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老牌的上市互联网公司今天正式退出资本市场舞台。
3月23日,新浪宣布完成私有化。它接下来的身份,是一家由新浪董事长曹国伟和新浪管理层共同控制的私人企业,更名“新浪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曹国伟的一封内部信,昭示了新浪私有化的两个主要动机。在新浪内部看来,它可以改变母公司新浪和子公司微博同为上市公司的不合理架构;此外,这将是新浪集团未来实现灵活的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新浪的私有化会带给它自由,但纵向地看,这一变,也不可避免带有终局色彩。
互联网第一股
2000年4月13日,是新浪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日子。
这天没有想象中觥筹交错的庆功宴,即便它成为了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许多新浪人在内心叹息,这种感受与他们在面临上市时所产生的乐观情绪并不相同——17美元的发行价不算高,但开盘最高升至22美元,一日结束,其收盘价也仅上涨22%。
美股曾一度是互联网科技公司上市的狂欢之地,首日股价翻番增长是家常便饭。不过,股价只是一方面,新浪的上市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新浪曾是国内最敢于人先的一家互联网公司。
它的前身是四通利方,在1993年至1997年期间,以中文操作系统RichWin席卷了该领域绝大部分市场份额。1997年10月,四通利方获得了一笔数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在国内科技公司领域率先得到了美资认可。
在资本层面上更有信心的四通利方就此开启了拓张之路,于1998年收购了彼时海外最大的华人互联网公司华渊资讯,两者合并之后成为了后来的新浪网。
作为时代的一项标志,以新浪网为代表的PC时代门户网站,弥补了当时国人上网迫切的信息需求缺口。
尤其在它刚刚出现的1998年,法国世界杯如期举行,如火如荼的世界顶级足球赛事成为新浪捕捉流量的关键入口。
嗅觉敏感的新浪网不仅设立了球队专属社区,还开先河式地进行了24小时球赛文字直播,一举打响了自己在网络世界的名气,并顺势站到了国内第一足球新闻网站的称号之上。
乘胜追击,往后的一两年时间,新浪网在台湾南投大地震、科索沃战争等国内外重大事件上完成了大量出色报道,进一步稳固了自己在三大门户网站中的地位。
快速上升期的新浪网再次捕获了资本的目光。1999年2月,新浪网获得了包括高盛银行在内的2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并在下半年11月又获得一笔6000万美元融资。
千禧年的新浪网一时风头无两,互联网泡沫却突如其来,上市时机显然差强人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浪仍然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逆势而行,冲击美股上市公司的身份。
故事在此时回到开头的场景。对于股价,新浪没有公开评价太多。只是14年之后,新浪微博独立上市时发行价碰巧也为相同的17美元,时任新浪CEO的曹国伟在形容微博上市时间不太理想时用了一个“也”字,这是在与新浪的上市作对比,他表示自己还记得,新浪上市那周是纳斯达克历史上跌幅最大的一周。
那的确是美股互联网公司的至暗时刻。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的最高点5048一路下跌,在2002年落到了谷底的1114点。新浪股价在大熊市中被迫沉浮,中途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触及到1美元的尴尬低点。
大环境裹挟之余,新浪上市后也未在广告业务基础上及时设计出新的造血引擎,而这样的窘境新浪一捱就是两年。
直到2003年1月27日,新浪发布了上一年第四季度及半年期财务报告。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新浪在2002年第四季度净所得150万美元,第一次实现盈利。接下来的三个季度,新浪依靠其无线增值业务连续递交亮眼业绩,并在2003年第二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11%。
此时的新浪终于走出业务低谷期并得以挣脱大环境的引力,在一年之内将股价从5美元上下拉升至40美元左右。
值得玩味的是,上市21年之后,宣布私有化这天,新浪报收43.26美元/股,看上去与股价回弹那年相去无多。但事实上,新浪曾在2011年4月达到过147.12美元的高点,巅峰之后又是一路下行。
在互联网公司彼此切磋市值的当下,私有化或许的确是新浪通往自由的最佳选择。
VIE架构=新浪模式
新浪对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参考意义绝不局限于市值。
路透社曾援引分析人士的看法这样评价新浪的上市,“这是美国股市对跟中国有关的互联网公司的接受程度的测试,同时也是在纳斯达克指数重挫之后对美国股民投资意向的测试。”
