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倪志兵以数千元资金首次入市,他用日记形式记录“股海”操作,迄今股市资金累积到近500万元。他写股海日记的习惯也坚持了二十多年,基本上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30年激荡历程。赏读倪志兵的“股海日记”,一定程度可以还原这个时代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变化。
1992年“正式下股海”
日记中他写道——晚上我在家里,把压在写字台玻璃底下的马克思写给恩格斯信中的一段话反复读了两遍。马克思说:“假如我最近几天有钱的话,我就可以在这里的交易所赚到许多钱,现在伦敦又到了可以靠机智和少量资金赚钱的时候。”
或许是革命导师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他,1992年倪志兵正式入市。这时,他的观念才有了根本改变,后来就办了股票交易帐户。因为对做股票一窍不通,他刚开始准备着输钱,但又觉得输要输个明白,应该留下买卖股票的记录。于是,从他买第一只股票开始,《股海日记》也随之诞生。
对于刚刚开始记的《股海日记》,倪志兵认为“我更多看到的是自己对股市充满着的好奇,还有一份想赚钱的猴急,完全是一个不成熟股民的原生态。”
赚到“第一桶金”
有目共睹,从1990年首批上市的“老八股”到如今超过4000只股票,A股总市值从彼时23.82亿元增长到近80万亿元,投资者数量从(中登公司有记录以来)2005年初的7221.05万户发展到最新的17462.6万户(截至2020年10月末),中国股票市场历经惊人巨变。
1993年10月4日倪志兵在日记中写道——“今天股市的闹猛是在意料之中。节前,深圳宝安持有延中实业在外发行5%股票的消息,像是点燃了一枚爆竹的引线终于炸响。”
公开资料显示,当年9月30日,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持有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今方正科技)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5%,这一事件揭开中国收购上市公司的第一幕。
在股市摸爬滚打近1年的倪志兵,由于爱学习肯钻研,已经懂得如何把握市场个股机会,以及如何像马克思那样“靠机智和少量资金赚钱”。
倪志兵对这件事印象深刻,他说,仅4个交易日,延中实业股价就涨到38元以上(现行股票涨跌停板制度从1996年12月16日开始实施),他将持有的1800股悉数抛出,净赚38000元。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不啻于一笔巨款。
然而,对他来讲这还算不得是“第一桶金”。据介绍,2006年7月倪志兵以均价17元重仓买进G上港,这3万股合计51万元。用这么多资金买一只股票,在他做股票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随后2007年,倪志兵又陆续重仓参与S*ST华塑和万科A,最终获得丰厚回报,总计盈利约150万元。后来总结时,倪志兵将这三只股票的交易称为“三大战役”,这也帮他赚来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他在5900点时果断清仓出局,保住了这轮牛市的胜利成果。
倪志兵或许是那个年代率先冲进中国股市那部分人的一个缩影。
良好的操作习惯
倪志兵表示,《股海日记》中最具价值的是他对股市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成功操作的总结。尤其是关于2007年牛市“逃顶”,他在日记中写道:“是良好的操作习惯让我躲过了股灾”。对此他认为,所谓良好的操作习惯有两点,一是“拉肚子式清仓”,二是“一只股票赚了再买第二只”。他很看重自己这个做股票的经验 ,因此在《股海日记》摘录出版成书时,取名为《我是散户,我就这样赚钱》。
据广发证券(港股01776)上海漕溪北路营业部负责人介绍,倪志兵是他们这里第一个开通融资融券账户的客户。不过,据倪志兵自己介绍,他迄今为止只做过一笔两融操作。对此他有自己的想法——“既然是信用账户,就不应该要抵押担保。”此外加上操作不便利等一些其他原因,他便不再采用信用交易,而仍是只用自有资金进行股票交易。
虽然是一个散户,倪志兵对公司调研却比较看重。据回忆,韶钢松山是他第一家去现场调研的上市公司,为此还专门写了书信表述自己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见解。除此之外,他还调研过湖南天雁、爱康科技、宁波热电、吉林化纤、利源精制、精工钢构等上市公司。他认为,选股票就是“选董事长”,这需要对公司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搞调研出身的他深知,买股票“知之才能持之”。
本文源自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