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公司由国资委控股
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药股份)是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药控股)下属医药商业上市公司,由国资委控股。国药股份前身是中国医药公司,于1999年由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发起并组建成立,200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16年,公司启动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项目,以国药股份为平台,整合国药控股系统内的北京四家医药商业资产。资产重组完成后,国药股份成为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北京地区唯一医药分销平台和全国精麻特药一级分销平台。
1.2公司为精麻分销及北京区域医药分销双龙头,主业不断巩固,特色业态创新发展
十四五期间公司以一大核心、四大主业、六大特色领域,打造千百十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一大核心是药械流通服务;四大主业恒强发展,实现直销N个百亿级、分销百亿级、麻药百亿级、工业八十亿级的战略目标;六大特色是布局特色领域,即口腔业务、专业零售、诊断试剂、物流服务、营销服务和医疗服务,逐渐布局医药健康产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进军大健康领域各相关细分行业。
稳存量,传统医药商业板块呈现进取势态。北京区域直销业务板块,公司是北京最大的医药商业分销商。目前公司100%覆盖北京地区一、二、三级医院,基层医疗覆盖超过4700家,在北京地区医药直销业务规模连续多年居于首位。
公司受益于北京区域医疗机构的恢复和增长,并创新服务及模式,稳固市场份额,同时推进基层医疗业务快速增长。普通药品分销板块,公司以批发为主、数据为辅,分销业务网络覆盖30多个省市自治区,覆盖零售终端超过8万家门店,涵盖全国500强连锁和众多单体药店,其中直接渠道覆盖超3万家门店。公司将加强新品引进、创新服务。在精麻特药业务板块,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精麻药品分销商。公司精麻药品分销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600多家二级分销商,辐射50000余家全国精麻医疗客户。在全国三家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全国性批发企业中,公司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参股青海制药及宜昌人福两家精麻特药定点生产企业推进全产业链布局。
蓄力量,工业板块转型升级初现。公司工业板块主要有控股子公司国瑞药业以及国药特医。国瑞药业是一家以生产化学制药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工厂。国药特医主要专注于中国特医食品市场,同时致力于特殊医学食品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将加强科研和新品开发,促进工业快速发展。
守正创新,积极寻找增长突破点。公司以十四五战略规划为指导,在稳定四大主业基础上积极发展口腔、专业零售、诊断试剂、物流服务、营销服务和医疗服务六大特色业务领域,2022年公司控股子公司新特药房开始正式营业,共引进8个DTP相关药品,实现了千万销售为新药店拓展打下良好地基础;口腔业务方面,2022年新增多个产品及合作项目实现销售,控股子公司国药前景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54%。公司将继续加快专业零售业务增长,促进网络和规模拓展;加强口腔业务渠道及产品拓展,提升业务规模;推进诊断试剂业务增长,拓展市场领域,促转型发展;优化物流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及现代化物流发展;持续探索和挖掘业务新增长点和新发展动力,为公司未来可持续良性及高质量发展做好准备。
1.3公司经营稳健,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017-2022年公司经营稳健。自2017年完成资产重组后,公司业绩稳健增长。公司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362.8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54.99亿元,2017-2022年CAGR为4.63%。2023Q1公司实现营收112.26亿元,同比增长1.50%。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017年的11.41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9.64亿元,2017-2022年CAGR为11.47%,2023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14亿元,同比增长10.86%。
业务结构调整 提质增效持续推进,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公司持续调整品种结构,麻药、口腔及营销等高毛利率业务比重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全面开展提质增效工作,公司运营质量不断提升,控费效果显著,销售费用率及财务费用率稳步下降。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8.40%,同比提升0.59%,其中仓储物流毛利率为28.54%,医药工业毛利率为23.18%,医药商业毛利率为7.55%。2022年公司销售净利率为4.68%,同比提升0.53pct。