这项测试是新浪采取了VIE模式才完成的。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又称协议控制模式,在今天已经不稀奇,但在21年前却是一个十足的新鲜事物。
作为奔赴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新浪登陆纳斯达克需要得到中国证监会的批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过程,并且还要在中国法律环境下兼顾海外投资者的利益。
为了提交一个可以达到双赢的上市方案,新浪将上市主体调整为VIE实体。
简而言之,即海外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一家公司A,同时在国内成立外资独资公司B,B与纯内资公司C签订一系列绑定协议,包括技术服务协议、业务经营协议、股权质押协议等,使得内资公司C的控制和利益转移到A的手中,按照上市地的法律(例如美国的会计准则),C的财务数据也可完全合并到A公司中——其中的内资公司C,便是新浪在国内的运营实体。
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后来这一方法也几乎为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海外融资和上市使用。
而这把迄今为止的“万能钥匙”,在当时吃了不少苦头。
2000年3月30日,互联网泡沫已经透过纳指跌幅有所显现,而这天正是彼时的新浪总裁王志东、COO茅道林带领团队开启全球路演的日子。新浪管理层没有耐心等待股市转晴,在艰难推进才拿下国内政府认可后,IPO务必尽快完成。
可是新兴事物“VIE”需要消化时间。据《财经》报道,投资人们难以理解那幅复杂的公司架构图,路演团队不得不反复解释如此安排的好处和原因:剥离方式、结构、法律状况,一遍又一遍。
或许这也是在大环境因素之外,新浪在上市当天没有得到足够喝彩的又一层原因。
也难怪新浪人会禁不住感到失望,当时他们有一家叫做“中华网”的同类公司作为参考对象,后者开盘当天以20美元的发行价飙升至60美元,收盘涨幅仍超过200%。与之对比,22%的首日涨幅实在难以令人满意。
时过境迁,这已显得不再重要。至少“VIE架构=新浪模式”这一等式,已经深深刻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历史文档中。
对于VIE架构的创新性,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评价称,它使得海外的资金、技术能被源源不断的引入国内,激活了市场、培养了中国互联网产业,而海外投资者也因此获益匪浅,是典型的双赢。
“VIE架构是中国政府和外国投资人妥协能达到的最优解。”游云庭表示。法律界后来或许讨论过除此之外的其他解法,但他的看法是,“可能有,但没有更优的解法。”
VIE架构至今在法律层面上来说也是行之有效的。2015年出台的外国投资法草案,曾一度被认为会消灭VIE架构,但最终呈现的正式法律文本取消了相应的对VIE架构法律效力不利的条款,一切如常。
私有化的未来
新浪将要私有化的消息,从去年就存在于市场中。
2020年7月6日,新浪公司宣布,董事会收到来自“New Wave MMXV”公司的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拟以41美元/股的价格现金,收购新浪所有已发行普通股。该交易对新浪估值为26.8亿美元。
根据新浪提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材料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曹国伟通过New Wave持股12.2%,有58%的投票权。这意味着私有化之后的新浪,在实际控制权等方面并无太大改动,因而也被外界认为这一流程不会遇到过多阻碍。
在消息发出的这个节点,中概股正处于困顿时期。
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曝光不过三个月,空头机构正伺机四处寻找猎物,跟谁学、爱奇艺等明星中概股都曾在射程之内,美股投资者的信任情绪已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再加之新浪在美股早已不是香饽饽,此时它对比2011年的高光时刻已经呈现出了十年如一日的总体下跌趋势。更现实的是,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早已不是门户的天下。
事实上,回港进行中美两地上市也是一个选择,但或许在新浪看来已没有这个必要。它到底有没有被低估,现在也很难用事实来说明。只是私有化的决定,至少透露了一定的类似想法。
不是激流,也走到了勇退的节点。
对于私有化的未来,曹国伟透过内部信希望外界明白,这对其目前业务不会产生任何重大的影响。相反,原新浪门户业务将与微博业务更紧密地整合,新浪财经、新浪金融以及新浪体育等原有垂直业务将更加独立发展。
此外,新浪未来会加大有关并购的投资力度,对集团业务实现多元化的追求更为清晰。
一切信号似乎都与自由有关。“新浪公司的私有化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我们用一个新的架构更好地去开拓我们的未来。”曹国伟在内部信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