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乎人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通过政策、投入和管理来促进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和消费的安全。那么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暴雨高温天气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引发稻谷价格波动,但并未影响稻谷稳定供应。我国稻谷供应能力强,水稻生产连续多年产大于求,库存充足,调控**,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水稻价格一直保持平稳运行,成为**粮食市场的“稳定器”。当前,我国稻谷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供应不足,而是供应过剩。
稻谷饲用消费增加有可能成为化解供给过剩的重要途径。稻谷、小麦和玉米具有互替性,在比价关系合理时,稻谷可替代玉米做饲料。长期以来,我国稻谷价格处于三大主粮顶端,小麦价格次之,玉米价格**。但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疫情、极端气候、地区冲突等各种因素叠加影响,粮食价格剧烈波动,三大主粮比价关系发生颠覆性变化。玉米产需缺口较大、价格大幅上涨,稻谷小麦产大于需、价格涨幅较小,玉米价格甚至超过小麦和稻谷价格,成为三大主粮中价格**的粮食品种。玉米和稻谷比价关系剧变,推动稻谷替代玉米做饲料,**稻谷需求增加,有助于缓解稻米供大于求的矛盾,同时也会推动稻米价格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均出现下降。主要是因为玉米种植收益明显好于水稻,农民主动调整种植结构,东北地区再次出现水田改旱田现象。从短期看,“水改旱”有助于缓解玉米供应不足和稻谷供大于求的矛盾;从长期看,还要做好种植结构调整的工作,防范玉米“一家独大”局面再现。
大米进出口是调剂**稻谷供求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大国,也是世界**大米进口国。2022年,我国大米进口量达到619万吨,**突破532万吨的进口配额,其中碎米进口量占比超过50%。大米进口来源地主要是越南、印度、泰国、巴基斯坦和柬埔寨等东南亚**,进口品种主要有碎米、精米和糙米。进口碎米主要用作饲料原料和工业原料,进口成品大米用于品种调剂,对**大米市场影响不大。
从今年前5个月进口数据看,我国进口大米164万吨,同比下降43.9%。这是因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印度、越南等水稻主产国水稻生产受到影响,市场预期不乐观,大米出口价格持续上涨,我国进口大米价格优势不再明显,大米进口量下降也在预料之中。但在我国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库存充足的情况下,大米进口量下降对**大米市场影响有限。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上述多种影响,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在技术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开发耐高温、抗旱涝以及抗病虫等品种的研究是必要的。此外,也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节水农业的研究推广。
随着种植区的北移,引入外地适应本地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可以在**程度上增加产量; 如在未来气温升高的情况下,**双季稻种植北界将向北移动,界限的北移使得原有的稻—麦两熟区变成可以种植双季稻的区域。更大范围内推广双季稻,将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
我们利用运用**农业政策分析模型,分别对气候变化影响以及适应性措施的不同情景方案对粮食安全影响进行情景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在推广双季稻、引种和技术进步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对**粮食产量的提高程度更为明显。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