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再谈谈伊利股份

关于伊利的长期的因素,可以大概谈一谈。关于乳制品行业,关于伊利,他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首先,伊利的产品定位是大众健康营养快消品。这里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大众。就拿液态奶为例,既有2元/盒的纯牛奶基础走量型大众型号,也有8-10元/盒的娟珊、超滤的高端型号,另外金典、舒化奶、甄浓、QQ星等中等价位系列更是品种多样,这种产品结构,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它的受众是全民普适性的,可以说99%的中国人,都是他的潜在客户。这个普适性,决定了公司乃至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天花板高度。

第二是快消品。也就是它的产品是复购频次很高的产品。他的复购频次会比高端白酒高很多,和有较高ROE的家电类消费品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是健康定位。这个从牛奶在广大地区成为过节礼品就可以说明问题。牛奶作为礼物,是送上一份健康的祝福,可见牛奶在人的心目中,广泛存在着牛奶和健康强相关的普遍认知。为什么我要特别提这个,因为用户心智中,习惯性把这个品类归类为什么性质,对这个产品的长远生命力至关重要。

伊利做的是不是一个好生意,我想谈一下以下这些:

1.乳制品行业总体处于较低速度的发展期,但由于三年疫情的出现,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行业发展实际上是在提速的。具体可以参考中国乳业协会公布的相关数据。

3.分析伊利,主要看两点,一个是销售增长,二是净利润率。与伊利参照的公司,其实拿白酒去对比,不是很贴切,拿啤酒行业去类比,比较合适。啤酒是一个总量早就饱和的行业,但得益于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和产品结构的改善,行业龙头从一个低净利润率的水平,这两年的利润率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股价也因此得以飞升。伊利的利润率提升对未来估值的提升,股价的上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至于销售收入的递增,伊利得益于高于行业的管理水平,也长期保持了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水平。这个优势随着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渠道建设的深入,规模效应,还可以继续保持下去。但总体上由于自身体量和行业的成熟度,伊利想要脱离行业增速大幅增长,这也是不可能的,就如人不可能脱离地心引力跳到天上。

4.至于护城河,包括这几方面: ①渠道建设,②品牌建设,③每年大体量的广告营销,④建立了伊利智慧产业园。这每一项都是需要大量投入,长期投入才能建立的。由于乳制品整个行业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伊利处于先发优势,已经很难有其他年轻企业,能像伊利这样年复一年百亿规模地投入,资本也不会真的有兴趣“长期主义”投入到这样一个行业的年轻企业。伊利与蒙牛的双寡头格局,发展到竞争格局改善后,会双双迎来利润率的提升。

5.关于低温奶的挑战,其实研究过低温奶的都知道,这个领域充满了各种画地为牢的地方品牌,凭借老字号长期经营占领当地用户心智,却无法离开自己大本营打开外地市场。因此基本上这些本地品牌的管理者,普遍都是画地为牢,小富即安的心态,无法对蒙牛伊利这种行业领先者产生真正的威胁。(本人曾经投入过7位数的仓位在燕塘乳业上,对这个行业也有所研究,并非顺口开河。对这个行业只能说,一言难尽,还是伊利更为靠谱。)2022年低温市场衰退非常严重,看看2023的恢复程度如何。但从2022年的颓势可以看出,低温这个产业的经营模式实际上是相当脆弱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低于以常温为主的伊利蒙牛。(没人能假设永远没有天灾人祸,动荡战乱,而常温食品耐储存,方便运输,在这些非常时期具有决定性的优势)伊利抓紧了常温,抓紧了奶粉,这些保质时间长,方便运输的品类,其战略重要性,其抗风险底线,是远远高于依赖于低温产品的企业的。

6.伊利这门生意,是需要不断扩建产能来扩充营收的。研究过历年的财报,就会发现伊利每年都有不少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在不断递增,而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建设高峰和低峰。最近这一期产能建设周期,始于2019年,预计在2023年就会基本上完成进入稳定期。伊利一般是先启动建设,在中途阶段进行再融资,然后建设完成。上一轮建设周期从2011年开始,2013年定增,到2015完成一轮建设进入稳定期,到2019年又开启新一轮建设周期。本期建设的产能效率会比上一期又上一个台阶,这一期建设周期完成后,预计可以一直支撑伊利的产能冲击乳业第一的宝座。这意味着在完成这一轮建设周期进入稳定期后,随着营收增长,伊利资本开支占比,折旧开销占比都会逐渐回落,利润率有望逐渐提高。我想,这也是伊利管理层敢于提出利润率提升至9%-10%的底气。

7.关于销售费用这一块,广告支出是最大头的一部分。这部分其实并非随着销售收入线性增长的,2018-2020伊利的广告支出,几乎没有增长,但营收从795亿增长到了968亿。所以广告费用率这一块,随着规模效应的增长,还有很大的调节空间。

8.关于冷制品这一块,其实是这两年的意外之喜。2020年的时候,机构对伊利冷制品板块普遍是没有期待甚至完全忽视的。没想到这个板块,竟然在2年之内从五六十亿的体量暴增到百亿体量,而且由于规模效应,从一个鸡肋部门,一跃成为高毛利的盈利部门。这是得益于疫情对小品牌的出清,份额加速向龙头品牌集中的经典案例。

9.奶粉这一块,其实没有太多值得分析的,中国有太多的行业,从外国的月亮更圆,发展到最后被中国本土企业全面超越,全面占领。就如新能源车,就如手机,就如家电。所以我也没有指望,在外资品牌颓势已现的奶粉行业,会出现什么意外的结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ysxhz@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sysxhz.com/a/573677.html
长线牛股,外资扫货2000万股 这4股业绩暴增
« 上一篇 2023-07-31
最新动向曝光!2万亿“科技成长股捕手”买了这些
下一篇 » 2023-07-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