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家银行股,31家“破净”,当前低迷的银行股估值虽是新常态,但对于资本金饥渴中的中小银行却影响重大,因为这会影响股东增资意愿,导致核心资本难以及时有效补充
36家银行股,31家“破净”,屡屡包揽A股利润排行榜前列的银行股又一次进入估值低谷。
银行股估值低迷虽是新常态,但对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发展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有银行业人士直言,中小银行普遍未上市,当前低迷的银行股估值会影响股东增资意愿,导致核心资本难以及时有效补充。
申万宏源分析师今年3月指出,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所不足,构成目前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一大薄弱环节。据其测算,中小行2020年需补充约1.15万亿元资本金,方能支撑央行**降准所提供的信用扩张空间。
一向被认为是最会“赚钱”的银行业,在帮助A股投资者赚钱上略显逊色。
6月11日晚间,成都银行(601838.SH)发布稳定股价措施公告。公司董事、**管理人员共计12人自6月9日起30个交易日内增持股份,金额合计不低于247.55万元。据公告显示,在今年5月13日至6月9日期间,成都银行股票收盘价已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触发公司稳定股价措施。
无独有偶。在成都银行启动稳定股价预案之前,还有4家A股上市银行的股价在今年先后触发公司稳定股价措施,包括浙商银行(601916.SH)、长沙银行(601577.SH)、邮储银行(601658.SH)和渝农商行(601077.SH)。
上述银行纷纷出手“护价”源于股价的“跌跌不休”。据同花顺数据显示,年初至今,上述银行股价跌幅均在10%以上(以除权前价格为基准测算除权后股票的市场成本价)。其中,浙商银行跌幅约为18.41%、长沙银行约为13.58%、邮储银行约为16.89%、渝农商行约为26.27%,成都银行约为12.63%。
不仅如此,整个银行板块估值也在不断下探,至历史低位。据中证指数显示,截至6月15日,银行业**平均市净率(PB)为0.63倍,较5月的0.64倍再次下滑。
据Wind数据,截至6月15日收盘,A股上市银行的“破净”数量已逼近90%。在36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31家银行的市净率(PB)在1倍以下。此外,PB在0.5倍-1倍之间的有30家,PB在0.5倍以下的仅华夏银行(600015.SH)一家,为0.45倍。
麻袋研究院**研究员苏筱芮认为,目前银行估值较低,一方面是历史原因导致。银行股长期面临强监管,政策环境相较其他行业更加严格;从长期趋势来看,银行的净息差不断收窄,不像某些新兴行业和成长型公司具有爆发增长的潜力;同时,银行的资产质量逐步承压,市场对于银行业绩的预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现实原因,疫情背景下,银行为支持实体提供各类信贷服务优惠,会对自身的业绩带来影响。她同时指出,估值低迷会影响市场信心,进一步导致交易量下降。
具体来看,具体来看,截至6月15日收盘,在A股上市银行中,仅宁波银行(002142.SZ)(1.70倍)、招商银行(600036.SH)(1.40倍)、常熟银行(601128.SH)(1.13倍)以及紫金银行(601860.SH)(1.02倍)、青农商行(002958.SZ)(1.00倍)五家银行股价未跌破净资产。值得一提的是,在PB值排名前十位中,仅出现招商银行一家股份行的身影,其余均为中小银行。
为何会出现上述情况?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杨荣表示,不同银行都有自己的估值**,估值差也比较大,原因包括利润增长、ROE水平、业务特色、零售优势等。与此同时,资产质量是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疫情期间银行的盈利能力很好,估值却未上涨,原因在于银行不是看盈利,而是看资产质量。
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郭益忻直言,当前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大部分已上市,资本筹集渠道相对较多;中小银行普遍未上市,传统的资本补充渠道主要是股东增资扩股和发行二级资本债,而当前低迷的银行股估值会影响股东增资意愿,导致核心资本难以及时有效补充。
根据2013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0.5%、8.5%和7.5%,大型银行在此基础上分别高1个百分点。
银**近期发布的2020年**季度数据显示,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5%和12.81%,环比分别下降0.45和0.32个百分点,距离监管划下的红线差值仅2.15和2.3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监管要求的差值分别为4.64和2.94个百分点,远高于中小银行。
申万宏源曾撰文指出,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所不足,构成目前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一大薄弱环节。据其测算,中小行2020年需补充约1.15万亿元资本金,方能支撑央行**降准所提供的信用扩张空间。
杨荣亦强调,2014年以来,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融资速度与规模均高于中小银行,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紧迫性较大。
除估值下行,中小银行生存正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压力,资本“饥渴”现象加剧。
据银****披露数据,今年一季度城商行实现净利润766亿元,较2019年一季度的775亿元下降1.16%,出现负增长;不良率再次升至2.45%,较2019年三季度的高点2.48%仅低0.0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农商行不良率再创新高。据了解,自2017年初以来,受不良认定标准趋严等影响,农商行整体不良率从2016年第四季度的2.49%大幅上升至2020年**季度的4.09%,与同时期商业银行不良**率稳定走势分化较大。
有金融行业人士分析指出,部分银行近几年业务扩张过于迅速,导致风险资产增长较快,过多地消耗资本,进一步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特别是有的银行出于业绩或市场竞争等原因,不仅风险资产扩张非常快,而且还诱发了一系列风险事件,产生了不良,不良的核销又冲减了资本,使得资本充足率分子部分进一步减少。
“**季度尚且如此,今年二、三季度压力只会更大,中小银行亟需进行资本补充。”上述银行高管表示,资本“饥饿”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力图通过多种渠道“**”。
据了解,目前银行补充资本的方式主要有IPO、可转债、定增、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但这些渠道并不适用所有银行。部分中小银行则希望通过IPO补充核心资本,同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港股IPO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常亮表示,目前港股上市的银行平均市净率只有0.5倍PB,目前面临的估值下行压力将持续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也会影响中小银行赴港上市的积极性。
郭益忻指出,当前中小银行能够对冲的手段,包括**分红比例,增加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的发行,前者需要和主要股东协商,后者则需要监管方面予以配合。“目前的政策环境来看,通过发债特别是永续债这个渠道补充资本是受到鼓励的。”
事实上,针对中小银行,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支持政策,在增资扩股、公司治理、定向降准等方面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指导与支持。此前的5月27日,**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消息称,将于近期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包括《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同日,银**发文放宽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的条件。
一系列措施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拓宽了渠道,但亦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