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投资者,不仅要知道何时参与投资,更要能 理智地决定何时停止投资。
●购买股票,要注意贯彻优先股价低于公司内在价值, 且有内在增长潜力的原则。
●在股市下跌期间购买股票,比在股市上涨期间购买要 有利得多。
●将投资范围(即购买股票的种类)保持在一个较小的 范围之内,通常是有利的。
●在个人的长期投资活动中,为了提高资金的收益水平, 要使自己成为净储蓄者,而不是净消费者。 .交易越频繁,收益就越少。
●股票价值在于公司业绩,而不是股票换手率。
●衡量公司表现的标准,不在于股票价格和盈利,前者 由于股价变动变幻莫测,短期内不能反映公司表现, 虽然长期能有一定相关性。至于盈利,则有很多虚假 成分,能真正反映公司表现的是账面价值。
●投资者不可能没有错误,关键是要使错误大大地少于 成功。 .在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前,要确保这种股票在长期 内获得至少15%的年股本收益率.
●投资者必须在股票和债券之间分析比较,当股票收益 率超过债券收益时,股票吸引力就大,反之,则债券 吸引力大?
股市呼唤理性投资者 , 对于中国广大股民来说,经过了 多年在股海中的搏击之后他们发现,绝大多数人是亏多赚少, “股神”巴菲特的操作业绩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否说明要对我们的投资理念进行 反思呢?
当前,我们的散户、庄家、基金有多少能把股票投 资看做是投资行为而不是短期炒作的投机行为呢?我们中间 大量存在着只看图形不作价值分析、只做短线对长线缺乏耐 心、过分注重价差收益轻视公司分红等等的人,这说明我们 距离理性投资者还差得很远。
当然,做一个理性投资者的前提,还必须包括要有一个 良好的股市环境。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差,法人治 理结构不规范,公司甚至中介机构弄虚作假大量存在,大户 甚至基金大量参与炒作,股价与公司业绩严霞不相关,在这 样的背景下,要求股民做一个理性投资者显然是不现实的。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只有很短的时间,发展速度是很 快的。随着国家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股市也必定有 一个光明的前景,那种浮躁的市场心态和猖獗的投机浪潮不 可能长期存在,理性的投资者必将成为中国股市的中坚力量。
巴菲特如何积累财富
并不是因为我需要钱。而是因为挣钱并且 看着它积累的过程具有乐趣。-- 沃伦·巴菲特
如何才能积聚300亿财富?大家都说第 一个100万最难挣,然后挣钱就变的容易多 了。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挣钱的确会越来 越容易,而且挣钱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道氏工业指数从10000点上升到11000点的速度 比它从2000点上升到3000点就快了许多?随 着基数的不断扩大,到达下一数字时的百分 比在逐渐减少。应该说积累财富与打出5004 个本垒打的确不同,因为你打最后50个本牟打的难度和前50 个本垒打完全一样?体育运动的竞赛精神能够使你赢得全部 成就,而财务知识对积累财富而言就像只金鹅,让你想不 赚钱都难?
然而仅仅是个百万富翁同那些能够在账户上额外增加 3个零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净资产数量的增加,这个财富积累俱乐部成员的数量呈指数下降的趋势、我们几乎有 把握说这世上10亿富翁的数量是百万富翁数量的百分之一, 而拥有11位数字的财产(100亿美元或更多)的富翁数量可 能只是拥有10位数字财产的富翁数量的1/10。
无论是巴菲特的朋友、商业伙伴还是股东,他们对巴菲 特的评价都惊人的一致,这正是巴菲特超凡的智力、精熟的 财务知识以及他不屈不挠的精神的最好的明证。虽然他是个兴趣广泛的成年人,可他又像是个能点石成金的做事认真的 大孩子,这让所有人都无法忘记他。他曾经是同学们倾诉的 热心的对象。他在50年代所写的东西与他在90年代所撰写 的年度报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40多年中他的经济和政治 思维没有丝毫变化,这恰恰证明了他那朴素的智慧、简练的 逻辑和卓越的解析数据能力如同科学家操控实验一样精确。
如果只和沃伦·巴菲特在一起待几分钟,也许你会被他朴 素的外表和面对陌生人时所表现出的一丝内向所迷惑。如果 同他在一起待上20分钟,让他能够同你熟悉,你就会听到他 那百科全书式的演讲,其内容从大学橄榄球赛到拉美可口可 乐销量增长幅度,甚至各主要银行资产负债表无所不包。那 些有幸同他待20分钟以上的听众所听到的还不只这些。大约 有1.4万位投资者不惜平均花1000美元到奥马哈来只为听他 一天演讲。 过去六七十年间成功的投资者们有着相似的烙印。他们 都远离公众,坚信自己的思维逻辑,从来不考虑公众的意见。 他们如此不尊重华尔街的传统模式,以致他们也没有赢得与 其财富相应的声望。著名分析和评论家马丁·弗里德森 曾经说到:“许多思考者之所以无法与《福布 斯》400强中的人物相提并论,主要的原因是:像其他人一 样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同样的事情无法在竞争中取胜?”