2.1精麻特药市场空间广阔,院内手术量提升有望带来市场复苏
2023年预计院内手术量提升带来市场复苏,非手术室应用有望打开长期空间。我国住院手术人次从2015年的4556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6930万人次,CAGR为11.06%,不断上涨的手术量带来行业扩容需求。2020年,我国手术量下降影响行业需求。短期来看,医院诊疗量、手术人次与手术量的恢复和增长将直接带动麻醉药物需求增长,行业预计会重回到高速增长轨道。长期来看,2021年,我国手术人次与总人口数的比例为5.74%,2014年美国和英国的手术人次与总人口比例分别为6.84%、10.49%,2012年德国的手术人次与总人口数的比例为12.19%。对比海外发达国家数据,我国人均手术频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发展,我国住院手术麻醉药市场需求将增加。此外,随着无痛内镜检查、门诊手术的进一步普及,非手术室应用也有望带来长期成长空间。
2.2精麻特药政策壁垒高,生产和流通管制严格,竞争格局良好
我国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严格的生产和流通管制。国家会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医疗、国家储备和企业生产所需原料的需要确定需求总量,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生产实行总量控制。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需求总量制定年度生产计划,确定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数量和布局。
精麻药品管理目录扩容。2023年4月18日,国家药监局、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调整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的公告》发布,自2023年7月1日起实施。届时,我国**管制数量由449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增至455种。新增品类包括:①奥赛利定列入麻醉药品目录;②苏沃雷生、吡仑帕奈、依他佐辛、曲马多复方制剂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③将每剂量单位含氢可酮碱>5mg,且不含其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或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复方口服固体制剂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目录;④每剂量单位含氢可酮碱≤5mg,且不含其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或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复方口服固体制剂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流通主要通过可以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的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区域性批发企业。全国性批发企业目前仅有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和重庆医药3家公司;区域性批发企业由各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目前全国共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定点区域性批发企业618家。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由定点生产企业流向全国性批发企业,再流向区域性批发企业,最终流向医疗机构。第二类精神药品的流通由定点生产企业生产,通过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流通。这些企业包括当地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专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也包括上述的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第二类精神药品可以在医疗机构销售,也可以在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进行销售。
2.3公司持续巩固精麻特药分销市占率,参股麻药生产布局全产业链
公司精麻特药分销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市占率不断巩固,渠道优势明显。公司精麻药品分销业务是以调拨为主、学术为辅,目前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保持对全国麻醉药品区域性批发企业(618家)全覆盖,辐射50000余家全国精麻医疗客户,拥有渠道资源优势。在全国三家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全国性批发企业中,公司一直保持着70%以上的市场份额,排名首位。2021年公司精麻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59%。2022年,面对行业激烈竞争,公司精麻类业务同样逆势前行。
公司加强营销、专业化学术服务水平建设,增强麻药上下游合作黏性,继续巩固麻药优势地位。1)与主流供应商合作,引进相关麻经品种作为全国总代理。
