9月份疫苗销售收入较2019年同期有所增加,销售费用也会有所增加”。
令人不解的是,销售费用增速超过了收入的增速,其销售费用率不降反升。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华兰生物的销售费用率为18.64%,较去年同期上升了7.34个百分点。而在销售费用中,主要支出项目是“推广咨询费”。
在业绩说明会上,销售费用为何激增成为投资者们反复追问的焦点。
关键或许就在“预提”二字上。
按照谢军民在业绩说明会上的说法,公司流感疫苗的销售政策是年初制定的,制定依据包括往年的市场和当年生产计划等方面,存在一定预判的因素。年初制定的疫苗生产计划是去年的两倍,考虑到销售压力,提高了一些相关费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