沃伦·巴菲特常常谦虚地把他的成就归功于这个繁荣的社 会。所谓的: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当年我只有2%的机会 成为一个美国人。”他常说, “要是我出生在热带丛林地区, 没准我早就成了野兽的美餐了。我之所以能够有现在的成就, 是因为我恰好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而我又恰好发挥了我的全 部才能。”
“生于美国”是沃伦·巴菲特成就的基础,这一点给了他 及其他美国人比世界上大多数人领先一步的起点。然而让他 进入管理领域最初是他父亲霍华德·巴菲特 的设想。霍华德在奥马哈经营着一家房地产经纪公司,并让 年轻的沃伦负责张贴股市信息。那是30年代末,当时华尔街 富翁制造厂的声誉被一系列事件所影响,这一影响左右着霍 华德和他的夫人蕾拉教育沃伦的方式。霍华德尽职 尽责,诚实保守。他一直为自己的家庭能够摆脱像内布拉斯 加其他的农户家庭那种贫困而奋斗。沃伦出生后的年月里, 这个家庭经济十分拮据。霍华德一直掌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 直到沃伦进入小学并表现出他那惊人的数学天赋。
显然,从一开始小沃伦就注定要与众不同。关于他小时 候的轶闻趣事显示出他对金钱和价值有着特殊的兴趣,对奇 异事物的怀疑态度以及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 使他成为华尔街职业投资者的最重要的个性。沃伦对股票市 场的兴趣可以追溯到他10岁那年。那时他在父亲的公司里负 责张贴股市信息,填写股票和债券文件,另一方面他还在业 余时间制作股价走势图。当时他迷上了解释股市随机波动, 并沉溺于“技术分析员”的工作。如果不是接触了本杰明·格 雷厄姆的价值导向方法,或许沃伦现在还在从事技术分析的 工作。
成为数学奇才只需要一件事。巴菲特将他的天赋应用于 实际,应用于如何寻找和拓展盈利机会的方法。6岁那年, 他以25美分的批发价格买进6瓶可口可乐,然后以每瓶10 美分的价格售出。或许这就是巴菲特在他一生中所利用过的 千百个套利机会中的第一个。1 1岁时,沃伦和一个朋友设计 了一套赌马的方法,他们试图在赛马场出售他们的这套方法。 起初他们的工作进展的还算顺利,但是不久就因为没有执照 而被赶出厂这个行业。还有一次,巴菲特雇用邻里问的朋友 到高尔夫球场的小溪和池塘里去捞高尔夫球,然后再把这些 球卖掉。
作为组织者,巳菲特赚取其中的利润: 十几岁时,巴菲特再也不怀疑他这一生将从事的职业: 股票。巴菲特好学、拘谨。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受其他人尊敬, 同时也使他特立于他人;他性格腼腆,这就使他不会同别人 打架,但却能使别人为他而打架;当遇到问题时,所有人都 会找他来帮忙,而聚会时又会把他抛在一边。他说到:“我不 是班上最受欢迎的人,但也不是班上最不受欢迎的人,我什 么也不是。”他从不间断阅读投资方面的书籍,而且据说当时 他几乎背得下他喜爱的那本《赚1000美金的1000种方法》。 他在汽车上、在公园的长凳上、在家中的床上、在所有独处 的时候都会读这本书。和朋友打篮球时他会去取《华尔街时 报》, 一旦有了时间他就会读。
他一直都做着计划。1942年霍华德赢得国会竞选后全家 搬往华盛顿,那时沃伦同时保持5份报纸发送路线并且始终 保持另外4份作为后备。每当有顾客取消订报,他就会再从 后备中选择一条顾客最多的路线。他母亲曾经写道:“当时送 报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谁都不敢动他存钱的那个抽屉,他挣 的每一分钱都在那儿。”不久,巴菲特又加了一条杂志投递线 路,他保留着每一个顾客的订报单好让他能确定每一个顾客 是否续订。
沃伦还有更多类似的故事。他和他的一个朋友店·坦利 花25美元买了台弹球游戏机,并把它摆在华 盛顿一家理发店里。当他们发现他们只花了几个星期就收回 了全部投资后,他们把游戏机扩大到了7台,这使他们每周 能够获得50美元的收入。沃伦每月都会把他们这个小企业的 收支情况打印出来:1947年,坦利从IH车市场买了一部1928 年出产的劳斯莱斯,大修之后他们把这辆车以35美元一天的价格转租出去。