2)大力推进麻药营销体系建设,以中国麻醉药品协会合理用药分会为依托,建设麻药学术营销平台,同时公司成功解决了解决13省份印鉴卡信息完整性问题,推进麻药全程信息化建设。
3)建立多元市场合作体系,公司围绕“大麻药”战略锐意创新,实现第一台“易溯智能”药柜的落地,通过开发智能药柜与麻特药追溯体系平台的信息联动,带动各地二级批发商参与到当地重点医疗单位精麻药品物流延伸服务合作,增进多方粘合度。
4)大力推进“麻药下基层”等项目实施,培训涉及陕西、福建、河南等七个省份,44个地市,惠及6000余家医疗机构。公司通过参股麻药定点生产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公司通过参股宜昌人福和青海制药2家精麻药定点生产企业进而布局精麻产业链上游。
青海制药是国家麻醉药品生产基地、青海省麻精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制药目前依然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以及含麻复方制剂开发为主,2022年实现营收0.96亿元,净利润0.11亿元。宜昌人福是国家麻醉药品定点研发生产企业、亚洲最大的麻醉药品研发生产企业。公司生产经营200多个品种品规的药品,主要为麻醉药品和二类精神药品。包括:枸橼酸芬太尼、盐酸瑞芬太尼、枸橼酸舒芬太尼、盐酸阿芬太尼、盐酸氢吗啡酮、盐酸纳布啡、苯磺酸瑞马唑仑、磷丙泊酚二钠、咪达唑仑等产品的原料及制剂。2022年宜昌人福营收70.1亿元,同比增长15.43%,实现净利润20.78亿元,同比增长11.73%,2017-2022年宜昌人福收入CAGR为22.32%,净利润CAGR为27.24%。2022年宜昌人福对公司归母净利润贡献超20%。
宜昌人福从“麻醉镇痛”进阶“大麻药”布局,业绩有望进一步升高。宜昌人福目前已经具备全线芬太尼主流产品,氢吗啡酮、纳布啡等镇痛药物上市后也迅速放量贡献利润。宜昌人福主要产品政策壁垒高,竞争格局好。短期随着手术量恢复和增长,麻醉药品需求有望回升。2017开始,部分麻醉药品在医保目录中取消了“限手术麻醉”的备注,麻醉药品在ICU、妇科、骨科、外科等科室的应用逐渐得到推广,行业规模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长期来看,随着受益于人口老龄化、手术次数上涨、舒适化诊疗需求增高等原因,麻醉药品需求行业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速,宜昌人福不断推出新品,也将成为宜昌人福成长的新驱动力。
公司通过并购和资产注入向第二类精神药品和易制毒药品和精麻二级分销区域延伸。2017年公司重组注入的国控北京为北京市指定的毒麻药品供应单位。2018年公司收购兰州盛原70%股权,兰州盛原是全国最大的精麻药品分销商直属企业、甘肃省最大和最早的特药批发企业,经营120多种特药品种。公司通过收购兰州盛原完善了麻药产业结构链,进一步加强在甘肃省内跨区域经营麻醉药品的优势,有效提升西北地区的精麻药品的配送服务。
3.1北京区域医药流通市场空间广阔,2023年院内需求复苏可期
北京区域医药流通市场广阔,2021年位居全国第二。2021年,北京区域医药流通市场规模约为1991.36亿元,同比增长6.64%,2015-2021年CAGR为6.30%。2021北京区域医药流通市场份额占全国市场的7.64%,位居全国第二。
北京医疗机构需求2023年有望回升。据卫健委《2020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2020年北京异地患者流入全国第二,占比37.21%。北京地区由于异地求医的患者比例较大,因此疫情期间尤其是2020年北京地区医院诊疗量、门诊人次、入院人次、病床使用率及手术量下降比较明显,2020年分别同比下降31.20%/31.23%/33.91%/18.50pct/26.46%。2021年北京地区医院诊疗量、门诊人次、入院人次、病床使用率及手术量分别同比增长33.39%/33.23%/39.46%/9.10pct/40.80%。随着异地患者赴京求医及本地患者恢复正常就诊,北京医疗机构诊疗量、门诊量、住院量、病床使用率、手术量有望实现恢复和增长。
3.2北京区域医药流通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带量采购及两票制推进有利于龙头巩固地位及行业集中度提升。两票制持续推进、带量采购新批次执行和国谈品种降价常态化等背景下,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对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和医疗终端销售下降,销售增速放缓。因此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也在通过兼并重组的外延式增长和积极开发终端市场的内生式增长方式,不断增强自身业务能力。而中小医药流通企业由于规模小,渠道单一,盈利能力有限,财务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后期增速放缓,逐步放弃独立经营,谋求并购重组或业务转型(零售、工业或其他)机会。
3.3公司北京区域整合顺利,终端覆盖能力强
公司在北京地区医药直销业务规模连续多年居于首位,终端覆盖强。北京区域医疗直销业务主要包括向北京区域医疗机构、单体和连锁药店终端的药械配送、物流服务、营销服务等其他供应链增值服务。目前公司100%覆盖北京地区一、二、三级医院,基层医疗覆盖超过4700家,具有强大的北京地区医疗终端覆盖及服务能力。2022年公司北京区域营收439.48亿元,同比下降1.91%,占公司总营收的96.73%。2022年公司北京区域医疗直销293.24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64.54%。
公司通过持续跟进带量采购、国谈实施动态,争取更多配送权。2021年,在国家第四批、第五批带量采购工作中,公司共计取得94个通用名的配送权,其中独家配送品种达到13个,配送与独家配送品种数量均位居北京市第一位。公司大力推动重点品种准入项目,与多个厂家开展对接跟进,最终落地68个产品。公司紧抓零售终端扩容机遇,持续加强与零售连锁深度合作。公司多年推进零售市场的开发与覆盖,全国零售连锁500强客户实现100%覆盖,覆盖终端门店超22万家。公司持续加强与零售连锁的深度合作,打造零售服务新模式,共同构建零售交易平台,缩短医药流通环节,实现数据、信息和购销的统一,助力品牌制药企业深入零售终端并实现区域精准营销。
