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识别,意思是在员工一入职,甚至面试的时候,就分辨出哪个有潜力,哪个没有?
恐怕办不到!
而且,即便做出识别,很可能也是一厢情愿,未必经得起时间考验。原因有二:
**,所谓**印象,**是片面的,是带上有色眼镜的,也都是以评判者的标准和尺度,先入为主的。
如果评判者本身的能力和素养有口皆碑,同时兼备客观、公正,且公心大于私心。
那么,凭借其自身的阅历和认识,有可能对具备类似特点的别人有所把持。但仍需日久见人心。
一劳永逸的标准不存在,一以贯之的选拔不科学。早期识别多半是撞大运,或者赌大小。
第二,高价值的潜力,有个最显眼的特点,就是成长。
潜力股的**特点是高成长。
当它蹲在起跑线上时,便没那么起眼儿,甚至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审美。
但成长性在于果断抛弃一成不变,不仅与时俱进,还随需而变;不仅锦上添花,还雪中送炭;不仅精益求精,还因陋就简。
变化与适应,调整与实用才是真正高潜力员工的特点。
没有不变应万变,只有十万变应万变。
价值高,就高在变化;潜力大,就大在不断进化的过程。
你凭什么能在起始阶段识别?!
站在起点,泯然众人;越过山丘,独树一帜。这是价值的魅力。而不是恰好相反。
寻找所谓高潜力员工,就是着眼高成长特点。不怕起点低,不怕底子薄,关键看发展变化,以及成长的欲求。
于是,面试时的误判在所难免。但误判并不可怕,更无须纠结,如果你更看重成长的过程。
但面试依然重要。前头说了,潜力虽不好识别,但对面试者的成长意愿,简单沟通,做出判断,倒也不难。
几个角度:
一面之识下的态度和习惯。习惯决定起点,决定过程,决定结果,习惯更决定态度。
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是否具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还是仅凭网上刷来的只言片语,人云亦云。
给面试者留下伏笔。选择堪入法眼者,不经意间提出问题。之后打电话做进一步安排时,再不经意提起,检视其人对问题的记忆和反馈。
几个角度的尝试,意在初步判断一个人的成长价值。
潜力都在小处,成长融入细节。而细节往往普遍适用,并具备可观的成长性。
潜力再大,若不成长,也不过**潜在水下,上不了岸。
反之,当不当得了伯乐,也全在你对细节的提取和理解上。
对于现有团队高潜力成员的挖掘,相对容易一些。因为熟悉,因为可以从过程看成长。
更重要的,还能在细节上加以对比。
不是跟别人比,就是跟其人自己比。
比什么?还是比成长性。
不是只有方法、过程和结果就可以。既然谈挖掘,就得往根儿上掘。
首先,不论结果,只观察具体在方法、过程中的变化与改进。判断意愿。
之后,再论结果,追踪不同结果反馈于方法、过程的作用。判断成效。
成长缺不了意愿的推动,也少不了成效的鼓励。
这同时也是一件事,从始至终的过程和结果。
只重结果,很难跟潜力和成长划上等号。结果是输出,是水到渠成,但机会和成长不在渠成,而在水到。
记住一句话:
领导说,他只要结果,不要过程。指的是领导自己看结果,不看过程,并不是说员工。
领导的言外之意,问题可能就出在过程中,过程才是员工要改善和修正的地方。同时也可能说,员工做事的方向存在问题。
如果员工能有的放矢地做出调整,结果反而不再是最重要的,成长才是。
总而言之。不论内外部,识别高潜力员工都要从细节和变化入手。
起点看细节,过程看细节,结果还是看细节。
变化来自习惯,变化来自态度,变化决定观点。
还有一点,从识别者或者组织的角度,还要提高自身容错率。
不要过早下结论,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潜力、价值,以及吸引力。
能不能挖掘并留住潜力股,在于平台自身吸引力的水准。梧桐还是败柳,倒比潜力更好识别。
而且,**皆是水先涨,船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