到15岁时,巴菲特的积蓄已经足以在内布拉斯加从他父 亲那里买下一片40英亩的农场。20岁时,他的财产达到了 9800美元——大约值现在的68000美元。哪怕这9800美元每 年只获得25%的利息,到1999年他的财产也会达到5490万 美元之巨。但是巴菲特自信能够赚得更高的利润,他知道他 必须挣更多的钱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1947年,巴菲特进入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 经过两年的学习,他发现教授们的财务管理知识还不如他, 这使他离开厂沃顿学院并转校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并在那里完 成了他的学业。大学第4年,巴菲特读到了《聪明的投资 者》,这是基金经理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最 新的著作。这本书最终巩固了巴菲特关于金融市场的独特的 观点。此时,巴菲特期望继续商业专业的学习,1950年,他 申请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可在面试中他遭到了拒绝. 不久,他又向格雷厄姆执教的哥伦比亚商学院提交申请, 这次他获得了批准,并于1年后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 巴菲特怀着极大的热情听格雷厄姆的课程,并且据说他 是格雷厄姆所教过的最好的学生:这对师生常常在课堂上激 烈地争论,而其他掌生则曰瞪口呆地看着他们:格雷厄姆的 课堂是巴菲特一直以来所寻求的宣泄自己观点的地方:此前 他已经尝试过分析股市的机会和时机,而格雷厄姆所教授的 内容就像闪电一样击中了他:格雷厄姆认为股票应当反映一 个公司的内在价值,而购买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则会带来巨大 的利润回报。回顾这段经历,格雷厄姆足巴菲特财务管理知 识的导师,是他让巴{#特完成了自己的知识摄取,让巴菲特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价值取向和商业才能,正是这 些能力使得巴菲特建立了一套有效地选择股票的方法。
从哥伦比亚毕业之后,巴菲特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受格 雷厄姆启发所形成的理论用之实践?他希望在格雷厄姆的 公司中从事他的第一份金融工作,但这位教授拒绝了他。巴 菲特回到奥马哈并在父亲的公司中作股票经纪人。3年之 后,格雷厄姆终于同意雇用巴菲特在他的格雷厄姆一纽曼 投资管理公司中工作。在那里,巴菲特学 习到管理基金的方法。但仅仅两年之后,格雷厄姆关闭了公 司并退了休。巴菲特再次回到家里,此时他的净资产已经达 到14万美元,而其中大部分是他通过买卖低价股票所赚得。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奥马哈的苏珊·汤普森结了婚并生了两个孩子。
虽然巴菲特此时失去了工作,但他仍兖满了信心。他开 始着手自己的事业并成立了巴菲特合伙制投资基金。这个基 金更像是一个皮包公司,因为巴菲特的办公地点是他的卧室, 他的全部资产不过是几张演算纸、一本会计账本和一个打字 机。巴菲特自己投资100美元,说服家人和朋友捐出了 105000美元,然后就公司开始启动?公司运作的原则十分简 单: 1.无论资金是否安全,只要巴菲特认为合适,他就有权 处理所有资金。 2.如果基金所得回报不超过6% -与政府债券利息大 致相等——则不必支付巴菲特任何佣金。 3.对回报超过6%的部分,巴菲特的佣金为该部分的 25%。 4.其他投资人不得就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提出任何疑问。 5.对其他投资人的问题,巴菲特将不予回答。 6.公司每年只允许一到两次的追加投资。
如今大多数基金经理都有一个固定的佣金比例,这一佣金制度是一个中 性的机制,它能够保证即使在经济衰退期间,基金经理也能 够得到一定的收入。而巴菲特的补偿性规则则来自于他盈利 的自信。这一规则使他能够比普通的基金经理吸纳更多的资 金。只要年回报率达到10%,巴菲特的佣金就能够达到全部 资金数额的1%。如果年回报率达到20%,他的佣金就占全 部资金数额的3.75%。从1957年的105000美元的初始资金 起步,到1969年巴菲特结束合伙制,基金的总资产已经 超过300万美元,而他得到的佣金总数也超过普通基金经理 的4倍。13年来他的佣金总数占全部资产的19%, 然而随着巴菲特年复一年的奇迹般的成就,赢 得新的客户不再成为问题。投资者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向这个 基金注入资金。