公司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不断提升供应链价值,推进由单纯药品销售模式向提供医药解决方案模式的转型。公司通过建立营销资源对接平台,为供应商、推广商提供业务对接服务,不断提升供应链价值。公司积极拓展集中配送及SPD业务,不断提升管理及服务水平,为终端医疗机构改善诊疗服务能力提供支持,确保公司医疗终端业务稳定发展。公司为北京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提供“互联网送药到家”等服务,开展慢病管理,提升患者用药安全。公司北京区域整合顺利。
2017年6月,公司重组完成后,下属的4家公司即国控北京、北京华鸿、天星普信、北京康辰加入国药股份,使得国药股份成为国药控股旗下北京地区唯一医药分销平台,并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地区医药商业的龙头地位。国控北京、北京华鸿、天星普信、北京康辰2017-2022年营收CAGR分别为3.41%、0.97%、0.60%、3.62%。
4.1工业板块:新品上市助力产品结构优化,多措并举拓展市场
国瑞药业重点聚焦心脑血管类、抗感染类、肿瘤疾病、呼吸系统、精麻类等五大治疗领域药品的研发和生产。公司现有冻干粉针剂、粉针剂(含头孢菌素类)、小容量注射剂、口服固体制剂(片剂、胶囊剂)、原料药五大剂型十条生产线。公司重点产品有无水乙醇注射液、盐酸纳布啡原料及注射剂、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全国独家)、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用阿奇霉素、依达拉奉注射液等抗感染、呼吸系统、心脑血管、非细胞毒性肿瘤及精麻特药。
国瑞药业持续加大研发新药投入,无水乙醇、盐酸纳布啡新品上市优化产业结构。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新药投入、夯实人才基础、强化与MAH的合作、拓展产品渠道和市场。公司已提交各类专利申请60余件,获得授权专利49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欧洲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2022年新增药品注册证书9个,新增通过化药一致性评价的品规7个。2022年公司精麻药品盐酸纳布啡原料及制剂已获批上市,填补省内空白;同时填补国内空白的独家产品无水乙醇注射液已获批上市,进一步优化了产品结构。
4.2六大特色业务:口腔、器械、物流等多点尝试,创新增长动能
口腔业务
国药前景不断完善四大战略产品线及完善专业口腔营销队伍。公司持续推动建立自有品牌、创新优质产品组合,不断完善无痛、牙周、正畸、感控等战略产品线,2022年新增多个产品及合作项目实现销售,2022年国药前景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54%。国药前景已建立专业口腔产品营销队伍,坚定不移落实药品学术推广,下沉医护学术指导市场,在成立18年的时间里成功推动了两个口腔药品的发展并使之成为中国口腔行业的品牌产品-必兰(口腔局麻药)、派丽奥(牙周炎治疗药),同时建立了中国口腔医疗机构庞大的客户群,目前合作单位43800家。2017-2022年国药前景净利润CAGR为32.42%。
发挥渠道资源优势,促器械业务加速发展。公司充分利用国控系器械供应商资源,抓住器械带量采购契机发展器械业务,加快器械业务整合,打造集团内部特色经营平台。通过对国控器械供应商资源数据库和器械带量采购品种数据库的分析,充分利用国药品牌,参与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招标,引入人工晶体、心脏支架等器械高值耗材。重点推动与医院的器械SPD合作,建立医院器械采购平台,增加与医院器械合作的黏性。国控华鸿依托SPD原有优势进一步信息化、规范化提升医院供应链延伸服务能力。国控天星大力推进器械耗材业务发展。2021年公司整体器械业务继续提速,收入同比增长51.43%。2022年,公司器械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专业零售
2022年新特药房开始正式营业。2022年新特药房共引进8个DTP相关药品、1种个人监护医疗器械,成为普惠宝指定合作药店,实现了千万销售为新药店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司依托互联网 信息化创造业务增长点。公司推动“互联网 ”线上线下结合联动,在微店中开设网店;成功在第三方平台开店,取得互联网处方药销售资格;与互联网医院建立远程复诊合作,为社区居民慢病复诊开药打开渠道。
物流服务
公司物流业务在满足自有配送服务需求基础上,持续拓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国药物流目前整体仓储总面积约5.37万平方米,2022年,国药物流积极构建覆盖首都、辐射津冀的多仓生态物流枢纽,亦庄库、顺义物流中心、京西物流中心三仓布局正式形成,同时顺利完成与国控天星在药品和器械两方面的物流一体化推动落地工作。国药物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工作。2022年完成软著5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国药物流累计持有软件著作权2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明专利2项。
营销服务
多点并进,全力推进营销业务发展。公司系统启动全国营销的平台和队伍建设推进工作。2022年公司实现营销服务项目29个,营销销售收入增长8%。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