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最早专注文旅产业的华侨城,2022年预亏80-110亿元,而巨额亏损仅仅发生在去年第四季度,前三季度一直保持盈利。
突然间的巨亏,引起一片哗然。有人质疑是有预谋的“财务洗澡”,也有人认为此举是利用行情不好,甩掉包袱再次轻装上阵,也有投资者认为可以抄底了,毕竟华侨城有央企背景加难以复制的文旅板块。
到底其间有何隐情,投资者又该做如何判断?
华侨城无疑是一家老牌上市公司,1997年就已经上市。它背景耀眼,是根正苗红的国家队,央企代表之一。
华侨城的商业模式是旅游 配套住宅,在盛行勾地的年代,华侨城轻而易举地低价拿地,地方政府由于市场需要这样的主题乐园,甘当绿叶,为其量身调规。华侨城通过主题乐园经营投入,带动区域热度和成熟后,高价售房。
和大多数房企不一样,华侨城要吃两道利。一是主题乐园经营收入,二是地产销售收入。
有人说,华侨城红的时候像刘德华,惨的时候像陈冠希。
根据财报数据统计,2013到2020年,华侨城的毛利率在50%—61%之间,净利率约为16%—24%,均远高于同期行业平均水平。
再看大疫期间的表现吧,2021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受疫情及房地产周期下行影响,华侨城的毛利率保持在20%—26%之间,这是很优异的成绩。
猪过河,慢半拍。躲过2021年的房企爆雷年,华侨城选择在此时突击巨额预亏,是否是爆雷前征兆?要知道,上市公司百亿亏损是爆雷后的常见后遗症。
在此之前,华侨城一直扮演他强任他强的林中高手。2021的房企集体爆雷年,华侨城依然实现净利润38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获净利润1.26亿元,2022年第四季度却预亏80-110亿元。
30年时光,华侨城就像孤独求败的剑客,仅奉行一种开发策略:文化旅游项目 城镇住宅的综合开发模式。
早期深圳欢乐谷、锦绣中华等项目名噪一时,也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低价勾地,先打造主题乐园,再开发住宅,让住宅享受土地升值红利,妥妥的重资产模式,典型的吞金项目。
由于建设周期过长,华侨城也犯文旅通病,始终要面对穿透不了的周期。磕磕绊绊的华侨城,带着央企光环,穿透了第一周期(1995-2005)、第二周期(2005-2015),躺平于第三周期(2015-2025)。
从华侨城历史股价也能找到它的高光时刻,2007年股价高达74.5元/股,但是华侨城的表现却出人意表,2021年收盘价7.71元/股,14年时光市值缩水近九成。
华侨城的股市表现,长期低于市场平均市盈率,被沦为股市弃儿。证券机构给出的预估,20-22年EPS分别为1.73/2.08/2.42,对应的PE分别为5.4/4.5/3.9,机构推断差别不大,2021华侨城静态PE4.98,动态PE5.82。2021年深圳股市平均市盈率29.63。
有专家指出,这是华侨城一贯固执奉行的单一化发展策略造成的。华侨城的开发模式,重资产大多沉淀在景区投入、自持商业和酒店,这部分资产的回报率极低的,景区成本收回周期一般15-20年,酒店及自持商业成本回收周期20年以上。
2021年之前开业的景区,受疫情影响,过往利润贡献较好的景区净利润大幅减少,甚至亏损。文旅板块的经营在大疫前后差别很大,意味着文旅板块回收周期将被拉长。
大疫三年,华侨城财报并无亮点,从利润下滑严重直至今日的巨亏。疫情当年,华侨城A发布业绩预告,2021年全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88亿元至41.32亿元,同比利润下浮74.86%至67.42%。总资产在持续增加,利润值却在缩减,业绩预告称:新拓展的项目毛利率普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深圳区域这个大红利项目结转完毕,导致毛利率下降幅度较大。
大疫三年,华侨城的变卖动作频频。2021年11月份两次转让项目股份获得现金流20.28亿元:上海天祥华侨城公司转让50%股权给上海鲲鹏置业公司,转让金额4.89亿元;广州华侨城公司转让公司股权42.4%,转让金额15.39亿元,这次神秘的是,广州华侨城并未公布受让方。
据统计,近几年,华侨城通过一系列的转让公司股权套现约280亿元,2018年18个子公司加一个资产包转让套现接近100亿元,2019年19家子公司股权转让套现超过100亿元,2020年转让11家子公司股权,套现68.9亿元。
央企有央企的优势,华侨城操盘可以把出售股权作为支持开发周期的长效模式,不像其它房企到支撑不住时,才把出售股权作为救命稻草。
根据2021年半年报,华侨城在手资金532.15亿元,受限资金3.94亿元,短期借款43.05亿元,应付账款245.81亿元,应付票据3.33亿元,短期内问题不大,但长期有息负债1261.41亿元,公司净资产788.23亿元,净资产负债率高达160%。2021年三季度,华侨城经营活动中现金净流仅13.64亿元,投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净额负81.75亿元,现金等价物比二季度减少115.79亿元。
