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信了。
巴菲特自己没有出版书籍,不过每年会写一封长长的股东信;
另外在开股东大会的时候,也会开很长时间,来回答股东的问题。
这么多年下来,信息量也非常大,相当于十几本书了。
巴菲特年纪也非常大了,股东信且看且珍惜。
今年的股东信也有一些要点,螺丝钉也帮助大家来解读一下。
巴菲特旗下的股票资产,有两类。
一类是非上市公司,通常购买下公司100%的股权。
就好比我们自己开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的股权100%归属于自己。
第二类是从公开市场买入股票,是持有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权。
这种跟咱们投资股票基金类似。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咱们投资公募基金,主要是第二类。
因为第一类股权投资,门槛比较高,少部分朋友可能自己家里有开公司、做生意,那属于类似的股权类资产。
不过普通投资者有另一个大机构没有的优质资产:人力资产。
例如工资等收入。
人力资产收入通常是非常稳定的,几乎每个月都是正收益(毕竟上班发工资天经地义)。
在资本市场,很难找到一个每月都正收益的资产。
但人力资产是有这样的特点。
巴菲特可以用100%控股的公司来赚每年新增现金流。
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则是用人力资产,来赚每年新增现金流。
但有了这些现金流,都可以去捕捉好机会。
巴菲特说:股票「有效市场」只存在于教科书中。
这句话是巴菲特和当年学院派,恩怨情仇的延续。
有效市场是金融学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
时间回到1965年,当时麻省理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教授,写了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里,萨缪尔森证实了一个观点:
「股票过去的表现对未来是没有影响的」。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随机游走理论。
论文发表之后,同样在1965年,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尤金·珐码进一步推导了这个理论,提出:
「市场是有效的,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这使得股票在任何时候都是充分定价的」。
这就是有效市场理论。
但是现实世界中,就是存在一个活生生的长期战胜市场的例子,巴菲特。
他的收益超过市场很多,而且很长时间都超过了市场收益。
于是,巴菲特接受到来自学院派的质疑。
这几位金融学大师赫赫有名,几乎每个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都听过他们的名字。
其中,马尔基尔的攻击最犀利,他在《华尔街日报》上公开发表文章,表示对巴菲特的不屑,他认为:「巴菲特充其量不过是一只幸运的猴子」。
意思就是,巴菲特获得超额收益,其实主要是运气,几亿的投资者,总有一个运气很好的人。
巴菲特酝酿了一次大反击,打了学院派的脸。
1984年,哥伦比亚大学庆祝格雷厄姆《证券分析》这本书诞生50周年,开了一个大型研讨会。巴菲特作为格雷厄姆的高徒,必然是会议的核心。而出席会议的另一方,就是来自其它大学的金融学家。
在这个会议上,这些金融学家公开批评格雷厄姆的思想,认为是过时的。市场有效才是金融学的核心,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小部分人,会因为运气原因获得成功。
巴菲特有力的反击了这一点。
他拿出了9个基金经理人的历史业绩。这9个人是查理芒格、施洛斯、比尔鲁安等格雷厄姆的学生和员工,以及巴菲特本人。
他们都是格雷厄姆理论的追随者。巴菲特认为,他们之所以获得投资成功,是因为自身的努力和格雷厄姆理念的正确,而不是所谓的运气。
这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有效市场只存在于教科书中」的意思,跟当年的学院派之争有关。
当然,市场有效理论还是有道理的,市场大多数时间还是有效的,只不过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效。
像A股也是,主动优选、指数增强,也都跑赢了同期的大盘指数,获得了超额收益,还是有一些方法论的。
「股东应重视股票分红和公司长期利润。」
这句话,对应了格雷厄姆所说的「称重机」理论:“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
短期里,市场涨跌无法预测。
但是时间拉长后,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越来越高,最后股价也会跟着业绩长期上涨。
投资者应该弱化短期涨跌,重点看长期的公司盈利增长。
「公司将始终持有大量现金和国债,保持现金流健康。」
这种投资理念同样来自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有一个招牌的资产配置策略,根据估值调整股票、债券资产的比例。
• 如果股票市场估值低,会增加股票资产比例;
• 反之,如果在牛市,债券资产比例会提高。
巴菲特结合这个思路,也做了改进。
巴菲特并不是管理固定的资金,每年他旗下的公司会赚到新的钱。
相当于同时有存量资金和增量资金。
• 如果市场比较贵,新增的资金,会放在现金和债券类资产。
• 如果市场下跌,出现了买入好机会,会抄底买入看好的股票。
咱们投资组合的时候,也是应用了类似的策略:
• 股票基金在4-5星级熊市便宜的时候才会投入;
• 如果走出4-5星级,可以投资债券基金过渡。
原理也是来自于此。
还有一些其他的话,也是巴菲特和他的老搭档,查理芒格,之前说过不止一次的:
• 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去,那我永远不会去那里。
• 投资没有100%的把握,因此使用杠杆是危险的。一串美妙的数字乘以零,永远等于零。
• 如果想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你必须不断学习。
• 找一个非常聪明的高级合伙人,最好比你年长点,并认真听取他的意见。
……
每年的股东信,也有人会吐槽说,巴菲特讲的东西没有太多新意。
确实,很多投资的原则,巴菲特说了很多遍。
也不仅仅是巴菲特,像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写了十几本书,
里面的投资原则,也无非是指数化、分散、耐心、低成本等。
这些原则有用么?
自然是非常有用的。
但实际上,虽然讲了很多遍,但能遵循这些原则的人并不多。
从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算起,价值投资诞生了几十年,但一直到今天的市场,也不算普及。
原因在于,任何一种策略,都不是一直有效的。
当策略短期失效、低迷的时候,投资者就容易放弃,容易去追寻短期的热点。
国内也有一些走价值投资策略、长期收益也不错的基金。
但即便是这样的基金,能坚持持有5年以上的投资者,比例也只有0.4%上下。
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或许是巴菲特、约翰博格等投资大师,反复讲投资原理的原因。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