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出现在公司与江南嘉捷的重组说明会上。360公司“借壳”实质推进,成为中概股回A重启的标志性事件。
中概股与A股市场的联系十分微妙。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出海潮”与“回乡潮”交替出现,企业在境内外两个市场当中探索,为自己的资本野心寻求最佳安放地。自2016年初监管层悄然摁下中概股回A暂停键,到今年11月初政策悄然放开,550多天的“冷静期”当中,无论A股市场还是境外市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财经独家从监管层人士处获悉,所谓进一步严格要求,包括必须符合相关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对外投资管理及外汇管理方面的要求,另外,交易所还将从前端对拟回A重组的中概股公司进行把关,包括财务、行业、诚信状况等,“不符合条件就不得推进”。
550天冷静期
2016年5月6日的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目前正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渠道回归A股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这一表态,被市场认为是中概股回A“变天”的正式标志。
分众传媒、巨人网络先后借壳回归,七喜控股与世纪游轮走出令市场惊诧的强势连续涨停,赚钱效应显著。而被借壳或是疑为“壳”的相应上市公司,也成为资金爆炒的对象。不仅如此,更多上市公司通过参与中概股私有化等曲线方式,加入这场盛宴;宣布参投相关项目的公司股票,也是频频大涨。
与此同时,对中概股通过私有化在境外、境内市场间进行估值套利的质疑开始出现。就在资金爆炒和泡沫渐生的时候,监管层紧急叫停。
在监管层明确表态之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版本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6日,证监会对此正式发声表态。新闻发言人张晓军称,证监会目前“正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渠道回归A股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这一表态,被认为是中概股回A“变天”的正式标志。
表态一出,不少有私有化打算的中概股公司驻足观望。比较尴尬的是360公司。2016年7月,360公司私有化完成,“卡”在了回归路上。
2016年9月,在业内紧张追问下,证监会再次做出表态。证监会表示,相关研究工作仍在推进,“在相关政策明确之前,海外上市公司回A股的相关规定及政策没有任何变化,今后若有修改或调整,将通过正式渠道向社会公布”。
到今年2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中概股不回归一样也是服务国家战略”、“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标准不比美国等其他市场低”,对中概股回A的政策依然没有松动。
“监管口径变化,对希望迅速实现估值套利的交易方形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回归的成本很高,企业股东需要先拿现金完成私有化;而回归后的股价表现也存在不确定性,同样也增加了一定风险。”有投行人士年初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监管层打击概念炒作、从严监管的态度越来越明确。
与此同时,包括忠旺集团、永达汽车、搜房网等境外上市公司,还尝试以分拆资产的形式,逐步实现回归A股。但这些重组同样没能顺利“闯关”。相关重组先后宣布终止,回A进程搁浅。
而A股上市公司并购中概股资产,也受到明显影响。长信科技在去年9月停牌推进重组,最后披露的重组显示,公司拟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比克动力的相关股权。但这次重组在今年8月宣布中止。公司高管在此后的说明会上也多次强调,导致重组中止的原因正是标的资产被认定为中概股。
市场已变,门槛提升
在这段冷静期内,境内、境外市场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A股市场炒作趋冷、估值回归、监管趋严,港股和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则经历多轮股价上涨。这些变化也在改变中概股回归的动机。
360公司宣布将借壳江南嘉捷回归A股,成为中概股回A政策变化的一个信号。重组方案公布后,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中概股回归政策作出原则性表态。
事实上,无论是2016年“叫停”还是今年“重启”,监管层的考虑都是多方面的。
按全市场口径统计,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已经从2013年的8892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2.39万亿,年均增长41.14%,居全球第二。在经历监管“降温”之后,从停牌公司金额来看,总规模3000亿左右,比2016年出现大幅下降。
目前监管层已经放开“符合国家产业战略发展方向、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境外上市中资企业”回A重组,但是具体要求比之前要更加严格。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A股估值回归,海外市场上涨,套利空间大幅压缩。而且去年以来中概股公司股价多数经历较大幅度上涨,在这种情况下,私有化的成本大幅提升。再加上监管层的严格标准,预计短期不会出现新一轮“回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