截至2022年6月末,其资产负债率仍然高达74.26%,速动比率仅为0.43。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其现金流不容乐观: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266%,为-22.68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上升68%,仍未负值-15.16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105%,为-167.98亿元。而同期,其短期借款为31.34亿元,流动负债合计2321.15亿元,占负债总额约为67%;此外其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80.89亿元。
与此同时,近年来,华侨城高管团队频繁减持,从2017年底以来,高管团队共有18次减持行为,卖出股票112万股,套现1067万元。2021年12月份,华侨城董事会秘书关山减持股份77400股,套现50.47万元。一个年薪百万的秘书,在股价低迷的时期选择套现,引起股市波澜。
就上述情形,有专家解释到,华侨城的模式是过五关斩六将,难以持续。首先要筹集重资投入乐园建设,规模化发展的办法只有卖掉股权筹资开发,待土地升值开发住宅获利,才能缩短资金回收周期,进一步保持发展。
而华侨城项目多数位于城市边缘,主导产品以改善型住宅为主。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国内改善性需求进一步萎缩,与当下的主流需求背道相驰,同时疫情影响下乐园与景区游客减少,华侨城陷入双重打击,仅靠转卖股权似乎也很难维持运转。
事实上,华侨城的经营能力也让人堪忧。去年,重庆华侨城爆发过一次减配风波。重庆华侨城大平层项目云麓台被业主控诉55宗“罪名”,主要内容为交付产品与宣传期间内容大相径庭。业主群起攻之,质疑开发商的减配行为,主要纠纷在于大门入口、入户,室内外安装用材、小区园林景观、大堂入户标准等等。
这大概是华侨城入驻重庆以来,最为严重的舆情事件。就其原因,不妨做这样的分析:重庆华侨城项目地处礼嘉板块,典型的欢乐谷版本。大好的时光用在了欢乐谷建设上,错失了周期红利,随着重庆市政府大笔一挥,同处北部板块的**公园大手笔卖地,直接影响了华侨城土地升值的市场预期,急于补充业绩,只能做产品低配化。
慢如蜗牛的华侨城节奏把握不准,销售业绩也就不尽人意:2021年华侨城销售合同金额824亿元,同比下滑21%。2022年公司全年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553亿元,同比下滑33%。
面对单季度百亿亏损的罕见现象,我们来看看华侨城的解释。华侨城在深交所的回复概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1、客观原因:受疫情反复、房地产政策调控、居民消费预期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房地产行业依然下行。
2、公司业绩受挫:2022年公司全年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553亿元,同比下滑33%。
3、预期不乐观:计提资产减值,这是最直接的影响。
就此,华侨城进一步做了解释。首先,华侨城认为公司布局的多个城市新房价格处于下降通道,“以价换量”成为市场常态,部分区域的存货,根据可去化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可变现净值已低于成本。
其次,预计房地产市场短期调整压力仍然较大。在去年四季度,对公司存货项目进行全面盘查和评估后,对相关存货计提了资产减值。
2021年末,其计提的存货减值为17亿元,2022年就高达百亿元,差距很大。华侨城称,房价下滑是减值的核心原因。2022年末,有减值迹象的存货主要集中在成都、重庆、昆明、广州、东莞、郑州、海口、天津等城市。销售额减值的幅度,17%-62%不等,而房价降幅有的超过20%。
除此之外,卖股权也在亏损。2022年末,华侨城对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预计为20亿元至25亿元。一是因投资的其他房企出现流动性风险,计提减值预计为18-20亿元;二是部分合作开发项目计提减值预计为2-5亿元。
从负债、销售情况看,华侨城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本文数据源自东方财富网、同花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