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仓出海,布局人形机器人给工业机器人企业带来的增量空间有多大?
里
文 | 路永丽
编辑 | 刘欢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7月工业机器人产量45528套,比去年同期增长19.7%;我国工业机器人2024年1-7月累计产量311391套,比去年同期增长7.9%。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销量也在不断攀升,据MIR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4万台,同比增长约5%。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仅按照2024年上半年营收来看,机器人整机上市公司中排行前六的分别是:汇川技术(161.83亿元)、埃斯顿(21.69亿元)、机器人(16.61亿元)、新时达(15.16亿元)、爱仕达(12.9亿元)及埃夫特(6.8亿元)。
这其中,埃斯顿和新松机器人作为营收同一梯队的代表企业,均属于机器人产业链中游本体供应商,在机器人产业链业务布局及客户群体上有着极高的重合度。
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业务板块,埃斯顿生产六轴通用机器人、四轴码垛机器人、SCARA 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以及行业专用定制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光伏、锂电、建材、电子、金属、食品等行业;新松机器人生产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锂电、电子、光伏、航天航空及医疗等行业。
作为行业头部的两大代表企业,埃斯顿及新松机器人的发展情况一定程度上是映射行业现状的一面镜子。
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埃斯顿与新松机器人2024年上半年均处于亏损状态,与新松机器人相比埃斯顿面临更大的业务压力,2024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目标是30000台,上半年的出货量近13000台。在营收、工业机器人业务表现及出海情况的对比分析中,发现盈利困难、业绩疲软似乎是当下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面临的共同困境。
机器人双子星持续亏损
埃斯顿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2024年上半年,埃斯顿营业收入21.6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21%,归母净利润为-0.7342亿元,同比下滑175.37%,净利润呈显著下降态势。
此外,埃斯顿现金流状况也出现了显著恶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降至-3.4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271.55%。
面对业绩的下滑,埃斯顿在财报中表示,受下游行业市场波动影响,在新能源行业特别是光伏行业的销售收入同比严重下滑,造成毛利率下滑,影响公司盈利能力。
与之相比,新松机器人虽然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增长和净利润的改善,但仍处于亏损状态,盈利能力与现金流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具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新松机器人营收16.61亿元,同比增长10.37%,归母净利润-0.62亿元,同比增长15.58%,亏损有所收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8亿元,同比增长28.59%,经营情况有所改善但亏损口径依旧较大。
对此,新松机器人在财报中提到,上半年得益于下游行业如电子行业的回暖、汽车零部件市场需求的拉动以及在制造业领域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工业机器人在下游此类行业实现10%以上的较高增速。
同样,新松机器人也提到锂电池及光伏行业需求收缩明显,受“去库存”压力影响,中国汽车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也维持较低水平,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行业面临较大增长压力。
一定意义上来说,埃斯顿与光伏行业的深度绑定在成就其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龙头地位的同时,也为今天盈利的下滑埋下了隐患。早在2023年埃斯顿就在其财报中称,“全球90%的光伏电池片工厂均使用其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已实现对光伏行业全工艺链的产线覆盖”,过去两年,光伏行业的高速增长,以及机器人在光伏全产业链应用渗透的逐步深入,为机器人产品销量走高提供了巨大助力。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光伏四大环节(硅料-硅片-电池-组件)20家主流企业中,盈利的企业仅为4家,利润总额仅30.5亿元。而其余16家企业均出现亏损,16家亏损总额达226.5亿元,在此背景下埃斯顿业绩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营收规模上看,新松机器人正在快速追赶埃斯顿,在光伏行业收紧大背景下,新松机器能够实现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多元化营收布局,新松机器人主营业务涵盖了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装配、物流与仓储、交通自动化及半导体装备,工业机器人占比30.18%,与之相比,埃斯顿主营业务仅分为两大板块,工业机器人业务占比达到了76.42%,可以说多元化收入帮新松机器人分散了经营风险,半导体设备业务线的亮眼表现又为新松机器人业绩提供了部分保障。
工业机器人产品营收及研发投入双双下滑
2024年上半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产品营收规模达到16.53亿元,显著高于新松机器人的5亿元,在工业机器人产品领域埃斯顿占据着更大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在机器人产品营收增长上都呈现下滑趋势,埃斯顿工业机器人产品营收同比下滑4.55%,新松机器人同比下滑15.3%,降幅较大,市场表现不及埃斯顿稳定。
从毛利率来看,埃斯顿工业机器人毛利率为28.13%,同比下降5.31%,新松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毛利率为15.25%,同比增长3.33%,这表明埃斯顿在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上似乎更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关于工业机器人业务指标下滑的原因,在管理层的讨论与分析中,埃斯顿与新松机器人均认为与市场竞争加剧及下游汽车行业、锂电池与光伏行业市场需求收缩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利润尚未转正之际,埃斯顿和新松机器人都在研发投入上有所收窄。根据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埃斯顿研发投入2.44亿,同比下降4.11%,新松机器人研发投入1.18亿,同比下降14.74%。
