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午后,商业航天概念快速拉升,超捷股份(301005.SZ)封住20CM涨停板,航天宏图(688066.SH)、天银机电(300342.SZ)等涨超10%,上海沪工(603131.SH)收获10CM涨停。
消息面上,今日上午,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海王星01星、智星一号C星、宽幅光学卫星和高分视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此次的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是通过商业化竞拍的方式实施的一次“拼车”发射任务,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首次公开竞拍,由航天科技集团长城公司作为总承包商提供的发射服务。
中国开启商业航天2.0时代
2023年12月,**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即将开启“商业航天2.0时代”。
近期北京市海淀区还发布了《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8年)》。其中提出,到2028年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创新高地,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超过1000颗。
在商业航天时代,航天活动遵循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遵循市场机制,因此运载火箭的低成本、大运力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参考SpaceX的发展历程,中信证券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商业火箭核心受益于卫星星座建设。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34万亿元。
我国技术研发持续突破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也不断取得突破。
发展商业航天,“卫星制造”是首先需要通过的第一关,研制和生产需要满足大批量、低成本、短周期等要求。近年来,我国卫星制造企业利用国内工业体系开拓商业化供应链,构建柔性智能卫星生产线,使得造星成本大幅降低,卫星从过去的“科研产品”逐步演变为“工业品”。
国内商业卫星制造商银河航天通过改变构型,采用平板堆叠式,实现了层层堆叠式发射,显著提高了火箭整流罩的有效利用空间,降低了单颗卫星的发射成本。此外,该构型有利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量产,还可以搭载更多载荷。
据了解,银河航天正在研制一种外形酷似“太空飞毯”的下一代卫星,全部展开可形成一个超100平方米的相控阵天线,实现卫星和手机直连的宽带通信,可使卫星在传输信号时功能更强。
另一家公司长光卫星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全面掌握了星地、星间激光高速通信技术,有效解决了星座组网中微波数传链路速度较慢的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从多星甚至星座的角度来看,卫星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既要突出功能化、模块化、智能化的设计,还要兼顾到质量和进度等方面的要求,全面构建商业航天卫星产业化的发展体系。
国内涌现一批明星企业
在利好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国内涌现了一批商业航天领域的明星企业。
中科星图(688568.SH)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产业相融合,自主研发了覆盖空天大数据获取、处理、承载、可视化和应用等产业链环节的GEOVIS数字地球产品。GEOVIS系列产品可为特种领域、政府、企业用户提供软件销售与数据服务。
天和防务(300397.SZ)以国家军民两用战略需求为牵引,打造军民两用的前端智能化产品和平战一体大数据服务平台“天融工程”,构建“空天地水人”全域感知体系和一体化数据服务能力,逐渐成为军民两用领域电子信息产业领军力量。
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打造商业航天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北京、上海、重庆、安徽、湖北等多地政府积极响应,加快商业航天产业的布局。截至2023年年底,国内已经注册并且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达到500家。
我国航天产业在多个领域已步入商业化进程,未来将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在行业利好政策和商业航天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卫星组件化、频谱化、批量化生产工艺持续优化,卫星发射制造成本有望持续降低。卫星精度不断提高,数据获取成本进一步下降,为空天信息应用提供更优质的数据源。