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结束,A股又刷新一个记录?
上个月主动权益类基金共发行了4.14亿元。
这是今年以来的**水平。
可以说,投资者的悲观情绪再度**到了极点!
咱们常说: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
现在到底是不是很好的买点呢?
咱们复盘一下新基金发行遇冷排名前十的榜单,这里面还有一些很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排名**的是去年4月,随后就是一波大反弹。
第二名是2008年11月,第三名是2022年2月。见下图。
前十中,有3次的指示意义不太强,有2次发生在牛市上涨途中。
有7次冰点出现后,即便是无脑买入,也能有不错的收益。
所以新发基金遇冷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指标。
我们通常都认为,只有是熊市里才会遭遇新基金遇冷的情况。
然而,历史上有两次的遇冷是发生在牛市上涨途中。
分别是2016年12月和2017年6月。咱们在沪深300的走势图中标注出来,见下图。
比较有意思的是,2015年的暴跌中,新基金也没有这么冷,为啥牛市上涨途中还会遇冷呢?
我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1.当年是极度分化的结构性行情,中小创仍然没有止跌。
然而,2015年是中小创的大牛市,大多数人的仓位都在里面,所以亏惨了,悲观**。
2.这一波牛市,前期上涨的幅度不大,并且很波折。
因此虽然大家身处牛市中,但始终不相信行情还会继续涨。
3.两次冰点都对应连续阴跌的中期调整。
大部分投资者不会区分熊市和牛市中的中期调整,在他们眼里,只要是跌,就是熊市。
4.概念炒作,股市被抽血
当时是正在炒作雄安新区这个概念,资金都去概念板块里抱团了,导致蓝筹股也阶段性下跌。
没经历过的朋友可能并不清楚这段历史。其实跟咱们现在也很像,现在不也在炒作中特估吗?
我去翻了翻当时雪球的发言,大家可以看看。天底下没什么新鲜事,每次都差不多,只不过是换一个马甲而已。多去看看历史,就能感受到市场里,大部分人都是无脑跟随的傻白甜。
咱们现在所经历的中期调整跟2016年-2017年那会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那会是经济强复苏,今年是弱复苏。
大部分人只有在很久以后回过头看,才发现自己错过了牛市。
而在2017年年底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市场开始亢奋起来了,一个个把白马股捧上了天。然后又被这些大白马狠狠的摔了下来!
当新基金遇冷后,不要急着下结论,这毕竟只是判断市场的一个指标而已。
咱们还要综合其他指标来判断,才能增加胜率。
比如2003年5月新发基金就遇冷,但市场并没有转势,见下图。
虽然当时已经下跌了25%以上,但上证指数的估值是40倍左右。这种估值肯定是没法下手的。毕竟2007年的高点,估值才45倍左右。见下图。
很多朋友都诟病A股十年不涨,其实这就是原因,以前的估值太高了,咱们经历了漫长的化解估值的过程。
此外,当时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市场一直在争论法人股和国有股的事。
只要有人提流通的事,股市立马跌给你看。知道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才**敲定。
2022年2月和2008年7月也同样如此,估值还没消化干净,只不过股市下跌的时间比较长或者下跌的幅度比较大,市场情绪在市场底之前就悲观了。
除了估值以外,还要结合经济周期。
当市场处在经济复苏期时,就不要疑神疑鬼了,下跌基本上都是中期调整或者遭遇了突发的黑天鹅。
但通常很快就会企稳回升。
只有当经济在衰退期的时候,咱们要小心一点,**要把握好节奏,不要过早把子弹打光。
现在新基金 再次遇冷,是不是好的买入时机呢?
首先,中证全指的股权风险溢价已经超过一倍标准差了,说明市场是便宜的。
第二,现在经济虽然不好,但毕竟还是弱复苏,所以这次下跌是中期调整的可能性更高;
第三,股市最近的波动并非是基本面变化引起的,只不过是资金的调仓以及外资因为汇率的流出。
第四,政策上,货币并没有收紧。只不过今年政策在等待发力的时机。
咱们可以换位想一想,如果你是领导,你手里的政策准备在什么时候打出去才能取得**的效果呢?
然而,即便政策暂时不出,市场该涨还是会涨。
因为只要人心思涨,他们就会编造很多理由来支持上涨。比如上周不是就传出小作文说要**房地产了吗?
过两天指不定还会冒出什么小作文呢?
其实每次牛熊周期都一样!
有句话叫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部分人身在熊市不自知,硬扛暴跌。
跌怕了,于是身在牛市也不自知,总是疑神疑鬼,总是拿不住自己的持仓。
咱们要用三年的视角来看待一个周期!
站得高一点,自然就看清楚“庐山”了。
打赏自愿,1分钱都是默默的支持,哈哈!
上面的内容更丰富还做了分类,一起看财经,学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