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剑现存于哪个博物馆?
**把,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馆藏的这一柄吴王夫差剑相传为吴国敬献给当时居住在洛阳的周天子的礼物,于1991年在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战国墓出土。
吴王夫差剑属于宽格有箍剑,设计上兼顾了实用与装饰。宽格剑便于握持、利于劈刺,能在实战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剑身设计上,棱脊、凹弧截面、收狭前锷、弧线内收刃部均可增强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战场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这把吴王夫差剑通长48.8厘米,宽4.2厘米,圆首,圆筒状茎,窄格。腊部铸铭2行,因锈蚀,仅可见“王夫差……作其元用”7字,原本当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
第二把,**博物馆
1935年**年间,在安徽寿县西门内出土一柄吴王夫差剑,剑通长58.9厘米,宽5.3厘米,圆首,圆柱状茎上有两道圆箍,剑格嵌有绿松石,饰简化兽面纹,刀锋锐利,器身有“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个字的铭文。
这柄剑由我国**古文学家、古器物学家于省吾先生收藏。于省吾先生因得到吴王夫差剑、少虞错金剑,遂将其藏书楼名为“双剑誃”,号双剑誃主人。一时成为佳话,著有《双剑誃殷契骈枝》《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双剑誃吉金文选》《双剑誃吉金图录》《双剑誃古器物图录》等传世文集。
先生故去后,按生前遗愿将藏品都捐献给了****博物馆,吴王夫差剑也在其列。
第三把,**博物馆
1974年,安徽庐江县农民在开挖水渠时,无意发现一柄吴王夫差剑,长54厘米,无锈迹,有光泽,柄为椭圆柱形,上有两道箍棱,剑首已经残损,剑格较宽,上有绿松石花纹,茎部较宽,中脊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
那个时候各省文物考古与保护团队还不够成熟,因此次考古挖掘工作是由文化部牵头组织工作,工作完成后,这柄吴王夫差剑,顺理成章的交由文化部直属的****博物馆收藏。
第四把,**博物馆
你说巧不巧,两年还不到,1976年,河南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就从废铜中发现一把吴王夫差剑。剑身全长59.1厘米,宽5厘米,满布花纹,锋锷仍很锐利。剑身铸有篆书阴文10字:“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与安徽出土的吴王夫差剑一样,这柄吴王夫差剑也顺理成章的交由文化部直属的****博物馆收藏。
第五把,山东博物馆
要说吴王夫差剑中今生故事发现最为离奇,就要属山东博物馆藏的这一柄吴王夫差剑了。
1965年,在山965年,在山东平度县废品收购站发现一柄青铜剑,工作人员报告了当地的文物部门,经由专家鉴定,此剑通长57.8厘米,宽5.8厘米,扁茎,腊部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王夫差剑。
哪想到收废品居然能收到国宝,真是相当传奇啊,不过也是因为这种传奇的方式,让这柄吴王夫差剑成功的留在了发现地,被山东博物馆收藏,这在当时可是羡煞了多少文博界同僚啊。
第六把,湖北博物馆
同样是在1976年,湖北襄阳蔡坡12号战国墓出土一把吴王夫差剑,首部已残损,残长39厘米,宽3.5厘米。圆筒状茎,腊部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
这柄吴王夫差剑对比同年在河南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因首部残损,品相不佳,于是这柄吴王夫差剑没有被送往****博物馆,湖北博物馆也很少宣传这件藏品,反而更多得倾注于宣传湖北博物馆另一件藏品吴王夫差矛。
第七把,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吴王夫差剑,由民间藏家捐献,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清晰可见,但**可惜,他的剑首与剑锋均已严重损坏,所以声名不显。
第八把,阜阳博物馆
安徽阜阳市一位不知名的藏家藏有一把吴王夫差剑,阜阳博物馆原馆长韩自强先生在自己的著作《阜阳与亳州出土文物文字篇》中提到此剑,除去铭文为“工吴王元差自作其元用”,其中“工”与“元”字不同,其他形制与其他吴王夫差剑一般无二。

第九把,苏州博物馆
1991年在香港古懂拍卖的一把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已知九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为完好与精美的一柄,**由知名收藏大家王振华、王淑华夫妇购得,藏于台湾古越阁。
这柄剑通长58.3厘米、格宽5.5厘米,造于春秋晚期。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明显。双刃呈弧形,中起线,两从斜弧。厚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圆茎,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极细的凹槽,内遗存有少量的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险细的同心圆凸棱。

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