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圈近日风声鹤唳!
8月11日晚间,上市公司金博股份(688598)、南都物业(603506)发布公告称,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未能按期收回本金和收益,涉及本金分别为6000万元和3000万元。
中融信托逾期风波还使得信托圈人心惶惶。光大、五矿、中航信托当晚纷纷就近日产品兑付的不实言论紧急辟谣,“均按照信托合同约定进行管理和信托利益分配,对于不实言论和传言将依法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三家上市公司公告“踩雷”
中融信托产品逾期实锤了!
金博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购买的中融-泽睿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简称“泽睿1号”)、中融-隆晟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简称“隆晟1号”)未能按期收回合计6000万元本金及426万元投资收益,“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现金周转”,上述两只信托产品的受托方均为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简称“中融信托”)。
记者了解到,金博股份2022年8月10日至12日通过“中植系”旗下恒天财富购买中融信托的隆晟1号和泽睿1号信托产品。其中,隆晟1号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存续期限为12个月;泽睿1号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20%,存续期限为12个月。
“踩雷”中融信托的上市公司还有南都物业。8月11日晚,南都物业发布公告称,今年2月9日,公司使用闲置自有资金3000万元购买了汇聚金1号,产品期限自2月9日至8月8日,预期收益率为5.8%。截至公告发布日,公司尚未收到中融-汇聚金1号货币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简称“汇聚金 1 号”)本金及投资收益。
南都物业表示:“除该信托计划外,公司未持有其它中融信托发行产品。公司目前经营正常,财务状况稳定,该事项不影响公司持续运营及日常经营资金需求。”
除上述两家上市公司外,记者还注意到,咸亨国际(605056)曾在8月5日公告称,公司购买的中融信托中融-丰盈176号集合资金股权投资信托计划剩余本金257.06万元及投资收益尚未收回。
官网显示,中融信托前身为哈尔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2007年变更为中融信托。2010年,经纬纺机受让中植企业集团持有的中融信托11700万公司股本,成为第一大股东。截至去年年末,经纬纺机持有中融信托37.470%股权,为控股股东。中植企业集团持股32.986%,为第二大股东。中融信托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
截至2022年末,中融信托存续信托计划1633个,自有资产304.18亿元(合并),公司及各子公司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7857.09亿元。受托管理资产中,公司管理信托资产6293.49亿元,占80.10%;子公司受托管理资产1563.60亿元,占19.90%。中融信托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0.34亿元(合并)。公司本部净资产208.37亿元,净资本176.22亿元,净资本覆盖率192.45%,净资本盈余84.65亿元。
多家信托公司紧急辟谣
中融信托逾期风波还波及多家信托公司。8月11日晚间,光大、五矿、中航信托纷纷就近日产品兑付的不实言论紧急辟谣。光大信托发布公告称,“就近日网络流传的关于光大信托产品兑付的不实言论,我司作出严正申明:公司管理的信托产品运营正常,均按照信托合同约定进行管理和信托利益分配,对于不实言论和传言公司将依法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五矿信托发布《关于近期市场不实言论的说明》称,近日,公司监测到“五矿信托产品停兑”的相关不实言论,公司对此高度重视,已就不实言论采取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以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公司一直秉承投资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合规开展经营活动,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从未发行资金池类产品,各项工作正常有序推进,经营保持稳健。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持续加强风险管控,切实履行受托管理职责,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全力为广大投资者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五矿信托表示。
针对近日互联网造谣者发布的有关中航信托的不实信息,中航信托也发布声明表示,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我司现严正声明:中航信托运行一切正常。作为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重要成员单位,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诚信经营,恪守受托人职责,始终将维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为受益人利益最大化服务。”
资管研究员袁吉伟对记者表示,信托公司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新旧业务交替,业绩增长动能不足,还有房地产等行业风险增大,对信托行业产生较大冲击。
用益信托资深研究员帅国让告诉记者,从目前信托公司发展来看,行业分化愈加显著,市场出清是行业发展和竞争的必然结果。未来信托公司需根据自身股东背景及资源禀赋差异走特色化发展路线。信托业务新分类已为信托公司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后续信托业可能会加大标品及服务信托布局力度。
袁吉伟表示,信托公司创新转型的关键还是要加强业务结构调整和优化,要按照新的信托业务分类导向,回归信托本源和业务发展规律,提升业务专业能力,强化风险管理,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