客户或许无法容忍自己在基金中毫无发言权的地位。巴菲特 尽可能寻找那些将要进行资产重组的公司进行投资,这就使 得大部分资金用于套利投机。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回报,巴 菲特在套利投机中还常常贷款。他将投机剩余的资金用于普 通的股市投资,这部分资金通常只局限于三四个公司的股票。 最后,随着他手中的资金的逐渐扩大,巴菲特通过财政杠杆 已经能够控制他所投资的公司了。这时,巴菲特发现他能够 收购那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并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然后他 就能以更高的价格将公司出售来赚取更多的利润。巴菲特就 是在这个时候组建了他著名的伯克夏·哈撒韦投资公司。
随着基金资产的增加,巴菲特自有资产也随着大幅增加。 他把25%的佣金提成每年都再投入到基金中去,这就使他的 自有资产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基金本身的发展速度。根据他 分红的记录,到1964年,巴菲特自己在基金中的投资已经超 过了230万美元。1966年,这一数字达到690万美元。而到 了他结束合伙制的1969年,基金总资产已经超过1.04亿美 元,其中巴菲特自己的资产大约有2000~ 2500万美元。 他已经走上他自己一生的投资道路。
1969年,当沃伦·巴菲特结束了他的投资 合伙事业时,这个39岁的留着平头的人已经 拥有了2500万美元财富,他的阅历已经足够 丰富。他开始担忧起股市中公司的价值水平, 并已经向投资者提出警告远离股市。就像在 1999~ 2000年的情况一样,1969年的华尔街 具有明显的崩溃迹象:有利好消息的股票的 价格远远超出其实际价值,而其他股票却一 路下跌。
对巴菲特来说,这种背反现象意味着一 件事:理性的丧失。无论做出过什么样的承 诺,任何认真的投资经理都无法再给客户带 来满意的回报率。对股市的任何分析都不再有作用。有着利 好消息的股票价格被机构经理们勉力支撑。如当前的情况如 出一辙,这些机构经理们大约30岁左右,从来都不知道什么 是熊市。相反,除了利空的消息之外,股市中最普遍的是那 些促使股价下跌的因素。简而言之,股票价格被普遍高估, 这还不算另外一种普遍现象:被低估的股票也在下跌。
这与本杰明·格雷厄姆所宣扬的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股 价若低于其账面价格或清算价格,那么股价最终将回升到其 正常价格。任何文献中都不曾预见到被低估的股票价格会进 一步下跌。尽管巴菲特仍然保持着与道氏工业指数相比更好 的业绩,尽管他的这一成就已经持续了13个年头,他的业绩 还是有所下降。寻找能够在如此高价的股市中领跑的股票的 工作逐渐地消耗着以技术分析为主的基金经理们。他们中的 大多数都抛掉分析模型,转而加入了猎取消息的行列以取 悦客户。 此时,巴菲特理智地停止了投资,他警告合伙人说股市 上的高价将会急剧下跌。他写到:“我们非常幸运。如果这一 年我们没有及时的清算,就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在我的投 资生涯中,我第一次认识到处于高超的投资管理与消极的债 券投资之间的那些一般的投资者几乎没右任何盈利的机会。”
1.04亿资产并非一蹴而就。1963年,巴菲特购买了26.6 万股西部天然气公司的股票.当西部 天然气公司将其油气所有权出售给辛克莱石油公司( Sinclair Oil)时,他曾希望这笔交易能够尽快结算并收回大部分投 资?然而直到1969年,交易仍然没有完全清算,这就使它的 股东无法将股票变现。这时,巴菲特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选择: 他是将股票出售变现,还是将这些股票分给每一个合伙人。
这种投资的一个例子是马萨诸塞州新贝德弗德的伯克夏·哈撒韦纺织厂。1962年巴菲特开始为合伙 人积累股票并为每股支付7~8美元。收购伯克夏的想法直接 来自于格雷厄姆的思想:伯克夏的股价甚至不到其经营资本 的一半。哪怕伯克夏股价仅仅上涨到其资产平衡表的账面价 格,也会给巴菲特带来3倍的回报。仍然是出于格雷厄姆的 方法和对被低估公司的追逐,巴菲特尽可能地收购这家公司 的股票。到1965年,巴菲特和他的合伙人控制了伯克夏的 49%的股份。就在那年5月,这位来自奥马哈的不起眼的基 金经理完全控制了伯克夏。
