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把ETF基金的前世今生给大家彻底说个明白。
首先,ETF是谁发明的?
上世纪80年代末,美交所新产品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内森.莫斯塔,基于其在商品期货市场从事研究和交易的工作背景,对股票市场提出了一种新思维:“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证券行业里创造出一种仓库收据,这种收据以构成指数的基础股票为依托,却可以像一只股票那样去交易!”
是的,就是最初股市里的“仓库收据”概念的提出,这个在商品期货市场里悄然萌发的思绪飘落在股市的土壤里,便发出了ETF的新芽。90年代初,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ETF在美国市场诞生——通俗地说,就是有人把自己看好的所有股票打了一个包,然后按照每个股票在总组合里的比例,再拿出资金,用同样比例的资金去买对应的股票,然后这块资金,就变成一个代表这只股票包,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大股票”涨跌的基金。
由于这样的交易方式,省却了投资者一一寻找可能的好股票的力气,因为可能的好股票都在这个包里成为一只“大股票”了。因此一问世,就受到市场上的广泛欢迎。30年后,美国市场上ETF合计资产规模超了7万亿美元,为全球10万亿美元的ETF市场贡献了近70%的规模。
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上市ETF的市场规模达2.28万亿元,产品合计756只。其中,股票型ETF的市场规模达到0.96万亿元,占总规模的42.13%,产品合计598只,占总产品数的81.22%。显然,股票型ETF基金已经成为我国ETF市场的“主力军”。
图:我国各类型上市ETF的市场规模与产品数量占比
ETF为什么被称作“大股票”?
ETF(Exchange-Trade Fund),全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其中有两个关键含义:一是“指数基金”,二是“可交易”。
ETF是指数基金中的一类,跟踪一个标的指数,依据构成指数的证券种类和比例,采取完全复制或抽样复制进行被动投资。但相对于普通指数基金,ETF在交易上拥有更高的灵活性,这是ETF最重要的特点之一。ETF的基金份额可以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普通投资者可以在盘中像买卖股票一样在二级市场交易基金份额(每手100份),简单、便捷、低门槛地完成对一篮子证券的投资。这一点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十分友好,因此ETF也被亲切地称作低门槛的“大股票”。
除了二级市场可交易买卖外,“实物申赎”也是ETF颇具特色的“独家秘笈”。 普通指数基金采用现金申赎的方式,即申购赎回“全现金进、全现金出”。ETF采用独特的实物申购、赎回机制,以A股市场股票型ETF为例,ETF的基金管理人每日开市前会根据基金资产净值、投资组合以及标的指数的成份股情况,公布“申购赎回清单”(也叫作“PCF清单”)。
若不考虑现金替代,投资者需要按照PCF清单,买入一篮子股票向基金管理人换购成ETF份额,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就是用基金公司指定的股票及数量作为对价,申购总金额相等的ETF基金;赎回时也是得到PCF清单中对应的一篮子股票。
参与ETF申购赎回的门槛较高,投资者需按ETF的最小申赎单位或者其整数倍进行申报,每只ETF的最小申赎单位不尽相同,常见的最小申赎单位有50万份、100万份、200万份等,动辄需要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资金,适宜资金量大的专业投资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