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打脸瞬间,3月9日那天巴菲特说;我活了89岁只见过两次美股熔断
结果到今天3月21日 ,巴菲特老人家已经见到了第五次熔断,8天损失了24亿美元
这个你说刺激不
巴菲特说;我只是想赚钱,结果却见证了历史,哈哈哈 小编刷到这个新闻时候,已经笑得肚子都疼了
虽然我没钱,但是我穷的很是自豪米哈哈哈
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巴菲特老爷子的一生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2008年开始,沃伦·巴菲特在《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
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
“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
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股神的复利
1956年,巴菲特只有27岁,刚工作没几年,攒了14万美元。这笔钱对当时初出茅庐的美国年轻人来说已是一笔巨款了。按美国官方公布的靠谱Cpi数据推算,算上通胀因素,当时的14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20万美元,也就是700多万人民币。
到了50年后的2006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超过了400亿美元,成长了28.5万倍!扣掉通胀因素也十足增长了3万多倍。如今,在2017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760多亿美元,排名第2位,仅次于比尔·盖茨。
在长达5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仅靠着投资复利,以及价值投资的思想指导,从一开始的14万美元,滚到如今的760多亿美元,你觉得他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有多少?
——28.6%!
这个收益在人可称神的A股市场中,可谓是平平淡淡,不值一提。然而,时间是最好的朋友,复利是投资的利器。价值投资是这位老人成功的法宝。他赚的钱是企业成长的钱,而不是别的投资者亏的钱。或者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他赚的不是割韭菜的钱。
巴菲特持有的很多股票都是从几十年前这个公司还是一家小公司的时候就一直持有,等着企业成长,而不是靠频繁的交易,或者是做庄,来赚一些投资者的钱。一方面他的投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他的投资理念也具有很好的模仿性,也愿意无私的分享给大家,因此赢得普遍尊重。
巴菲特的投资特点和投资生涯,在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投资和美国商业的公共教材。
也正是巴菲特的神奇人生,以及他对价值投资的推崇,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价值投资理念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包括华尔街,东南亚,欧洲等。
暴跌中的巴菲特
巴菲特一生中经历过4次股市暴跌,在别人悲天跄地的时候,他却从容淡定,毫无恐惧,持大量现金抄底。
每一次暴跌前夕,巴菲特提前数年退出股市,抱有大量现金,等待股市暴跌的机会。1969年9月,巴菲特卖出全部股票,换成现金,直到1974年10月,标普500指数暴跌50%,指数低至60点,巴菲特才轻松入市抄底。
这一等,就是5年。
同样,在1987年“黑色星期五”股市暴跌之后的第二年,1989年巴菲特以10亿美元的资金,大量买入可口可乐,成功抄底。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市场估值再次被低估,这次,巴菲特再次出手,于2003年买入中石油。到了2005年,中石油已经成为巴菲特的重仓股,市值达150亿。
2008年股市暴跌,金融风暴肆虐,再次给了巴菲特抄底的机会。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消去,市场估值重新回归正轨,股灾的暴跌不仅对于股神来说,毫发无损,而且让他再次在别人恐惧中获取巨利!当年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拥有巨额财富的巴菲特,首次成为世界首富。
巴菲特精准的抄底行为,再次诠释了什么是股神!再次验证了他的投资格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低估市场的疯狂,高估值持续的时间可能很漫长,等待市场恢复理性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其间要淡定,有耐心,因为可能要等上几年。这次巴菲特得到的启示是:有时暴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让你无法抓住抄底良机,对此同样要淡定,不要因为试图把握住每一次机会而自责甚至投资行为失控。
人生就像滚雪球
传说中的“股神”巴菲特讲过一句关于复利的至理名言。他说复利有点像从山上往山下滚雪球,最开始时雪球很小,但只要往下滚的时间足够长,而且雪球粘的适当紧,最后雪球一定会变得很大很大。
还有一句更精炼的话叫“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金融街在线www.jrjzx.cn原创写作。
在巴菲特的世界里,股票投资就类似于滚雪球,雪的湿度指的是你的投资收益,斜坡的长度指的是投资时间。斜坡越长,时间越长,复利效应就越明显。巴菲特过人之处在于,他用自己的一生把滚雪球效应完美诠释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