从巴菲特的文字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他并不想 长久地持有伯克夏的股份,然而各种因素造成的投资良机使 他向伯克夏持续不断注入资金。当巴菲特解散合伙关系时, 他向客户提出两种选择:要么按照自己的份额持有伯克夏的 股份,要么拿走相应的现金。当所有客户做出选择后,巴菲 特个人拥有r伯克夏29%的股份。1970年,他以5万美元的 年薪做了伯克夏的总裁。
从那时起,巴菲特的命运就木可避免地与伯克夏连在了 一起,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站在自己职业道路的起跑线 上。他此时突然从公开股票市场上销声匿迹,正是为了筹划 他未来投资计划的根基。他的财产将与伯克夏的财产共同消 涨,而不再是在股市上周旋。只要他能够不断提高伯克夏的 内在价值,他就能最终增加自己的净资产。
到70年代末,巴菲特抛弃了格雷厄姆最严格的价值导向 他此时的投资哲学更接近于与格雷厄姆同时代的基金 经理和作家费利普·费雪。格雷厄姆的方法代 表了诞生于1929年经济崩溃和大萧条的对待股市的讽刺态 度,而费雪则从这些心理陷阱中发展出一套新的观点,即认 为股市是美国经济每一步增长的真实反映。根据费雪的“增 长导向”的方法,社会总产出的不断增长必然同时反映在公 司的销售、收入以及公司估价之上。如巴菲特所说,继续将 资金倾注在廉价股票上“只会留下一阵金色烟雾”:这就像花 钱买一辆报废的二手车一样,或许它还能完好地跑上一会儿, 但最终它注定会将你的精力全部吸干。
巴菲特从廉价股票投资者的转变十分合理。随着伯克夏的成长,巴菲特的投资也必须同时成长。 他只能期待偶尔会狂乱的股市能给他带来好机会。 巴菲特拥有伯克夏的33.7070的股份,因此从理论上来 说,他为公司所创造的税后每一美元都属于他自己。这是另 一项易被人们忽视的财富。自60年代接管伯克夏以来,他将 自己的净资产从2500万美元积累到了300亿美元,而所支付 的资本税却相对少得多。巴菲特利用伯克夏·哈撒韦作为他的第二章积累财富(续) 投资媒介,这就意味着证券投资收益属于伯克夏的经营收入, 而不是巴菲特的个人收入。这样,证券投资收益增加了伯克 夏的账本底线,巩固了它的税收状况,同时还增加了伯克夏 的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在这些年份里,不断增长的投资金 额对伯克夏公司的股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巴菲特 的净资产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如果巴菲特要出售伯克夏的股 份,他就必须交纳相应的税金,但是20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出 售过伯克夏的股份。偶尔他会捐赠适当的股份,但他和夫人 始终保持着在六七十年代所购买的几乎全部股份。
伯克夏账面价值的提高与巴菲特净资产的增长并不仅仅 是由于他在股票投资方面的成就。长期创立的信用也发挥了 一定的作用。伯克夏·哈撒韦由业务范围差异巨大的多个公司 组成,而巴菲特用增加现金流的目的将它们糅合在一起。 在纸上谈论这些投资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在巴菲特 收购这些公司时它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们都是商业结构简单的盈利公司。
2.它们都能够产生大量的现金流,以供巴菲特进行再投 资。
3。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相对较大的企业,能够维持 自己在领域内的地位。
4.它们都有稳定的管理者。巴菲特说过:“我们无法提 供这一点。我的工作是保持15~20名热爱其工作的经 理,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十分富裕,必须依靠兴 趣才能保持他们工作的热情。”
5.巴菲特购买这些公司的价格对于增加伯克夏的账面底 线具有经济价值,这一价值能够用数学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