从工业机器人产品营收及研发投入来看,埃斯顿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但无论是埃斯顿还是新松机器人,二者对产品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均有所下降。
7月30日,工信部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和《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两份文件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文件对工业机器人行业营收规模和研发强度提出了硬性要求,《规范条件》提出上年度营业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近三年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3%。从数额来看,尽管埃斯顿及新松机器人在研发投入上均满足了国家有关要求,但作为行业的头部科技企业,在国家政策倡导加大研发投入占比之际逆势缩减相关投入,业绩下滑也是意料之中。
埃斯顿重仓出海显成效
新松机器人出海路漫漫
从区域分布来看,埃斯顿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上半年实现海外营收7.329亿,同比增长11.74%,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占比达到了营收的33.79%;国内市场略有收缩,境内收入同比下降9.4个百分点达到16.36亿,尽管面临国内外市场波动和竞争,埃斯顿海外业务实现增长,显示出全球布局的成效。
在海外业务布局上,埃斯顿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一是跟随出海。埃斯顿早期主要追随国内行业头部客户实现出海,譬如宁德时代。今年年初,埃斯顿回答“是否会协同配合宁德时代开展出海业务”媒体提问时,再度强调与宁德时代有合作,并表示会持续跟随宁德时代实现出海,加大公司全球市场的布局;
二是通过收购以及成立海外子公司的方式,拓展海外市场。2016年至2017年间,埃斯顿先后通过入股和收购的方式,将意大利公司Euclid、英国公司TRIO、美国公司BARRETT TECHNOLOGY以及德国公司M.A.I.收入囊中,2019年8月完成对德国焊接机器人制造企业Cloos的收购,实现海外营收暴涨,为埃斯顿全面进军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
三是启动海外生产制造基地建设,并组建国际化团队也是其海外布局的方式之一。可以说,多元化的海外布局方式一定程度促进了埃斯顿海外业务的稳步上升。
与之相比,新松机器人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境内市场营收占比88.02%,达到14.62亿,境外营收1.989亿,同比下降了31.57%,出海业绩遭遇大幅下滑。
据悉,新松机器人海外业务也有近20年的历史。据财报披露,新松机器人目前形成了以东南亚为始发点,覆盖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德国、日本、墨西哥等世界多国的营销、服务网络,能够从产品、技术、人员、服务等多个方面满足客户的本地化需求,正在加快全球布局步伐,但对于境外收入下滑原因,管理层未做进一步讨论。
2023年6月,新松移动机器人BG海外事业部总经理王宝华回答物流技术与应用期刊记者关于出海面临的挑战的回答或许可以窥探一二,他谈到,海外市场竞争激烈,客户对来自中国的供货商接受度不高、文化与工作习惯差异、海外品牌知名度不高、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设备认证标准的要求不同是新松机器人出海时面临的主要挑战。
市场竞争加剧
普遍承压背景下负重前行
面对业绩的下滑,埃斯顿和新松机器人必然都感受到了经营的压力。
压力之下,埃斯顿和新松机器人也在不断调整自我方向,但二者在选择上出现了分化。
埃斯顿:改善盈利指标是工作重点,注资4.5亿元追人形机器人风口。
9月5日,在业绩报告会上埃斯顿表示稳健经营改善盈利指标,将是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同时埃斯顿也在寻求新业务突破,8月1日,埃斯顿发布公告称,拟向全资子公司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注资4.5亿元,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
第二十四届工博会期间,埃斯顿酷卓首发亮相了人形机器人 CODROID 01。CODROID 01在现场展示了手部动作及工件抓取、转移动作。据悉该人形机器人身高为 170cm,重量 < 80kg,单臂负载 5kg,步速 3km/h,单臂自由度 7,单腿自由度 6,全身最大自由度 44,灵巧手自由度 6-7,本体采用一体化关节模组,核心部件全自研。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上来说,在工业机器人强敌环伺且业绩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改善盈利指标当是其首要任务,埃斯顿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短期内应该会以投入为主,但目前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困难,短期内无法变现,这一举动似乎与改善盈利指标的初衷存在矛盾与冲突。
新松机器人:面对风口相对克制,加速推进业务出海。
国内业务上,面对人形机器人这一风口,新松机器人表现较为克制。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论坛上新松机器人首席技术官张雷曾向媒体透露,新松同期也在开发人形机器人,但受限于技术、成本问题会分阶段推出人形机器人,审慎的态度是降低风险的一种表现,但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保守的态度与观望的心态无疑也会埋下延误时机的隐患,毕竟风口不等人。
海外业务上,尽管出海不顺,新松机器人表示下一步仍会坚持“高端化、产品化、国际化”的业务发展路径,加速推进业务出海。”8月21日,新松移动机器人BG总裁王玉鹏在接受新战略移动机器人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面对国内外激烈竞争环境,新松如何破局时,表示客户的体验和满意度在这个越来越“卷”的时代显得尤其重要,未来会争取成为客户长期利益、长期战略的看护人。
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排名靠前的头部上市企业,从营业收入、工业机器人产品表现以及出海业务表现来看,尽管盈利指标下滑严重,埃斯顿综合表现依然优于新松机器人。
两家企业净利润亏损,重仓布局海外的举动,侧面反应了行业竞争的加剧。未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需要负重前行,新松机器人出海遇挫一定程度说明了海外也并非遍地都是黄金,工业机器人的出海业务布局需要统筹规划,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找准自身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